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清涼之心水——離世間品
五臺山清涼寺
自東亞之佛教聖地五臺山金閣寺向西前進,野生之草花遍滿全山,如畢絨毯般生意盎然,穿越山領,再往前行,可見標示「清涼寺入口」之指標,由此通過狹小道路,即至清涼谷。清涼谷右側之臺地上,即五臺山清涼寺。
文化大革命時,其風暴亦不輕饒此名山勝景,佛殿寺開發建築皆遭破壞,目前,僅一清涼石殘存于寺域中。清涼石所在之位置,恰爲寺域之中心點,爲一長約五公尺、寬約二公尺半、厚約二公尺、周圍十五公尺之長方形巨石,顔色略呈青藍。據雲此清涼石乃文殊菩薩爲改變五臺山之氣候,而借自于龍王之巨石,本寺亦因此石而名爲清涼寺。
相傳清涼寺系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是後屢經重修,民國早期時曾建有殿堂,公元一九五六年,更于大雄寶殿雕刻千手千眼觀切音菩薩像,于文殊殿雕刻文殊、普賢二菩薩,異于文革時,全遭破壞無遺。
《廣清涼傳》卷上,有如下關于清涼寺之記載:「依山立名,讬居嚴側。前通澗3,上接雲霓。」
清涼寺系建于清涼谷之岩臺上,前有溪流潺潺,山峰雲湧虹現。唐長安二年(公元七○二年)七月二十日,有一大德名「感法師」者,率道俗一千余人登至臺頂,于五色彩雲中,見佛之手相顯現;白狐、白鹿群聚其前,梵音隨風響徹山谷,且異香#時,時,更見菩薩披挂璎珞出現于西峰。感法師曾將所見描給成圖,呈秦于則武後。
北魏時靈辨,(公元四八七年或四七七——五二二年)曾入住于清涼寺行道。並著《華嚴經》一百卷。
《華嚴經》一百卷——靈辨
山西省太原市西側二十公尺公裏處有龍山(縣甕山)。山上有一中國最古老之燃燒石塔,至今仍完整存在。靈辨曾入住于龍山中。靈辨爲晉陽人,幼少即入佛門,常讀誦大乘經,特別致力于菩薩行。亦常讀誦 《華嚴經》,因而知悉此經乃大乘佛教之最深教法。其後,曾奉持《華嚴經》至五臺山清涼寺,乃爲求文殊菩薩加護之故。靈辨于清涼寺之修持,如《古清涼傳》卷上雲:「頂戴此經」(《華嚴經》),勇猛行道,足破血流,勤誠感悟,乃同曉茲典,著論一百卷。
爲求文殊菩薩加護,曉悟《華嚴經》教法,曾不斷讀誦此經,于一年之中,修持環繞五臺山之回峰行。以至于足破血流,甚至肉裂骨現(《華嚴經傳記》)。最後則以膝行,只爲求得冥感。其不惜身命以至如此。
一日,忽然有一僧言:「汝且停止行道,善自思惟《華嚴》之真髓。」
于是,啓閱經典,而豁然大悟。時爲北魏熙平元年(公元五一六年)正月。
于是,靈辨即于清涼寺著手撰寫《華嚴經》。爲闡述《華嚴經》之真義,解住龍山嵩嚴寺,仍繼續撰寫。
靈辨之道行,風傳至北魏孝明帝耳中,雖靈辨固辭,仍再叁如請,于宣光殿開講《大品般若經》。是後,則于式乾殿繼續撰述《華嚴經》。終于,于神龜叁年(公元五二○年)秋九月,完成《華嚴經》十帙百卷。此未曾有之快舉,完成了中國佛教史上最初之大部書《華嚴經》注釋。靈辨造作此論。系傾盡全身心力,而于正光叁年(公元五二二年),遷化于融覺寺,年僅四十六。
孝明帝知悉此事,遂下略令,雲:「此論乃上菩薩所造,宜收入經藏,編輯目錄,以廣弘布流傳。」
