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者大師前期思想中的心靈哲學 八、《小止觀》的叁觀思想

  天臺智顗的心靈哲學

  智者大師前期思想中的心靈哲學

  八、《小止觀》的叁觀思想

  

  吳汝鈞

  

  就以上的探討來說,在關連到叁觀問題上,《六妙法門》所說的從假入空觀與從空入假觀與智顗後期的說法是相應的,但它所說的圓觀,則難以把它直接關連到後期的中道第一義谛觀或中觀方面來。在智顗前期著作中,唯一具有完全的叁觀思想的,只有上面未怎樣提過的《小止觀》。這本著作首次同時提出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與中道第一義觀叁種觀法,其說法也與後期所說的相似,故我們這裏以闡述這部著作的叁觀思想作結。實際上,據佐藤哲英的研究,這本書是在智顗前期的重要著作《次第禅門》與《覺意叁昧》之後成立的,是由《次第禅門》過渡到後期叁大部之一的《摩诃止觀》的産物。(64)

  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則體真止也。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谛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爲。如是思惟,不生喜樂。當知若見無爲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叁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65)

  這從假入空觀主要是觀取諸法的因緣生因而是空無自性的本性。由于諸法是空,因而不對它們起執,“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由于這觀是從假入空,是以假有的諸法爲基礎,在這基礎下,仍相當重視假有諸法的現象世界,故不會淪于純粹是空寂的虛無主義。若滯住于空寂之境,即會墮于聲聞與辟支佛等二乘的沈空滯寂的缺失了。又由于這從假入空觀涉及空與假二谛或兩方面的真理,故又稱爲二谛觀。以上這些意思,都是智顗後期言叁觀時所著重的。至于慧眼、一切智,也是後期的說法。至于說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則是表示這從假入空觀的濃厚的實踐性與超越性,不視佛果、衆生爲對象,而加以執取。另外,有一點堪注意的是,這從假入空觀自然是以空性作爲所觀的重點,因而智顗也說“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爲”。不過,智顗顯然覺察到這個著力點所可能産生的流弊,這便是上面說的沈空滯寂,這樣便會淪于死寂僵化,而了無生氣。故智顗特別提出“若見無爲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菩提心”,表示這種死寂無爲的方式不是證入涅槃正位的正途,不能依此而體證菩提覺悟。

  關于從空入假觀,智顗說:

  若菩薩爲一切衆生,成就一切法,不應取著無爲,而自寂滅。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谛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生出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別衆生諸根。性欲無量故,則說法無量。若能成就無礙辯才,則能利益六道衆生。是名方便隨緣止,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66)

  從假入空觀著重諸法的空的本性,從空入假觀則著重諸法的假有方面,即現象性。這同時又與菩薩的慈悲度衆生的誓願關連起來。故這裏強調“成就一切法”、“利益六道衆生”。要做到這點,便不應滯留在空寂境界中,要在世間展開種種活動,與世間保持一定的聯系,故說“不應取著無爲,而自空滅”。這裏說“成就一切法”,很有意思,表示對世間事務的積極參與,肯定一切事物,不予舍離。這與智顗在後期《維摩經》疏中以“立法攝受”一意來诠釋從空入假觀很能相通。這種要建立世間法、不舍世間法的積極態度,已存在于智顗前期的思想中。既然要與世間事務,便需要對世間的事物的種種相狀性質具有知識,不應以事物的本性是空而加以忽視,故說“(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這從空入假觀又名平等觀、法眼、道種智,這是與從假入空觀對著說的,也在智顗後期的說法中提過。

  關于中道第一義觀,智顗說:

  菩薩雖複成就此二種觀,是名方便觀門,非正觀也。故經雲:前二觀爲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息二邊分別止,行于中道正觀。雲何修正觀?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爲正谛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于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見中道二谛,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如中論偈中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深尋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別中觀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種方便觀門旨趣。當知中道正觀則是佛眼、一切種智,若住此觀,則定慧力等,了了見佛性。(67)

