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善財童子求道——入法界品(一)
五臺山竹林五——法照
五臺山竹林寺,位于山西省臺懷鎮西南六公裏竹林寺村這西側。進入臺懷鎮之公車左側,有一寶塔。竹林寺爲唐朝高僧法照所建,日本圓仁等亦曾至此參訪,爲一聞名寺宇。
昔時,寺域中有天王殿、鍾樓、大雄寶殿、禅院等建築,惜今皆成爲廢墟;唯明代弘治年間(公元一四八八——一五○五年)所建高二十五公尺之五層白塔,迄今仍聳立著/
作者于公元一九八五年至此參訪時,僅見白塔及公元一九四二年日本天臺宗僧所建題爲「圓仁慈覺大師禦研贊之靈迹」之石碑,而今已有莊嚴之殿堂複建完成。
唐大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二月十叁日,距長江甚遠之南方,有南獄衡山雲峰寺,于寺中食堂內就食之法照,于盛粥之缽中,發現映有五臺山之影像。仔細觀之,距佛光寺東北許之山下,谷川之北有石門,法照似有入石門之錯覺,向前約行五裏遠,見一寺宇。題名「大聖竹林寺」,于思索中,缽中影即消失不見。
同月二十七日朝時,又于缽中映現五臺山華嚴寺等其他諸寺,以及寶池、樓觀等金色輝映,更有文殊菩薩暨一萬菩薩出現其中。
是後,法照于衡州湘東寺高樓之念佛道場念佛,忽見五色詳雲中,有數十名梵僧伴隨阿彌陀佛及文殊、普賢等一萬菩薩出現。法照出念佛道場見之,恰與有一老人相遇,老人勸法照參詣五臺山。于是,法照與同志者十人,于大曆四年秋,自南獄出發,翌年四月,抵達五臺縣。向南方遙望佛光寺,但見數十道白光閃耀。翌日,抵佛光寺,發現與缽中所見之景完全相同。
是夜,于戶外,見一白光自北山直射而下,法照知此即爲文殊菩薩不思議之光,于是朝白光之方向尋去,約行一裏余,山下有一谷川,其北側有一石門,見二童子各著青衣,站立于門側,其年齡約八、九歲,顔貌端正。一人名善財,一人名難陀。二人見法照來,欣喜禮拜,並引入門中,北向約五裏遠,忽見一高約百尺許之金剛樓。再向前進,有一寺宇,寺前之金橋上有「大聖竹林寺」之題額。其寺同約二十裏,中有百二十耽,各院中有寶塔,黃金所莊嚴。地面亦由黃金工金造成,清流潺潺,花卉爭放。法照步入講堂,即見文殊菩薩在西,普賢菩薩在東,周圍環繞約有萬余菩薩。法照請教二菩薩成佛之道,二菩薩教以諸法之王爲修念佛法門。文元殊菩薩更以偈頌道:
汝等欲求解脫者,應當先除我慢心,
嫉驢名利及悭貪,去卻如斯不善意。
時,普賢菩薩亦說道:
忍辱即是菩提因,無瞋必招端正報;
一切衆見皆歡喜,即發無上菩得心。
承二菩薩教示,法照釋去所有疑團,歡喜禮謝。文殊菩薩又告以「至諸菩薩院巡禮」,于是,法照巡禮諸菩薩院。燕于七寶果園進一果實。再返回文返回文殊菩薩所,禮拜辭退。二童子恭送法照出門,至門外,法照更禮謝二童子相送。然當法照謝畢擡頭時,所有景像已消失不見,二童子及石門亦不複再現。(《廣清涼傳》卷中)
創建竹林寺之法照。于其不思議之談話中所提及之善財童子,即《華嚴經·入法界》之主角。
文殊菩薩與善財童子
敘述善財童子求道經過之〈入法界品〉,爲第八逝多林會,後于舍·城重閣講堂開講。此爲《華嚴經》最後之品(章),分量頗多,自第四十五卷至六十卷,計十六卷,爲《華嚴經》中與〈十地品〉並列之重要一章。本品系描寫善財童子自發菩提心,而曆訪善知識,承受教法,完成修行,以至得悟之經過。