于是,由靈辯弟子道昶、靈源、昙顯等奉旨傳寫,流通于道俗之間。
于初,《華嚴經》僅流傳于山西地帶,並未遠傳至長安、洛陽,而長安之華嚴學徒均熱望能一睹該書。唐永淳二年(公元六八叁年),有終南山至相寺通賢法師及玄爽、房玄德二居士等,同詣五臺山,于童子寺拜見此書,遂持返長安,而廣泛泛流通。距靈辨著論百六十余年後此書方呈現于長安都城。
論者,爲菩薩之撰述書,與新羅元曉之《金剛叁昧經論》、唐李通玄之《新華嚴經論》並稱,靈辨之《華嚴經》一百卷,亦光芒四射,頗受愛讀。惜今僅存斷簡數片
聖地之莊嚴
《華嚴經》第七會,仍于普光法堂開啓,故稱爲普光法堂重會。普光法堂重會計一會一品,即〈離世間品〉。
世尊于摩诃提國寂滅道場之普光法常,端坐于寶師子座,成等他細有無量菩薩雲集,普賢菩薩于每一問各予十種作答,計二千行法,依順序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果滿究竟位等行。
以下,即說明菩薩之十種依果、奇特想、行、善知識、勤修精進等行法,唯限于紙數無法全部列出詳明,今僅舉出須特別注意之菩薩行法,略加解說。
譬如菩薩之十種行,即:
一、令一切衆生專求正法行。
二、善根淳熟行。
叁、善學一切戒行。
四、長養一切善根行。
五、一切不亂修叁昧行。
六、分別一切諸智慧行。
七、修習一切所修行。
八、莊嚴一切世界行。
九、恭敬供養善知識行。
十、恭敬供養諸如來行。
若能修習以上十種菩薩行法,即能完成佛行。修學戒律、積聚善根,確爲重要之行,但卻更須一心不亂修習叁昧。靈辨于五臺山清涼寺之所修,即爲一心不亂之《華嚴經》讀誦行。「讀誦 」可謂即叁昧行。五臺山同圍之山峰、溪流、花卉等一切,或皆函于讀誦叁昧之中。「分別一切諸智慧行」者,即于讀誦叁昧之後,依又殊菩薩之指示,思惟《華嚴經》之深旨。如此,叁昧與智慧具足,始能完成「莊嚴一切世界行」。以清涼寺清涼石爲中心之清涼谷,或即爲「此世界之淨土」般被莊嚴著,進而更莊嚴五臺山之五峰。如此莊嚴畢,于是再供養善知識、菩薩、如來等。《華嚴經傳記》卷一有雲:「今此山下有清涼府,山之南面小峰有清涼寺。五名五臺山。以五山最高,其上産不生林木,事同積土故謂之臺也。山周回四百余裏,東連恒嶽。中臺上有大華池,湛然清徹,蒸多微感,又有精屋石塔;北臺上有名優浮圖二,並舍利及文殊形像。(中略」爛同舒錦,赫如霞照。至于超常絕聽之類,世所希聞者。
五臺山自中腹以至山頂,不長樹木,僅遍生高山植物,且花卉放,仿如一片花田。其中,湧泉隨處或見,大華池即其一也。臺頂上有佛塔、舍利塔及文殊菩薩像。由此觀之,誠如淨土之顯現,絕視聽之景致。
以一心不亂之叁昧,及《華嚴經》之研究,而完成「莊嚴五臺山行」者,即靈辨是也。
自大之出入
普賢菩薩回答普慧菩薩之二百問中,有各形各色之問題,其中,如說進入十種世界,即:
一、入不淨世界。
二、入清淨世界。
叁、入小世界。
四、入中世界。
五、入微塵世界。
六、入微細世界。
七、入伏世界。
八、入仰世界。
九、入有佛世界。
十、入無佛世界。