  關于這段文字的意思,玉城康四郎有很扼要的反思。他以爲,這裏所謂正觀,是中道第一義觀;與此相對比的,是方便觀,即是從假入空觀(二谛觀、體真止、慧眼、一切智)與從空入假觀(平等觀、方便隨緣止、法眼、道種智)。他以爲,中道正觀的目標,是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而修觀的方法,則是“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這裏用到心性的字眼,但這應不是與心相相對比的心源、心性的意味,而是一念自心。(68)玉城的分析是不錯的,智顗視中道第一義觀爲中道正觀,他所強調的是這種觀的“正”的性格,這麼有目標、目的義,這是與前二觀的從假入空觀與從空入假觀作爲方便的觀法而對著說的。其目的是觀取一念心具足一切諸法。爲什麼會是如此呢?玉城則沒能進一步深究。我們以爲,首先,從假入空觀雖有假來平衡空,但畢竟重點在空;從空入假觀雖有空來平衡假,但畢竟重點在假。若各自分開來說,總不免有所偏。中道正觀“雙照二谛”,對空與假施以平等一如的觀法,這便得其正,而不會有所偏。其次,從假入空觀以假爲基礎來看諸法的空性,從空入假觀以空爲基礎來安立諸法,都有正確地建立諸法或現象世界的意味。但諸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一時不知從哪裏著手來做。中道正觀取一念心具足諸法,諸法都在一念心中,故只需在一念心方面著手做工夫,便能安立諸法。而一念心是我們現前的心念,是隨時會現起的,從它著手來做工夫,會有親切之感。至于做工夫的方法,則如智顗所說,“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即是,要體會當前的一念心不偏于空(真),也不偏于假,不以空、假的極端來看一念心,卻是體證它即此即是諸法感應之處,諸法與它同起同寂。我們對諸法的態度,以一念心爲准,一念心生起,則諸法升起,一念心止息,則諸法沈降。而不執取諸法,也不舍離諸法。這是對待諸法的正確態度,也顯示出中道正觀的殊勝功能。(69)

  以上的意思,正好表示于上面引文中的這幾句中:

  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于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谛。若能于自心中見中道二谛,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決定性不可得故。

  這是說,若能照見一念心的實相,它是非空非假,具足一切諸法,而不否棄這一切諸法,反而要建立它們,則能通達中道實相,圓滿無偏地雙照空假二谛。這“不壞空假之法”主要是指不否棄一切諸法,這表現對世間現象的積極的、肯定的態度。若能于一念心中見中道二谛,由于一念心具足一切諸法,則亦能于一切諸法中見中道二谛。這中道二谛即是指中道之谛與空假二谛,這即是後來發展出來的空、假、中叁谛,是智顗的真理觀。

  文中也提到中道第一義觀或中道觀是佛眼、一切種智,這是與前二觀作爲慧眼、法眼與作爲一切智、道種智比對著說的,這在智顗後期思想中都有發揮。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智顗在《小止觀》中說叁觀,是連著止的實踐與對佛性的照見來說。止與觀同是智顗的重要的實踐方法。止是心念的凝斂,傾向于禅定方面,觀則是觀慧的天發,較具動感,心的作用也較明顯。故我們論智顗的心靈哲學,側重于心,而少談止。實則止和觀在智顗的哲學來說,同等重要,不能偏廢,故《小止觀》說: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70)我們也可以說,止是內在的凝定工夫,有很濃厚的修習技術、技巧意味。觀則是慧觀的表現,關連到與外在現象世界的接觸與對它的觀照。對應于上面的叁種觀法,智顗提出叁種止:對應于從假入空觀的是體真止,由于從假入空觀的重點在空,故相應的止,亦以體空(真)爲主。對應于從空入假觀的是方便隨緣止,從空入假觀的重點在假,重視對世間現象的認識與溝通,故其止爲方便隨緣,以方便的方式隨順世間法也。與中道第一義觀相應的是息二邊分別止,這有強調中道的意味,通過泯除有、無等二邊的分別而顯出絕對的中道境界也。

  至于叁觀與佛性的關系亦即照見佛性一點,則與智顗對佛性的看法有密切關連。佛性本是成佛的基礎、超越根據,亦可以說是覺悟的主體能力,但智顗同時亦將佛性等同于中道,視佛性爲中道真理,因而提出“中道佛性”一複合概念。(71)依智顗,覺悟即是覺悟真理,而覺悟真理即是照見佛性或中道佛性。就叁觀來說,他認爲從假入空觀偏重于定力方面,慧力不足,故不能照見佛性。從空入假觀則慧力獨多,故能照見佛性,但不明了。中道第一義觀則定慧力等,能了了地照見佛性,但不明了。中道第一義觀則定慧力等,能了了地照見佛性,最後覺悟,故叁觀中應以中道第一義觀爲至上的觀法。(72)

  關于《小止觀》有關叁觀的說…

《智者大師前期思想中的心靈哲學 八、《小止觀》的叁觀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