〈入法界品〉第叁十四中,以普賢、文殊、二菩薩爲上首,暨五百菩薩、五百聲聞、天王等之集會而拉開序幕。其時,世尊入于師子奮迅叁昧,而現出不可思議之神態世界。唯舍利弗、摩诃迦葉、難陀等聲聞,卻不能得睹如來之自在力。此處所言之「難陀」者,即于竹林寺石門前,與善財童子同時迎送法照之童子之名。
時,明淨願光明菩薩等十位菩薩,各以偈頌贊歎佛德。其後,普賢菩薩應詳明師子奮迅叁昧之內容。時,世尊爲令諸菩薩皆能入師子奮迅叁昧,遂自眉間白毫相放出光明,遍照一切世界,群集之諸菩薩困此能入各種叁昧。
其時,文殊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文贊歎只洹林中無量莊嚴。
觀察只洹中,如來自在力;
一切境界出,無量功德雲。
此謂如來能自在自主地現出無量功德雲。法照于衡州念佛道場所見之五色詳雲,當即如來化現之詳雲。此外,菩薩亦能自一一毛孔中現出光明,其光明之末端,各有無數菩薩出現。法照于佛光寺所見之一道白光,即爲文殊菩薩所化現。
終于,輪到文殊菩薩出現爲舞臺之主角,金剛力士爲侍者,負責守護。文殊菩薩將離開只洹林,向南方遊化。舍利弗首先贊歎文殊菩薩之功德與莊嚴,並與諸比丘恭敬禮拜文殊菩薩。時,文殊菩薩開示道:「若能完成廣大心行,則能生如來家。」
諸比丘聞教已,皆得淨眼叁昧。文殊菩薩期望比丘能實踐「普賢行」。
文殊燕與諸侍者向南方遊化而去,首先至覺城東方之莊嚴幢娑羅林,進入大塔廟。此處爲過去諸佛修苦行之處。文殊菩薩于此處說法,大海龍王率家臣前來聽講,有一萬龍王聞後豁然開悟。法照于竹林寺承文殊菩薩教導時,菩薩周圍亦有一萬余菩薩圍繞。
大塔廟中,有一千在家男衆信者、五百女衆信者,及五百童子、童女等遠來相聚。五百童子中,有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善眼童子等。
文殊菩薩欲爲衆人說法,特別矚目于善財童子時,家中富有,有五百寶器,盛滿衆寶,滿諸庫存藏中。因此,占師曾言:可爲此子取名「善財」。善財童子曾供養諸佛,深植善根,親近善知識,清淨身口意。爲一修薩道之行者。
文殊菩薩注視善財童子後,說道:「吾當爲汝說微妙法。」善財童子于是向文殊菩薩乞受教法。
文殊菩薩道:「廣求善知識,親近之,並恭敬供養,然後求教『何爲菩薩行』。」
善財童子聞後,踴躍歡喜,遂決心廣求善知識,探究菩薩道。文殊菩薩便勉勵其須具足普賢行,完成無上道。
五十位善知識
文殊菩薩告訴善財童子,首先當至可樂國和合山拜訪功德比丘,請教如何修菩薩行,如此,善財童子所參訪者,包括最初之文殊菩薩,計五十五處所、五十叁位善知識,善知識之名稱如下:
(一)文殊師利菩薩(二)功德雲比丘
(叁)海雲比丘(四)善住比丘
(五)良醫彌伽(六)解脫長者
(七)海幢比丘(八)休舍優婆夷
(九)毗目多羅仙人(一○)方便命婆羅門
(一一)彌多羅尼童女 (一二)善現比丘
(一叁)釋天方童子(一四)自在憂婆夷
(一五)甘露頂長者(一六)法寶周羅長者
(一七)普眼妙香長者 (一八)滿足王
(一九)大光王(二○)不動優婆夷
(二一)隨順一切衆生外道(二二)青蓮華香長者
(二叁)自在海師(二四)無上勝長者
(二五)師子奮迅比丘尼 (二六)婆須蜜多女
(二七)安住長者(二八)觀世音菩薩
