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講話 二十叁、唯一法門——入法界品(二)

  二十叁、唯一法門——入法界品(二)

  善財童子之合掌像——法海寺譬畫

  北京市石景山區翠微山南麓,有寺院名法海寺,建于明代正統年間(公元一四叁六——一四四九斬),現存有山門、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有七幅巨大壁畫,爲此寺評價提升之主因。壁畫內容有韋馱天、在自在天、梵天、帝釋天、廣目天等諸天形像,及鬼子母神、普賢行者、最勝老人、善財童子等。

  童財童子像位于殿中央水月觀音之左側,雙手合十,盧色均勻,衣紋纖細,整體呈現出天真爛漫之情趣。

  《華嚴經·入法界品》之主角爲善財童子系受文殊菩薩之指示而各處參學求法,故文殊菩薩可謂系善財童子指導者。善財童子爲福城長者之五百童子中之一人,曾至福城東方莊嚴幢娑羅林文殊菩薩之處所,于此發菩提心,並承指示,南行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以至開悟。如此,將善財童子之遊行參學加以圖像化,並一一附加贊文,即《文殊指南圖贊》

  《文殊指南圖贊》(大正大藏經,第四十五卷所收)第宋代佛國禅師惟白所撰,其卷首載有中書居士張商英之序文。張商英居士謂,窮極《華嚴經》奧義之書,于中國,約有四種,即李通玄之《華嚴經論》四十卷、澄觀之《華嚴經演義鈔》一百卷、龍樹之《二十萬偈》、佛國禅師之《五十四贊》(即(文殊指南圖贊》)。其中詳述《華嚴經》之要樞。列出法界綱目,更敘述善知識之樣相及善財童子之得悟始末,以文章簡潔著稱者爲《文殊指南圖贊》。張商英士對《文殊指南圖贊》曾極力贊歎。

  于《文殊指南圖贊》之各圖中,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之形態呈現于中央部分,四周則各圖分別描繪諸善知識所在國土之特有宮城、殿堂之情況、風景,五十叁圖均各自不同,即使僅賞閱其圖,亦有不同情趣。最後之第五十四圖,系佛國禅師自身得悟之自畫像。佛國禅師( 惟白),北宋末人,生卒年不詳,爲雲門宗法雲秀之弟子,住于·京雲寺,谥號「佛國禅師」。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一一○一年)八月,撰《建中靖國續燈錄》叁十卷。蒙帝(徽宗)賜禦製之序,編入大藏經。

  除心病

  以下自〈入自界品〉第十五甘露頂長者開始。善財童子于大興城甘露頂長者處,承教如意功備寶藏之法門。

  第十六處系拜訪師子重閣城法寶周羅長者,善財童子于此獲提滿足大願之法門。

  第十七處爲普門于,于此地居承眼妙光長者教授令一切衆生歡喜之法門。普眼妙光長者能悉知一切衆生之病痛,經雲:「善男子!我 知一切衆生病……如是等類,一切諸病,我悉了知,隨其所應,皆能療治。」

  即謂普眼妙光長者能悉一知一切衆生之病痛,且能隨其所應,予以治療。《維摩經》中有〈問疾品〉章,敘述衆生之病何以生起,雲:

   四大合故,假名爲身。

   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

  「我」之有身,皆由地水火風四大之假合,即依因緣之存在而生起。此處所謂之「病」,好心病之謂,與《華嚴經》所說完全相同。即一切衆生所患之病,或有真正之疾病,然大體上皆由煩惱所引起之心病。〈入法界品〉中上有雲:「貪欲多者教不淨觀,瞋恚多者慈心觀,愚凝多者教法相觀。」

  此即謂凡患有貪瞋凝叁毒之病者,教以修持不淨觀、慈心觀、法相觀。

  首先,對貪欲心重者,教修不淨觀。人之肉體,生時,常出不淨物,如屎尿等;死後,則生蛆,2食血肉,可知人之肉身實爲不淨之物體,若能了知此理,則能去除對肉體之執欲。

  瞋恚病重者,教修慈心觀。若能知悉慈悲心之重要,現對慈悲心之感激,則能去除瞋恚之念。《法句經》雲:

  舍去離慢,避諸愛會,

  不著名色,無爲滅苦。

  即說摒棄瞋忿、慢心及一切煩惱。于身、心均不執著者,能雲除一切苦惱。然而,生爲人者,說不執著身、心,實非凡夫所能爲;或爲去除瞋恚、慢心方面,具有修養心者,稍能實現。瞋恚心能滅卻自我之身,此事不待·言亦爲衆所皆知之事。

  對愚凝者,教修法相觀。法相觀者,即正確觀察諸法之相。法者,一切諸物。即觀察一切諸物之真實相。而一切物之真實相皆無常,若能知悉無常,則無愚凝可言來者尚未生起,爲未知數;現在者,又時時刻刻皆成過去。特別是對過去者,無論如何說,皆已過去,能如此悟知無常之理,則能去愚凝之執著。