所謂十種世界,即由清涼世界、不淨世界之淨、不淨、小世界、中世界、微塵世界、微細世界等世界之大、小,伏世界,仰世界等上下之世界,以及有佛世界、無佛世界等佛這有無等等世界所組成者。
靈辯所居住之五臺山爲清淨之世界,而出五臺山之境域,即爲不淨之世界,可謂不淨之世界所範圍者五臺山。菩薩者,有入不淨之世界救度衆生,有于清淨之佛國土贊歎如來;即于清淨、不淨之二世界中自由自在地出入。
世界之大小亦各不同,中世界者,以五臺山而言,則約于中臺、南臺之一臺峰,而清涼寺、竹林寺者則爲小世界;山頂之砂礫爲一微塵世界;高山植物中之一朵小花,約即微細世界;自臺峰俯視深谷,爲伏世界;自臺頂仰視長空,爲仰世界,其中有文殊菩薩之示現。五臺山之境域中,爲有佛之世界;五臺山外,則爲無佛之世界,其中有文殊菩薩之示現。五臺山之境域中,爲有佛之世界;五臺山外,則爲無佛之世界。
爾但一切,入凡入聖,入染入淨,入諸佛國土,入彌勒樓閣,入毗盧遮那法界,處處皆現國土成住壞空。(《臨濟錄》大正四十七·頁四九八中)
此即謂汝等衆人,不論凡俗之世界、聖者之世界、不淨世界、清淨世界、諸佛國土、彌勒殿堂、毗盧遮那法界,皆能自由進入,且隨處顯現諸國土,更能悉知世界之生滅變化。如此,能自由自在出入諸國土者,即爲賢達聖人。《華嚴經》之〈入法界品〉,系說善財童子遍訪諸國之善知識;而〈離世間品〉則說菩薩能自由自在出入諸世界。
十種自在
〈離世間品〉中,更說十種自在。即:
一、壽命自在。
二、心自在。
叁、莊嚴自在。
四、業自在。
五、受生自在。
六、解脫自在。
七、願自在。
八、神力自在。
九、法自在。
十、智自在。
此中,壽命自在者,于無限之時間,能自在保有壽命。人類之生命有滅亡之時,而菩薩之壽命則系無限製的自在。靈辨雖年僅四十六即逝世,而《華嚴經》一百卷,卻有永遠之生命。初唐時,有一同名之大慈恩寺靈辨,亦爲一華嚴學者,且活躍一時。(《華嚴經傳記》)卷叁,〈講解〉下)
心自在者,即依無限叁昧而獲得甚深智慧。靈辨進入五臺山,曾頂戴《華嚴經》行道一年,徹底實踐讀誦叁昧。若無此行時,則無法獲得體悟《華嚴經》之智慧。
莊嚴自在者,即莊嚴一切國土。五臺山即由佛、菩薩、寺院、佛塔等莊嚴而成之聖域。
業自在者,即隨時承受果報,靈辨曾文殊菩薩之冥感而豁然大悟,此即行道之果報。
受生自在者,即受生于一切國土,顯現形象。文殊菩薩于五臺山隨處示現,此實非普通凡人世間所能及。佛陀波利欲入五臺山時,曾遇一老人指示道:持《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此一老人即文殊菩薩之化身。靈辨曾蒙一人指示道:「汝且停止行道,善自思惟此經。」此一人者,亦即文殊菩薩之化身。于五臺山得遇文殊菩薩之化身者甚多,其事散見于《廣清涼傳》以及圓仁之《之唐求法巡禮行記》。
解脫自在者,即能見一切世界中充滿一切諸佛。如五臺山之五山,聖迹,時有靈詳之事。
願自在者,即應時、應處圓滿得悟。此相應于時、處者,爲一重要關鍵。人于一生涯中,常于任何時、任何處發生任何種事,如依修行之力,某時、某處,時悟某事。雖未曾有偉大之覺悟,但于某時、某處,卻常有突然之事生起。
神力自在者,即生起一切大神變。所謂奇瑞、不思議事之現起,于宗教者之體悟而言,乃日常茶飯之事。人若用心于意志、氣,則能顯現神變。