(二九)正趣菩薩(叁○)大王天
(叁一)安住道場地神(叁二)婆娑婆陀夜神
(叁叁)甚深妙德離垢光明夜神 (叁四)喜目觀察衆生夜神
(叁五)妙德救護衆生夜神(叁六)寂靜間夜神
(叁七)妙德守護諸城夜神(叁八)開敷樹華夜神
(叁九)願勇光明守護衆生夜神(四○)妙德圓滿神
(四一)瞿夷(女)(四二)摩耶夫人
(四叁)天主光童女(四四)遍友童子師
(四五)善知衆藝童子 (四六)賢勝優婆夷
(四七)堅固解脫長者(四八)妙月長者
(四九)無勝軍長者 (五○)屍毗最勝婆羅門
(五一)德生童子(五二)有德童女
(五叁)彌勒菩薩 (五四)文殊師利菩薩(再)
(五五)普賢菩薩
以上雖列五十五人之名稱,然第四十四位遍友童子曆參善知識之經過。「華嚴海會善知識圖」,分爲五十四區,其中均列有善知識,即善財童子參訪圖。(石田尚豐著《華嚴經繪》)
善知識雖遇
善財童子于第二處功德雲比丘所,承教念佛叁昧門。法照于念佛道場行念佛叁昧時,得見阿彌陀佛及普賢、文殊二菩薩。
第叁處爲海門國海雲比丘道場,善財童子于此聽講《普眼經》。海雲比丘亦曾現身于五臺山。(《古清涼傳》卷下〈遊禮感通〉條)
第四處爲海岸國。承善住比丘說無礙法門。無礙者,即不爲一切物所障礙,亦不爲一切所執。
第五處爲自在國之咒藥城,有良醫彌伽爲善財童子說《輪字莊嚴光經》。又譬說菩薩如大地、大海、日、月、火、雲等。
第六處爲住林國,有解脫長者教示如來無礙莊嚴法門,悟知菩薩之無礙境界,皆由已心具甚深智,了一切法。
第七處爲莊嚴閻浮提頂國,海幢比丘說清淨光明般若波羅蜜叁昧法門。其教示中有:一切有皆悉如夢,五欲樂無有滋味。
以般若之慧眼觀之,一切諸法皆悉如夢幻,欲望之樂亦直正之樂,所謂樂極生悲是也。
第八處爲海潮國普莊嚴園林,系休舍優婆夷之處所,善財童子于此習得離優安隱幢法門。其中有「並非爲斷除一衆生之煩惱而發菩提心,系爲斷一切衆生之煩惱、救度一切衆生而發菩提心」之說。更雲:「諸大菩薩則爲良藥,若有見者除滅煩惱。」
即謂諸大菩薩是爲良藥,若見此大菩薩,則能斷除煩惱。法照于大聖竹林寺得見文殊菩薩聖容,實爲殊勝之事。多數求道者,皆以爲見文殊菩薩而上五臺山。
第九處爲海潮國毗目多羅仙之住處,于此善財童子得悟菩薩無壞幢智慧法門。此仙人端坐于大林之中,身著天樹皮之衣,坐于草上,有一萬仙人眷屬,周圍爲旃檀林。仙人以右手摩善財童子頂,更以手捉善財童子手,善財童子遂感覺自身處于無數佛之處所,即進入佛之世界。當仙人手善財童子後,善財童子則發現自身仍爲原來之自己。
第十處爲進求國,第方便命婆羅門之處所,善財童子于此承教菩薩之無盡法門。好使登高峻之刀山,或投擲于火中,皆悉清淨菩薩諸行,善財童子于攀登刀山、投身火中之途中,悟得菩薩安住叁昧。其教法,如經雲:
得人身難,離諸難難,
得無難難,得淨法難,
值佛世難,具諸根難,
聞佛法難,遇善知識難,
得與同止難,得聞正教難,
得正命難,順趣正法難。
此即謂得人身出生于世、聽聞佛法,值遇善知識、聽聞正教等,皆爲至難之事。
婦人之法悅
善財童子第十一處所探訪者,爲師子奮迅城之彌多羅尼童女,童女爲之說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彌多羅尼童女全身黃金色,發、目皆爲绀色,端坐于師子座。悟得此法門之童女,知悉無數陀羅尼門,雖爲女身,亦能爲說甚深法門。