  煩惱之海

  其次爲第十八處,滿幢城之滿足王,授予菩薩幻化之法門。經雲:「當知我身口意,乃至蚊子,不生害心,何況人耶?人是福田,生諸善根。」

  此謂不論或身或口或意,即使是對幼小蚊蟲,皆不生害心。即謂凡有生命之物,皆不予加害。特別指對人,絕不存傷害之念,因「人」乃爲福田之故,又「人」爲一切功德生出之母胎之緣故。于印度,雖指一切有生之物,卻特別重視人,特別指對人不能存傷害之心。

  第十九處爲大光王之善光城,善財童子于此習得菩薩大慈幢行叁昧法門。何謂菩薩大慈幢行叁昧?經雲:「諸大菩薩以大慈蓋,普覆救護一切衆生,上中下品等觀無二,慈如大地,載育衆生。」

  此叁昧者,即大慈行之謂。大慈如傘蓋,蔭覆一切衆生,衆生根性雖有上中下之別,經佛之慈悲心,對衆生卻無所分別,皆平等視之。又大慈喻如大地,大地能生長萬物;佛亦以大慈潤育一切衆生。

  第二十處于安住城,不動優婆夷爲說菩薩之無壞法門。優婆夷,即佛教之在家女衆信者。

  第二十一處于知足城,隨順一切衆生外道爲善財童子說菩薩至一切處行法門。

  第二十二處于甘露呸國,青蓮華香長者爲之傳授知一切諸香之法門。如經雲:「善男子!我唯知此香。……一切世間無所染著,具足成就無礙戒香,除滅障礙,智慧境界,通達無滯,心常平等。」

  青蓮華香長者能知香之功德。所謂香者,戒香也。即受持戒律,其功德薰于四方,遂以香喻之。以持守戒律之故,智慧自在,心常平靜,能不爲外物所動。

  第二十叁處于樓閣城,由自在海師傳授大悲幢淨行法門。其教法即謂,于生死煩惱之大海中,不爲外境所染著。一般凡夫,沒溺于煩惱大海中,執著外境,不能舍難。處于煩惱之濁流中,又絲毫不受染著,須具有相當之智慧,方能實現。

  天女之擁抱

  第二十四處于可樂城,由無上勝長者傳授至一切趣菩薩淨行莊嚴法門。

  第二十五處于迦陸伽婆提城,由師子奮迅比丘尼傳授一切智法門。師子奮迅比丘尼于國王之園林——日光林中,說諸佛法,利益一切衆生。

  第二十六處于寶莊嚴城,由婆須密多女傳授離欲,實際清淨之法門。

  婆須密多女爲一絕妙端莊之女性。經雲:「若天見我,我爲天女,若人見我,我爲人女,乃至非人見我,我爲非人女。」

  婆須密多女具有變異自在之能,可隨見者之不同變現其身形。經文件、又雲:「若有衆生,與我語者,得無礙妙音叁昧;若有衆生,執我手者,得提一切佛刹叁昧。」

  即謂若與婆須密多女共語,則能入妙音充滿之世界;若執其手,則能入一切諸佛國土。接著經文又敘述道:若與此女共宿、或見此女之眼、或見此女之顔貌、或與此女同阿黎宜(alingana音譯,男女之擁抱),或與此女阿人(acumbana之音譯,男女之接吻),皆能得諸功德密藏叁昧。于男衆而言,婆須密多女恰如天女般,若與之雙目接視、擁抱或接吻,反而,男衆能得遠離諸欲望,可知婆須密多女實非泛泛泛女輩。當善財童子聞此說法後,想必驚訝不已!

  究竟婆須密多女系何種女性?經文有雲:「身如真金,目發绀色,不長不短,不白不黑,身分肯足,一切欲界,無與等者,何況有勝!……具足無盡功德寶藏,身出光明,普照一切。」

  即謂婆須密多女身體黃金色,雙目、頭發皆爲绀色,身體積壓部均勻調和,此欲界中之女性,無有與之相等者,更遑論有勝過此女者。且婆須密多女能自身上放出光明,蒙光明所照者,皆獲大歡喜,更滅煩惱焰。此女實無異于飛天之降臨。

  

  光明山之觀音菩薩

  第二十七年爲安住長者之道場——首婆波羅城,傳授善財童子不滅度際之菩薩法門。此教法即于一念中能知叁世諸法。「念」之字,乃「今」與「心」和合而成;今心,即此刻之心,爲最重要之心;又「今」之生存之心,即專注之心,爲最重要之心。

  第二十八處爲光明山,承觀世音菩薩傳授大悲法門光膽之行。經文中有關觀世音菩薩之住所,雲:「于此南方海上有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

