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八、《小止观》的三观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法,我们阐释到这里。平心而论,这三观的说法,相当完整,可以说是智顗的前期思想有关三观的最整齐的说法。其中确定了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与中道第一义观的称法,又将这三观分出慧眼、法眼、佛眼,与一切智、道种智,并分别与三止相配。最值得注意的是,这说法确定的是,这说法确定中道第一义观的观法内容,为一念心具足一切诸法,由此开出不思议境。不过,它与后期的三观说法终是不同,其不同在于它终是次第的三观,而不是圆顿的一心三观。即是说,三观的进行,是有次序的,先是从假入空观,跟着是从空入假观,最后是中道第一义观。先观空,次观假,最后观中道。这三者之间有一时间上的隔阂,不能即空即假即中地一气贯下,即同时观取空、假、中道三个面相,而为顿然的观法。后者则是智顗后期思想的观法方式。(73)

  附注:

  (1)佐藤哲英著《天台大师の研究》,京都:百华苑,一九六一。

  (2)同上书

  (3)同上书

  (4)新田雅章著《天台实相论の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一九八一。

  (5)同上书

  (6)关于这点,参看《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7)《觉意三昧》,《大正藏》四六·六二一b。

  (8)(9)《次第禅门》一上,《大正藏》四六·四七六b。

  (10)这里智顗只很简单地提到心具一切心,这涉及心的具足义。在〈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一文中,我们提到他在三大部时期,盛言心的具足义,而且有净心具足诸法与妄心具足诸法的不同说法。

  (11)《小止观》,《大正藏》四六·四六五b

  (12)玉城康四郎著《心把捉の展开》,东京:山喜房佛书林,一九六一。

  (13)《大正藏》四六·六二一c。

  (14)参看〈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一文第二节论心的下面功能部分。

  (15)《次第禅门》二,《大正藏》四六·四八六a。

  (16)《大正藏》四六·九五四a~b。

  (17)关于中观学的四句的思考方式,能看拙著《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七。

  (18)《次第禅门》一下,《大正藏》四六·四八一c~四八二a。

  (19)(20)《次第禅门》一下,《大正藏》四六·四八二a。

  (21)《次第禅门》一下,《大正藏》四六·四八二a~b。

  (22)(23)《小止观》,《大正藏》四六·四六七a。

  (24)《次第禅门》三上,《大正藏》四六·四九三b。

  (25)关于四句否定,参看拙著《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

  (26)《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四六·九五四a。

  (27)《天台实相论研究》。

  (28)《心把捉展开》。

  (29)《次第禅门》二,《大正藏》四六·a~b。在这方面,《小止观》也有相类似的说法,兹引如下:“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在,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大正藏》四六·四六七a)。

  (30)《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四六·九五四a。

  (31)《次第禅门》二,《大正藏》四六·四八六b。

  (32)(33)《觉意三味》,《大正藏》四六·六二二c。

  (34)关于六波罗蜜的详细解释,参看拙著《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二。

  (35)《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四六·九五为a。

  (36)《天台实相论の研究》。

  (37)《六妙法门》,《大正藏》四六·五五三c。

  (38)《六妙法门》《大正藏》四六·五五三c~五五四a。

  (39)(40)(41)《六妙法门》,《大正藏》四六·五五四a。

  (42)同上,按:关于这六个阶段,或所谓六妙法门,智顗在《六妙法门》的另处有较简单的总述。他说:“于一念心中,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乃数无量法门,故名数门。能一念心中,随顺法界所有事业,故名随门,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虚妄及习俱心息,故名为心门。能一念心中,觉了一切法相,具足种种观智慧,故名观门。能一念心中,通达诸法,了了分明,神通转变,调伏众生,反木还源,故名还门,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说事,而心无染者,不为诸法之所染污故,亦能净佛国土,令众生入三乘净道,故名净门。”(《大正藏》四六·五五五b)

  (43)同上书。

  (44)(45)同上书。

  (46)《大正藏》四六·六七三a~b。

  (47)《天台大师の研究》。

  (48)同上书。佐藤很重视智顗的三观思想,认为他的三观、三谛思想成熟于后期,并认为由这三观、三谛思想的成熟度,可以判定智顗的相关著作是成立于哪一个时期或阶段。

  (49)关于智顗后期成熟的三观思想,参看拙文〈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与〈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50)《大正藏》四六·六六四b。

  (51)《次第禅门》三下,《大正藏》四六·四九八c。

  (52)《天台大师の研究》。关于《璎珞经》的三观说,其中〈贤圣学观品〉谓:“从假名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圣众性。无相法中行于中道,而无二故。”(《大正藏》二四·一0一四b)智顗在后期的作品中,常透露他的三观是由这《璎珞经》的说法而来。

  (53)《次第禅门》七,《大正藏》四六·五二四c。

  (54)《大正藏》四六·六二二b。

  (55)《大正藏》四六·六二六b。

  (56)《天台大师の研究》,关于《璎珞经》的三观说,参考上面注(52)

  (57)《天台大师の研究》。

  (58)《次第禅门》七,《大正藏》四六·五二五b。

  (59)但佐藤哲英以为,这三者(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空假一心观)有何意味,未能明确。(《天台大师の研究》)。

  (60)上面第六节论观心问题中所说的观心六妙门,即是这十门中的第八门。

  (61)《六妙法门》,《大正藏》四六·五五二c~五五三a。

  (62)《六妙法门》,《大正藏》五五四a~c。

  (63)《心把捉の展开》。

  (64)《天台大师の研究》。

  (65)《大正藏》四六·四七二b。

  (66)《大正藏》四六·四七二b~c。

  (67)《大正藏》四六·四七二c。

  (68)《心把捉の展开》。

  (69)有关一念心与诸法的感应关系、同起同寂关系,参看笔者另文〈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第四节论一念三千部分。

  (70)《大正藏》四六·四六二b。

  (71)关于智顗对中道佛性的阐释,参看拙著Nu-Kwan,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Honolulu:tendai Instirte of Hawaii/Buddhist Studies Program,University Of Hawaii,1993.chap.N,pp.62-89。

  (72)以上是我们对于智顗在《小止观》中所表示的三观的说法的阐释。对于这种说法,留意的人不多;一般来说,学者都集中留意智顗在其后期的一心三观的说法。对于这《小止观》的三观的说法,新田雅章作过剖结,这里姑介绍出来,作为参考之用。依新田的说法,首先是空。这是一切法虚假不实,没有名字相貌,没有实有性。其次是假。一切不是实有,但不是无,而是具有可以被认识被知觉的差别性。即是说,假是一切法摆在那里的状态,不能被否定为无。最后是中道。空与假表示一切法的状况,但不是一切法的究极相。我们要超越以空与假的偏向来把捉一切法的方法。这不是空,也不是假,也不仅仅是非空非假。这不是远离空与假的特定的状态,它是“不坏空假之法”的。它却是同时是空,同时是假,是一切法的究极状况的中道。

  (73)关于这不同点,佐藤哲英也有很强烈的意识。他以为,包括《小止观》在内的智顗的早期作品的三观思想,仍只是历别三观、次第三观,属于别教的分齐性格,并未涉及三大部等其他著作的圆教的一心三观。不过,佐藤以为,这些三观思想,正具有智顗步向后期圆熟的酝酿作用。

  

《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八、《小止观》的三观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