第十二處爲救度國,系善現比丘之處所,授予善財童子隨順菩薩燈明之法門。善現比丘于林中經行,口中不斷念誦經文,其法相端正、容顔莊嚴。
第十叁睡爲輪那國,系釋天主童子之處所,善財童子于此習得一切巧術智慧法門。釋天主童子于善城門外河水邊,與一萬童子聚砂嬉戲。此童子承文殊菩薩教授算數之法,悟得巧妙之智慧。如無量砂數,亦能詳細算知。此已如〈阿僧只品〉所說。即能算知無限之數量者,爲釋天主童子。
第十四處拜訪者爲海住城之自在優婆夷。即在家修持之佛教信女,雖爲在家之信女,亦可成爲善知識。其實,不論男女,不分任何職業,皆可爲人師。不論任何人之所說,若能用心聽聞,皆爲殊勝之教法。經雲:「善知識月,能以清涼教法光明,除衆熱惱。」
即說善知識能爲大衆消除苦惱。善知識又何喻爲日、大海、閻浮樹之花、果實等。自在優婆夷「年在盛美」,即正值青春年華。能自身上放出光明,除佛菩薩外,無有能比擬者。即女衆中之美貌端莊者,恰如五臺山南禅寺,或佛光寺中菩薩之容貌。此女能自身上生出妙香,若蒙其香薰習者,能除貪愛與諸欲望;若聞其聲音,皆法喜充滿;若見其形像,則能離欲。
善財童子承自在優婆夷傳授無盡功德藏莊嚴法門,如經雲「以上一器食,隨其所欲皆得充滿……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等衆生,隨其所欲,皆悉充滿,而無損減。」
此謂以一缽之食施予百人,百人皆能獲得滿足;若以一缽之食,施予千人、萬人、一億人、乃至百千億無數人,皆能令如數等人獲得滿足。即以一缽之食布施供養,一切人皆能滿足。經中更雲:
此諸菩薩,取我器食,
于一念頃,遍遊十萬,
供養一切,聲聞緣覺,
菩薩諸佛,及施餓鬼,
悉令滿足,而我器食,
無所損滅。
菩薩以一體之食供養諸菩薩及佛,更施予餓鬼,皆能今之獲得滿足,而缽中之食卻未減少。「施餓鬼」者,日本于夏季「扣盆」前後施行;中國,亦有「瑜伽焰口」之施餓鬼儀式。甚至以紙製作餓鬼形狀,而舉行施餓鬼之佛事。于日本,在寺院之本堂(即佛殿)設置施餓鬼·,中間設叁界萬靈之供養塔,而以茶湯、餓食、香華等物供養。
「供養」一語,有諸多含意,如以恭敬心奉事諸佛,禮拜或呈獻香華、飲食等,皆謂之供養。《維摩經》中有〈法供養品〉,即謂以法供養。如:法供養者,諸佛秘說深經。
即謂供養甚深教法之經典爲法供養。以一缽之食布施供養,能令諸人皆獲滿足,此事燕非以事相來說明,寶即法供養之象徵。即爲一切人敘說佛法真理,能令諸人獲得法喜充滿之謂。「器食無所損減」者,即謂佛之教法,訴諸于無數人,而教法並未減少,亦不損失。
善財童子見自在優婆夷之宮殿中,端坐萬余人女衆,其諸人等皆容貌煥發,法喜充滿。經中又雲:
功德燈明,減貧暗故。
即謂施一缽之食所獲之功德,能如燈明滅諸貧苦暗暗。
于五臺山,法照亦承普賢菩薩傳授教法,依普賢菩薩之教示,一切衆生皆生歡喜,發無上菩提心。《廣清涼傳》卷中〈法照和尚條〉有雲:
若依此語而修行,微塵佛刹從心現。
即謂承受法供養者,其心中能映現佛國土。法照于一缽粥中映出五臺山佛光寺之全景,或即文殊菩薩所授法供養之一;于佛光寺所見之光明,亦必如是。
《華嚴經講話 二十二、善財童子求道——入法界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