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我們闡釋到這裏。平心而論,這叁觀的說法,相當完整,可以說是智顗的前期思想有關叁觀的最整齊的說法。其中確定了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與中道第一義觀的稱法,又將這叁觀分出慧眼、法眼、佛眼,與一切智、道種智,並分別與叁止相配。最值得注意的是,這說法確定的是,這說法確定中道第一義觀的觀法內容,爲一念心具足一切諸法,由此開出不思議境。不過,它與後期的叁觀說法終是不同,其不同在于它終是次第的叁觀,而不是圓頓的一心叁觀。即是說,叁觀的進行,是有次序的,先是從假入空觀,跟著是從空入假觀,最後是中道第一義觀。先觀空,次觀假,最後觀中道。這叁者之間有一時間上的隔閡,不能即空即假即中地一氣貫下,即同時觀取空、假、中道叁個面相,而爲頓然的觀法。後者則是智顗後期思想的觀法方式。(73)
附注:
(1)佐藤哲英著《天臺大師の研究》,京都:百華苑,一九六一。
(2)同上書
(3)同上書
(4)新田雅章著《天臺實相論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八一。
(5)同上書
(6)關于這點,參看《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7)《覺意叁昧》,《大正藏》四六·六二一b。
(8)(9)《次第禅門》一上,《大正藏》四六·四七六b。
(10)這裏智顗只很簡單地提到心具一切心,這涉及心的具足義。在〈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一文中,我們提到他在叁大部時期,盛言心的具足義,而且有淨心具足諸法與妄心具足諸法的不同說法。
(11)《小止觀》,《大正藏》四六·四六五b
(12)玉城康四郎著《心把捉の展開》,東京:山喜房佛書林,一九六一。
(13)《大正藏》四六·六二一c。
(14)參看〈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一文第二節論心的下面功能部分。
(15)《次第禅門》二,《大正藏》四六·四八六a。
(16)《大正藏》四六·九五四a~b。
(17)關于中觀學的四句的思考方式,能看拙著《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七。
(18)《次第禅門》一下,《大正藏》四六·四八一c~四八二a。
(19)(20)《次第禅門》一下,《大正藏》四六·四八二a。
(21)《次第禅門》一下,《大正藏》四六·四八二a~b。
(22)(23)《小止觀》,《大正藏》四六·四六七a。
(24)《次第禅門》叁上,《大正藏》四六·四九叁b。
(25)關于四句否定,參看拙著《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
(26)《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四六·九五四a。
(27)《天臺實相論研究》。
(28)《心把捉展開》。
(29)《次第禅門》二,《大正藏》四六·a~b。在這方面,《小止觀》也有相類似的說法,茲引如下:“當反觀所起之心,過去已滅,現在不在,未來未至。叁際窮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大正藏》四六·四六七a)。
(30)《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四六·九五四a。
(31)《次第禅門》二,《大正藏》四六·四八六b。
(32)(33)《覺意叁味》,《大正藏》四六·六二二c。
(34)關于六波羅蜜的詳細解釋,參看拙著《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二。
(35)《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四六·九五爲a。
(36)《天臺實相論の研究》。
(37)《六妙法門》,《大正藏》四六·五五叁c。
(38)《六妙法門》《大正藏》四六·五五叁c~五五四a。
(39)(40)(41)《六妙法門》,《大正藏》四六·五五四a。
