..續本文上一頁脫空,兩歲學移步。湛水生蓮花,一年生一度。”“湛水生蓮花”,清兮潔兮;“一年生一度”,本然當然。開悟者不是與世人完全不同的思想行爲怪異的人,而是在世間又超出世間,不離俗而又不染俗的人。開悟者比世人不過更超脫,從而也更自在,更灑脫罷了。
白雲萬裏 一切尋常
法演上堂:
山僧昨日入城,見一棚傀儡,不免近前看,或見端嚴奇特,或見醜陋不堪。動轉行坐,青黃赤白,一一見了。子細看時,元來青布慢裏有人。山僧忍俊不禁,乃問:“長史高姓
”他道:“老和尚看便看了,問什麼姓
”大衆,山僧被他一問,直得無言可對,無理可伸。還有人爲山僧道得麼
昨日那裏落節,今日這裏拔本。
法演舉進城看傀儡一事,啓發衆弟子:禅師的種種施爲如揚眉瞬目、舉手投足,乃至拈槌拂,棒打斷喝,皆與傀儡戲相似。戲本身是假,而其中傳達給觀賞者的信息又是真的,因爲傀儡背後有人在操縱指揮。同樣地,禅師的種種接人手段本身無實意,其真正的意義只在否定學人向外執求的思維習慣,截斷學人思議分別之日常思路。法演在觀戲時受好奇心的驅使多說一句話,即遭演戲人的呵責,這與學人于禅師面前受棒喝相似。法演遭呵,“無言可對,無理可伸”,而學人被禅師師棒喝,通常也是當下起疑情,斷虛妄分別,開口不得。法演向弟子講述這一故事,還是訓誡學人不可執著禅師種種接人的方便施設,不可認方便爲究竟,以師道爲禅道。
法演還舉雪峰在德山和尚處開悟因緣說明這一道理:
德山和尚因僧問:“從上諸聖,以何法示人
”山雲:“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雪峰從此有省。後有僧問雲峰:“和尚見德山,得個什麼便休去
”峰雲:“我當時空手去、空手歸。”
禅師接引學人,不過是抽釘拔契,解粘去縛,只是爲學人去除業惑煩惱,並無實法相授受。其示衆語雲:
祖師道:“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達摩大師信腳來,信口道。後代兒孫,多或計較。要會開花結果處麼
鄭州梨,青州棗,萬物無過出處好。”
又雲:
真如凡聖,皆是夢言,佛及衆生,並爲增語。
如此說來,則不僅禅師的禅語皆無實意,而且從上佛祖大善知識之言語文字皆成遊戲文字。後代子孫根基淺純,執虛爲實,將夢言增語翻成則則公案,又于公案橫生計較,結果離佛祖本旨愈來愈遠。法演以“鄭州梨,青州棗”將一切玄言玄語盡情掃蕩淨,還本分事平易質樸的本來面目,可謂透機之見。
法演總以本分事度人,將學人引入自性自度一途。有僧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法演答以:“快走始得。”問;“如何是臨濟下事
”法演答:“五逆聞雷”。“五逆”指犯下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大逆不道的罪行。犯下五逆之罪者聞雷聲自然膽戰心驚(因爲中國民間有雷劈做下傷天害理之事者的說法)。法演以此形容臨濟宗風峻烈,學人海每聞禅師斷喝而膽喪,其間並沒有故弄玄虛。其它如以“紅旗閃爍”喻雲門宗風,以“弛書不到家”喻曹洞家風,以“斷碑橫古路”喻沩仰守風,以“巡人犯夜”喻法眼宗風,皆從乎易處著眼,質樸無華,一無虛套。
法演上堂:“人之性命事,第一須是○。欲得成此○,先須防于○。若是真○人,○○。”法演此段法語,初看確實有點玄妙,其實如果知道○或“圓相”的來曆及其含義,則並無玄妙可言。據說舉圓相談禅,始于唐代慧忠國師。慧忠以九十七圓相示耽源, 源以示仰山,仰山一見即焚卻。後世南泉普願等大禅師皆留下關于圓相的公案。此○相就實相論而言,代表萬法之體性,萬物之本源,它是萬物存在的根據,也是世間萬物相統一的基礎。就修行論或解脫論而言,此圓相代表佛性或空性,它是衆生成佛的根據,也是衆生走向解脫的必由之路。所以法演才說:“人之性命事,第一須是○。”只有證得此空性,體得萬法本空,才會無執無礙,獲得解脫,找到安身之地,了辦生死大事。但人們常常誤解“空”義,將空理解爲“沒有”、“不存在”、“消亡”等等,從而陷入拔無因果、不信正法的空亡外道。要想真正體證此“空”義,必須首先破除惡取空的觀念,從萬物本體的層面去趨近此“空”之真實蘊含。應該注意的是,即便有所悟,證得此空,亦不可泥著,坐此妙境而不肯出。如果以證空體爲滿足,即重生障礙,再添煩惱,本身即背離空義,故古來大德每論及空,皆強調空“空”,即把“空”境、“空”界本身也空掉,只有連“空”本身都不加執著,看破放下,才是徹底空、畢竟空、真實空。此即法演所說:“若是真○人,○○。”“○○”,代表“空空”,前一空是動詞,後一空爲代詞,指稱衆生所證悟到的萬法本空的境界,“空空”則是更進一步,不住淨境、不耽空寂,一切放下。參禅者常言不僅知個入處,還須有個出處、用處。了處,即“空空”之意。仰山見圓相即焚卻,亦是示人空“空”。
法演宗風幹易而又機辨無方,其法語皆爲解粘去縛而方便出之,究極言之並無實義可尋。即便上述○句,也非以實法予入,不過將古德剩語,隨手拈來,翻成一則公案而已。若于此尋思索解,只能是枉費心機,徒增癡病。其示衆語雲:“每日起來,柱卻都臨濟棒,吹雲門曲,應趙州拍(柏),擔抑山鍬,驅沩山牛,耕白雲田。七八年來,漸成家活。”法演禅無有定法,雖爲臨濟正脈,但並不囿于宗派之見,且能拈放自如,不粘不滯。法演每每以“白雲萬裏”抒發自己對禅的理解,不論德山棒也罷,臨濟喝也罷,我自“白雲萬裏”!正因爲其宗風獨特而又質樸無華,故天下學人望風而至,五祖終成一大叢林。法演禅法亦對宋代禅風産生極大影響。
《五祖法演及其禅法述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