  所謂南方海上有光明山,于中國,即指舟山列島之普陀山。

  善財童子登臨光明山,拜見觀世音菩薩,其情況,經文雲:「漸漸遊行至光明山,登彼山上,同遍推求,見觀世音菩薩住山西阿。處處皆有流泉浴池,林木郁茂,地草柔軟,結跏趺坐金剛寶座/」

  此謂觀世音菩薩于光明山西側之丘,金剛寶座上結跏趺坐。光明山上有泉水湧現,有水池,樹木茂盛,柔草覆地,仿如此世界之極樂淨土。于此,觀世音菩薩宣說《大慈悲經》。

  觀世音菩薩曾發誓願,救度一切衆生;並祛除一切衆生之恐怖、憂慮。

  第二十九位善知識,系金剛山正趣菩薩,于觀世音菩薩處,傳授善財童子菩薩普門速行之法門。

  第叁十處爲婆羅波提城,由大天傳授菩薩雲網之法門。經雲:

  諸菩薩水,滅煩惱火;

  諸菩薩火,能燒一切衆生貪愛;

  諸菩薩風,能散一切諸染著心;

  菩薩金剛,摧滅一切吾我之想。

  此乃說明菩薩之水、火、風、金剛,能消除衆生之煩惱、貪愛、執著、自我。

  第叁十一處由摩竭提國安住道場之地神,傳授菩薩不可壞藏法門。

  第叁十二處于迦毗羅婆城,由婆娑陀夜神獲得菩薩光明普照諸法,壞散衆生愚凝之法門。此夜神又以偈文重說其義,雲:

  無量無數劫,我常修大慈,

  普覆諸群生,善財應速具。

  此夜神以修大慈救度衆生,並謂善財童子道:「汝亦應如此具足。」夜神之所以具足大慈大悲,乃因曆經長時間,供養無數諸佛之故。

  第叁十四參訪者亦爲夜神,名喜目觀察衆生夜神,傳授善財童子菩薩之普光喜幢法門。善財童子歎道:「善知識難見!難遇!」于是,更決定陸續參訪。

  善知識者,爲菩提,爲精進,爲不可壞之力。善財童子如此確信不渝。人,若僅自我修持,欲對覓佛道,實爲至難之事;因若遭遇挫折,則易生怠惰。然而,于善知識之提摧下,能發勇猛心,身心一致,邁進不懈。

  善財童子于參訪第叁十四處之善知識,承蒙開示後,甚感善知識之可貴,于是,決定繼椟前進。經雲:

  喜目天無著,除滅衆盧妄;

  衆生樂著世,爲現佛法力。

  喜目夜神不執著外境,而吾等衆生執著于世間諸相,且貪愛不舍。妄想不能除滅。佛之法力者,能指導衆生,令消除諸種執著。善財童子于參訪喜目天後,乃立誓發心修持,如喜目天之不執于一切。

  其次,與同處參訪第叁十五位善知識,爲妙德救護衆生夜神,承授教化衆生之菩薩法門。善財童子于此夜神處,獲得菩薩離垢圓滿叁昧。經雲:

   善財合掌住,谛觀無厭足,

   見無量神力,其心大歡喜。

  此乃爲善財童子于夜神處,合掌而立,凝視夜神,見夜神發出無量神力,于是生起大歡喜心。法海寺壁畫中之善財童子,及《文殊圖贊》所描繪之善財童子,均如經文所述,合掌呈歡喜心之相狀。

  其次,仍于同處,參訪第叁十六位善知識寂靜音夜神,承授無量之歡喜莊嚴法門。衆生根性不同,對多瞋者說忍耐,對怠惰者說精進,對亂心者說禅定,對愚凝者說智慧,即于六波羅密中,說適應衆生根性之各種法門。

  夜神以虛空、慶雲、白日、滿月等喻此法門。善財童子以「如何修行能獲此法門」請問寂靜音夜神。夜神答以修持十波羅密能獲此法門。

  寂靜音夜神能體得如來殊勝法門,乃經曆長時劫,供養無數諸佛之故,此與其他夜神之所修略同。諸佛中最後供養者爲盧舍那佛,此爲其特徵。于佛法中,欲有任何體驗,並非易事,均需經曆長時之修持,方能成事。

  如此,善財童子參訪畢叁十六善知識,其中,每一善知識皆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唯知此法門。」第一善知識均以自身所體悟之法,加上名稱,然後傳授給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將諸善知識盡其生涯所習得之法門,作爲自己之法修持。

  人,能盡其生涯,修得一殊勝教法,誠屬難得之事。換言之,任何人,不論以任何方式,盡其一生,至少必有任何一種收獲,即使非殊勝之教法亦無妨。于他人或爲困難之事,能以真摯之心態行之,至少一種,當非絕對不能實現。善財童子各處參訪,承五十叁位善知識,各自傳授其以血淚所得之殊勝教法。

  

《華嚴經講話 二十叁、唯一法門——入法界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