(42)同上,按:關于這六個階段,或所謂六妙法門,智顗在《六妙法門》的另處有較簡單的總述。他說:“于一念心中,數不可說微塵世界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心行,乃數無量法門,故名數門。能一念心中,隨順法界所有事業,故名隨門,能一念心中入百千叁昧及一切叁昧,虛妄及習俱心息,故名爲心門。能一念心中,覺了一切法相,具足種種觀智慧,故名觀門。能一念心中,通達諸法,了了分明,神通轉變,調伏衆生,反木還源,故名還門,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說事,而心無染者,不爲諸法之所染汙故,亦能淨佛國土,令衆生入叁乘淨道,故名淨門。”(《大正藏》四六·五五五b)
(43)同上書。
(44)(45)同上書。
(46)《大正藏》四六·六七叁a~b。
(47)《天臺大師の研究》。
(48)同上書。佐藤很重視智顗的叁觀思想,認爲他的叁觀、叁谛思想成熟于後期,並認爲由這叁觀、叁谛思想的成熟度,可以判定智顗的相關著作是成立于哪一個時期或階段。
(49)關于智顗後期成熟的叁觀思想,參看拙文〈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與〈維摩經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50)《大正藏》四六·六六四b。
(51)《次第禅門》叁下,《大正藏》四六·四九八c。
(52)《天臺大師の研究》。關于《璎珞經》的叁觀說,其中〈賢聖學觀品〉謂:“從假名入空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聖衆性。無相法中行于中道,而無二故。”(《大正藏》二四·一0一四b)智顗在後期的作品中,常透露他的叁觀是由這《璎珞經》的說法而來。
(53)《次第禅門》七,《大正藏》四六·五二四c。
(54)《大正藏》四六·六二二b。
(55)《大正藏》四六·六二六b。
(56)《天臺大師の研究》,關于《璎珞經》的叁觀說,參考上面注(52)
(57)《天臺大師の研究》。
(58)《次第禅門》七,《大正藏》四六·五二五b。
(59)但佐藤哲英以爲,這叁者(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空假一心觀)有何意味,未能明確。(《天臺大師の研究》)。
(60)上面第六節論觀心問題中所說的觀心六妙門,即是這十門中的第八門。
(61)《六妙法門》,《大正藏》四六·五五二c~五五叁a。
(62)《六妙法門》,《大正藏》五五四a~c。
(63)《心把捉の展開》。
(64)《天臺大師の研究》。
(65)《大正藏》四六·四七二b。
(66)《大正藏》四六·四七二b~c。
(67)《大正藏》四六·四七二c。
(68)《心把捉の展開》。
(69)有關一念心與諸法的感應關系、同起同寂關系,參看筆者另文〈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第四節論一念叁千部分。
(70)《大正藏》四六·四六二b。
(71)關于智顗對中道佛性的闡釋,參看拙著Nu-Kwan,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Honolulu:tendai Instirte of Hawaii/Buddhist Studies Program,University Of Hawaii,1993.chap.N,pp.62-89。
(72)以上是我們對于智顗在《小止觀》中所表示的叁觀的說法的闡釋。對于這種說法,留意的人不多;一般來說,學者都集中留意智顗在其後期的一心叁觀的說法。對于這《小止觀》的叁觀的說法,新田雅章作過剖結,這裏姑介紹出來,作爲參考之用。依新田的說法,首先是空。這是一切法虛假不實,沒有名字相貌,沒有實有性。其次是假。一切不是實有,但不是無,而是具有可以被認識被知覺的差別性。即是說,假是一切法擺在那裏的狀態,不能被否定爲無。最後是中道。空與假表示一切法的狀況,但不是一切法的究極相。我們要超越以空與假的偏向來把捉一切法的方法。這不是空,也不是假,也不僅僅是非空非假。這不是遠離空與假的特定的狀態,它是“不壞空假之法”的。它卻是同時是空,同時是假,是一切法的究極狀況的中道。
(73)關于這不同點,佐藤哲英也有很強烈的意識。他以爲,包括《小止觀》在內的智顗的早期作品的叁觀思想,仍只是曆別叁觀、次第叁觀,屬于別教的分齊性格,並未涉及叁大部等其他著作的圓教的一心叁觀。不過,佐藤以爲,這些叁觀思想,正具有智顗步向後期圓熟的醞釀作用。
《智者大師前期思想中的心靈哲學 八、《小止觀》的叁觀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