法自在者,即現無量法門。〈離世間品〉中,滿載著普賢菩薩對二百問題之回答,即說無量教法。靈辨亦撰有《華嚴論》一百卷之大部法門。
智自在者,即于一念中,得悟如來之十力、四無所畏。唯如來所具之十力、四無所畏,能于一念之中悟得。
以上所述十種自在,若能自在獲得,則能得一切智自在。
清涼之月——名句之花束
〈離世間品〉中有不少名句。茲試列舉數種,首先,說十咱淨忍,有關第一種之說,如下雲:「若他罵辱,悉能堪忍,獲彼必故。」
不論如何遭受他人詈罵、羞辰,皆悉堪于忍受。若謂何以需要堪忍?乃爲愛護他人之心之緣故。此即除自我修行外,亦須守護他人之心。因當他人罵辱時,其心已呈不悅,若加以對罵,則必成雙方爭吵,此時,對方當更加憤怒。爲不令他人更形憤怒,故必須「堪忍」。其次,又雲:「若他刀杖加害,亦能堪忍,護彼我故。」
他人以刀杖欲加害于我,亦須忍耐。實際上,此乃難以實踐之事,然爲菩薩者,若不能實行,則不能成爲菩薩。前述二種語句可謂爲座右銘之名句。
〈離世間品〉更有下列名句:
煩惱愚凝,覆衆生眼,皆悉盲瞽。我今智慧自在,當普開導衆生慧眼,悉令清淨。
此謂衆生之眼爲煩惱、愚凝所覆,故衆生皆成盲瞽,不複能見。能衆生之眼,本來清淨,所以不能明視,乃因爲煩惱、愚凝所覆,菩薩之心,則喻爲清涼之明月。經雲:
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
垂光照叁界,心法無不現。
此處所言清涼月之「清涼」,與〈菩薩住處品〉中提及之清涼山之「清涼」相同。《廣清涼傳》卷上産述及五臺山稱爲清涼山之緣由,有問清涼山一名之由來,系因其山寒涼而得名,或因具足殊勝功德而得名?對此質問,則答以因其山寒涼且肯足殊勝功德,故名稱爲清涼山。
一爲山寒,兼有五頂。二唯就文殊化境,#余仙聖所居(《廣清涼傳》卷上)
此言五臺山者,因寒冷之故,又有五峰,且爲文殊菩薩化現之處,非其他聖人所居,故稱爲清涼山。爲見清涼月之故,靈辨入住于清涼山清涼寺,求文殊菩薩加護。附帶一提,曹洞宗之回向文中,有:
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
衆生心水淨,菩提影中現。
此文句亦系取意于《華嚴經》(《扣經禅宗》講談社,頁二二○)。道元禅師有歌詠雲:
沒有汙濁,明月住于心水中,
波浪碎濺,光明濯射。
此謂清淨之心水,即菩薩之清涼月。
究竟心者爲何物?
心如工幻師,示現種種事,
善分別五陰,其心著所無。
此謂心者,恰如幻術,能現種種事物。如色受想行識,身體與精神等作用,皆能分別思慮,而其心之本質,卻不執著此,即如清淨之水中,映現各種影響。
吾人之心,亦可成爲菩薩如清涼月之澄淨、透明之心。靈辨入住于清涼山清涼寺,得見文殊菩薩現身,且完成一百卷《華嚴經》之大作,即因其心能清淨如清涼之水。〈離世間品〉之教法,即開示衆生,舍棄一切煩惱,使成爲清涼之心水。
《華嚴經講話 二十一、清涼之心水——離世間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