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智顗的心靈哲學
《維摩經》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七、叁觀與四教
吳汝鈞
智顗判全體佛法爲藏、通、別、圓四教。關于這判教,很多學者都有討論到。實際上,判教是智顗哲學的重點之一,特別是他的佛性思想,都可在這判斷中看到。他以爲藏、通二教是不談佛性的;別、圓二教則盛言佛性,且將之等同于中道,于是有中道佛性一複合概念。藏、通二教都言空,以空來說真理,但體證的方式則不同。藏教是析假入空,要析離現象世界,才能證空。通都則是體假入空,不必析離現象世界,即就現象世界的原貌,便能體證其空性。別、圓二都則都以中道佛性爲真理,但體認的方式不同。別都是曆別入中,要依階段,經曆劫修行,才能證入中道佛性。圓教則是圓頓入中,認爲人可在頓然之間、一刹那之間,便能證得中道佛性。(54)
判教是智顗後期的成熟思想,特別是在《維摩經》疏時期形成的。他的《四教義》,便是專門討論判教的著作。他诠釋《維摩經》,也處處指涉到藏、通、別、圓四教。他論叁觀,或一心叁觀,也常常配合著這四教來進行。我們在本文第五節也提到,他以別相叁觀爲屬別教的觀法,通相叁觀與一心叁觀則屬圓教的觀法。就這後兩種叁觀來說,他以爲通相叁觀還有方便的意味,猶是權法,只有一心叁觀才是究極的的圓實教法。
智顗首先強調,四教的安排與分別,與一心叁觀有密切的關系。即是說,四教分別依叁觀而起,而這叁觀是一心叁觀,對一念無明心的觀法,可見出四教,即一念無明心自身,當下即涵有四教的內容。他說:
一切萬法皆從心起。若心即是經,即諸法皆是經也。故華嚴經雲:欲知如來心,但觀衆生心。譬如一微塵中有叁千大千世界經卷,無人知者。有人破此微塵,即見叁千世界經卷。若破衆生一念無明心者,則一切諸佛所說之經,皆顯現也。若行人能用觀心尋讀心經,即見佛性,住大涅槃也,于一切頓,漸、秘密、不定諸經,皆得明了。所以者何?觀心生滅,見一切叁藏教橫堅分明。觀心不生滅,見一切通教橫堅分明。觀心假名,見一切別教橫堅分明。觀心中道,見一切圓教橫堅分明。(55)
這裏智顗從一念無明心具足諸法說起。一念無明心有如一微塵,其中有叁千大千世界經卷,即涵有種種不同的存在。智顗更說若能破開這一念無明心,即能發現諸佛所說之經。這諸佛所說之經,亦可指四教而言,因四教在義理上雖各自不同,但它們的文獻根據,都具在于諸經中,沒有一教的說法能出于諸經之外。智顗更進一步說,這一念無明心猶如一心靈之經,即使是佛性、大涅槃這些清淨法,都可從這心靈之經開出。它不但涵藏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同時亦涵藏頓、漸、秘密、不定等化儀四教。
這裏智顗更說一念無明心的不同狀態;生滅、不生滅、假名、中道,認爲可分別開出藏、通、別、圓四教。這一念無明心的四種狀態,明顯地是關連著龍樹《中論》的叁谛偈而提出的;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56)這一念無明心的四種狀態,都是對心觀出來的。若能觀心的生滅的現象性,則能開出藏教,因藏教所關心的,是諸法的生滅的現象性格,而且它視這諸法的生滅,是實際的生、實際的滅,不是施設的生、施設的滅。這相應于叁谛偈的第一句:衆因緣生法,因爲衆生因緣生法正是以生滅爲其現象層面的性格也。若能觀心的不生不滅的本質的性格,便能開出通教,因通教所重視的,是諸法的不生不滅的真如性、空寂性,這是通過對諸法的如幻如化性的滲透而直證得它們的空寂的本質的。這相應于叁谛偈的第二句:我說即是空。若能觀心的假名性格,便能開出別教,因一念心的想法與活動,是多姿多采的、無一息暫停的,這正好相比于別教的菩薩的以救度衆生爲念,爲了實現這個目標,他需要積累多姿多采的無量法門,隨機應變的運用它們。這相應于叁谛偈的第叁句;亦爲是假名。若能觀心的實相,表面上是千變萬化、生生滅滅,卻又是當下寂然、如如不動。千變萬法、生生滅滅是假,當下寂然、如如不動是空,這樣,空中有假,假中有空,又不偏于空、假的任何一邊,這便是中道的境界。這相應于叁谛偈的第四句:亦是中道義。
以上是從觀心一面來看四教。另外,智顗又從叁觀自身配合著四教真理的實踐方法來論四教。這叁觀自身是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中道第一義觀或中道正觀。四教的實踐方面則是:藏教是析假入空,通教是體假入空,別教是曆別入中,圓教是曆別入中,圓教是圓頓入中。智顗說:
問曰:四教從何而起?答曰:今明四教,還從前所明叁觀而起。爲成叁觀,初從假入空觀,具有析體拙巧二種入空不同。從析假入空,故有藏教起。從體假入空,故有通教起。若約第二從空入假之中,即有別教起。約第叁一心中道正觀,即有圓教起。(57)
智顗以爲,從假入空觀開出兩種體證空理的方法,其一是析假入空,另一是體假入空。如上面所說,析假入空要析離現象諸法,析離到最後,發覺並沒有自性存在,因而證空。智顗以爲這種方法迂回曲折,故稱之爲拙。體假入空則不必析離現象諸法,即就現象諸法的現前狀態而證入其無自性空的本質方面去。智顗以爲這種方法是巧。他便是這樣,以從假入空分別安頓了藏教與通教。至于從空入假觀,則是以空作爲基礎,而進入假名的現象世界之中,以建立現象諸法,保留其多姿多采的多元性。智顗認爲,這正好用來說別教。在修行方面,這是需要經過不同的階段,以次第進,是漸教形式。至于中道正觀,則正觀一念心,當下即能體現其即空即假中的性格,不偏不倚,其實踐方式是圓頓的,這正好用來說圓教。由此我們可以說,四教都是依叁觀而起。
在《四教義》,智顗綜合了以上所說的觀心具足諸法、叁觀四教的體證真理的方法,就一心叁觀來說四教,這個意思可說最爲全面。我們這裏且引出這段文字,並加以解說,以結束全文。智顗說:
第一約觀心明叁藏教相者,即是觀一念因緣所生之心生滅相,析假入空。約此觀門,起一切叁藏教也……二約觀心明通教者,觀心因緣所生一切法,心空則一切法空,是爲體假入空。一切通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叁約觀心明別教者,即假名,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依無明阿梨耶識,分別無量四谛。一切別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四約觀心明圓教者,觀心因緣所生,具足一切十法界法,無所積聚,不縱不橫,不思議中道二谛之理。一切圓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如輸王頂上明珠。是則四教皆從一念無明心起,即是破微塵出叁千大千世界經卷之義也。(58)
藏、通、別、圓四種教相都由觀心來闡明。首先,觀一念因緣所生的心,這心本身便念念生滅,是生滅的假法。由析離生滅的假法,而知一切假法畢竟是無自性,是空的。由此以成立藏教。其次,觀一念心所生的一切法,與心是同一性格,即是,心當體是空,一切法亦當體便是空。通教便是由當體證空這一實踐方法而證立的。其次,觀心由因緣所生,它自身即是假名,具足一切諸法,這一切諸法如恒河沙數般爲無量無數。而菩薩爲了化度衆生,亦需對無量無數的諸法有恰當的理解,掌握無量無數的法門,以方便地運用它們。依此實踐精神,即成立別教。最後,觀心由因緣所生,它自身即具足一切十法界的諸法,但又不積聚諸法,不執取諸法。這種觀心具足諸法,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故爲不縱不橫,是不可思議的中道境界。由此便成立圓教。綜言之,這四教都是從一念無明心說起,這一念心或是生滅的,或是空的,或是假名,或是具足一切諸法的中道境,若能這樣觀心,四教便能一一依次而生起。而由一念無明心爲緣而生起四教,亦無異破一微塵而生出叁千大千世界的經卷。四教的重點在修行,以成道得解脫,這亦是佛教經卷的密意也。
附注:
(1)佐藤哲英著《天臺大師の研究》,京都:百華苑,一九六一。
(2)日比宣正著《唐代天臺學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一九七五。
(3)同上書。
(4)《唐代天臺學研究》
(5)新田雅章著《天臺實相論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八一。
(6)《維摩經略疏》七,《大正藏》叁八、六六四c。
(7)《四教義》八,《大正藏》叁八·六六四c。
(8)《維摩經略疏》七,《大正藏》叁八·六六九b。
(9)《維摩經略疏》二,《大正藏》叁八·五八七b。
(10)《維摩經略疏》四,《大正藏》叁八·六一叁c。
(11)《維摩經略疏》四,《大正藏》叁八·六一0b。
(12)《維摩經略疏》一,《大正藏》叁八·五七七a~b。
(13)《維摩經略疏》一,《大正藏》叁八·六五八c。
(14)《維摩經略疏》五,《大正藏》叁八·六二四b。
(15)《維摩經略疏》一,《大正藏》叁八·五六六c。
(16)《維摩經略疏》七,《大正藏》叁八·六五九a。
(17)《維摩玄疏》二,《大正藏》叁八·五二四c。
(18)《維摩經略疏》四,《大正藏》叁八·六一0a。
(19)《維摩經略疏》一,《大正藏》叁八·五八0b。
(20)《維摩經略疏》九,《大正藏》叁八·六八六a。
(21)有關叁因佛性,參看拙著《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二。
(22)《維摩經玄疏》五,《大正藏》叁八·五五叁a~b。
(23)《大正藏》四六·五八五b。
(24)《大正藏》四六·五八七a。
(25)《大正藏》四六·五八六a~五八七a。
(26)《維摩玄疏》二,《大正藏》叁八·五二八c~五二九a。相近似的文字,也可見于《叁觀義》中,該處雲:“問曰:一人具十法界,次第經無量劫,雲何止在一念無明心內,不相妨礙耶?答曰:此經明不思議,須彌人芥子,不相妨礙。無情之物,尚得如此,況心神微妙!一念具足一切叁世諸心諸法,何足致疑?……少時眠心,有無量夢事,無量夢事,而不礙一念眠心。一念眠心,能含無量劫事。無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礙,亦複如是。而眠時謂無量別,覺已反觀,知止是一念眠心具無量心。今時人雖不夢裏見無量劫事,而亦倏忽見叁數日事,見是無量夢事只是一念眠心之內,而不相妨。世間現見如此無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礙,何所致疑?(《續藏》九九·八四a~b)。
(27)《維摩經玄疏》二,《大正藏》叁八·五叁0c。
(28)《維摩經玄疏》五,《大正藏》叁八·五四九a~b。又在《維摩經略疏》一中,亦可見表示相近意思的較簡短的文字,參看《大正藏》叁八·五六八c。
(29)參看筆者前文〈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第一節論心的幻化性格與造業問題。
(30)《四教義》一一,《大正藏》四六·七六叁a。同樣文字又可見于《維摩經玄疏》四,《大正藏》叁八·五四一a。
(31)關于以心來觀真理或谛之意,例子很多。以下姑列一些出來作證:《維摩經玄疏》二:“今明不思議之叁觀,見不思議叁谛之理。”(《大正藏》叁八·五叁一c)《維摩經玄疏》二:“境是所觀,智是能觀。所觀之境,即是十二因緣叁谛之理也。”(《大正藏》叁八·五二五a)《維摩經略疏》八:“言觀達者,達衆生本源清淨。”(《大正藏》叁八·六七二b)《叁觀義》:“中道觀者,中以不二爲義,道以能通爲目,照一實谛,虛通無滯,是中道觀也。”(《續藏》九九·七六a)另外,智顗的《觀心論》說到能觀心即能體證平等法界;“平等真法界,無行無能到;若能問觀心,能行亦能到。”(《大正藏》四六·五八四c)《觀心論》與《維摩經》疏成立于相同時期,說法當亦相近。
(32)《維摩經玄疏》一,《大正藏》叁八·五二一c。
(33)《維摩經玄疏》二,《大正藏》叁八·五二五a。
(34)《續藏》九九·七六a。相近似的文字,亦可見于《維摩經玄疏》二,《大正藏》叁八·五二五b~c。
(35)關于這點,智顗用的字眼是“情智二谛”、“隨智二谛”,意思不是很清楚。關于這二谛觀的“二谛”字眼,他在叁大部時期說得比較清楚而確定,參看前文〈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第節節。
(36)《續藏》二八·二叁二b~二叁叁a。
(37)新田雅章著《天臺實相論の研究》。
(38)《續藏》九九·八叁b~八四a。
(39)《續藏》九九·八四b。
(40)新田雅章著《天臺實相論の研究》。
(41)(42)《維摩經文疏》二一,《續藏》二八·二叁叁a。
(43)《維摩經玄疏》二,《大正藏》叁八·五二八c。
(44)《續藏》九九·七六a~b。相近似的文字,又可見于《維摩經玄疏》二,《大正藏》叁八·五二五c:《維摩經略疏》八,《大正藏》叁八·六七二b。
(45)關于中道佛性,參看筆者之NG Yu-kwan,T”ien-t”ai Buddhism and Eadhyamika.Honolulu;Tendai Institute OF Hawaii/Buddhist Studies Program,University of Hawaii,1993,chap,IV,PP,62-89.
(46)新田雅章著《在臺實相論の研究》。
(47)同上書。
(48)(49)《維摩經玄疏》二,《大正藏》叁八·五叁一c。
(50)關于對惑障的這種認識與處理,可進一步參考拙著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chap,2,PP,164-169.
(51)《摩诃止觀》叁上,《大正藏》四六·二六a。
(52)《摩诃經略疏》叁,《大正藏》叁八·五九七b。
(53)《摩诃經略疏》叁,《大正藏》叁八·五九七a~b。
(54)關于智顗的判教說,參看拙著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chap,3,pp,39-47.
(55)《維摩經玄疏》五,《大正藏》叁八·五四九a~b。這段文字在上面已引述過,但由于它具有廣泛涵義,故在這裏再引述一番。
(56)《大正藏》叁0·叁叁b。
(57)《四教義》一,《大正藏》四六·七二四a。
(58)《四教義》一二,《大正藏》四六·七六七c~七六八a。
《《維摩經》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七、叁觀與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