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講話 十八、如來之光明—佛不思議法品、如來相海品、佛小相光明功德品

  十八、如來之光明—佛不思議法品、如來相海品、佛小相光明功德品

  安陽修定寺塔與慧藏

  河南省北部靠近河北省地方,有安陽市。流經安陽市北方之湖河上遊,有靈泉寺石窟,而縣城西北叁五公裏處,有太行山脈之支脈,海拔609.6公尺高之清涼山,於清涼山南麓,建有修定寺。安陽縣之西面,爲東魏、北齊、隨唐時代之佛教聖地。修定寺南方五十公裏處,有靈泉寺石窟及小南海石窟·北方叁十叁公裏處爲有名之南北響堂石窟,古來爲高僧輩出之地。

  北齊時,修定寺有一大和尚,即大統法王。於法上之傅記中,有如下一段記載:所得施利,造一山寺,本名合水,即邺之西山,今所謂修定寺是也。山之極頂,造彌勒堂,衆所莊嚴,備殚華麗。四事共養,百五十僧。(《續高僧傳》卷八、〈法上傳〉)

  法上集衆人之布施,建造合水寺。其寺於隨唐時稱爲修定寺。山頂建有華麗之彌勒堂,有僧衆百五十人住此。修定寺之建築物,早已不存,迄今僅有建於唐代之修定寺塔仍屹立於山麓,塔之四壁,殊勝之雕刻仍清晰可辨。(《安陽修定寺塔》,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叁年五月刊)

  合水寺者,乃北齊時,統領僧尼二百余萬衆之大統法上,集衆人之力所造。北齊之從高僧,想必於巡禮靈泉寺時順道拜訪合水寺。「合水」之合稱,乃因流自清涼山之二條小溪舍並爲二而得名,清涼山合水寺堪稱爲北齊都城邺都西面之大寺院,法上於公元508的寂於合水寺。

  法上活躍於北齊武成帝(公元五六二——五六五年在位)時,有一華嚴行者,名爲慧藏,曾應武成帝之召請,於都城太極殿開講《華嚴經》。時,僧侶及族信士等雲集,衆皆稱講此盛會爲「大觀之盛」(《續高僧傳》卷九〈慧藏傳〉)。《華嚴經》法會之盛大不難測知

  慧藏出生於河北省趙縣。於趙縣有建於後漢之柏林寺,今難僅被稱爲「觀音院」,系一名刹。或許慧藏幼年時,曾多次參訪柏林寺。

  慧藏十一歲出家,學《涅槃經》與律典,後更探研《十地經》、《華嚴經》。從人皆驚歎其博學,遂仰之爲師。然慧藏卻不以自身所學之佛學已能究其深奧,更不以「理解」感到滿足。

  四十歲時,決心隱縷于鵲山(河北省內丘縣)修行。鵲山者,因山頂有似鵲形之石而得名。慧藏入鵲山後,即行斷定食五·。食發樹上果實,渴飲溪泉水,致力于內心之澄淨。雖多研各種經典,但慧藏卻認爲應爲《華嚴經》爲根本所依。

  慧藏雖窮究《華嚴經》之奧旨。卻以不知所悟是正確而深感不安。于是,想求佛陀之慧感以決邪正是非。夜晚,鵲山之已岚靈氣充盈于四周,忽然,慧藏聞空中有聲,言「是!是!」,即各知慧藏對《華嚴經》之理解與所悟正確無誤。得此告知之慧藏,于是決定注釋《華嚴經》。

  慧藏之注釋,頗受歡迎,因其能掌握《華嚴經》之心髓所致。如前所述,曾受武成帝之召請,于太極殿開講《華嚴經》。

  北周廢佛時,曾隱居一時;至隋文帝複興佛教時,方再受邀至京,爲六大德之一,大定元年(公元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寂于長安空觀寺,時年八十四歲。

  慧藏曾遺言,將遺骸散置山野。弟子們依其遺言,將遺骸置于山要林之下,上覆以土,並于上面建塔供養,其塔即位于長安郊終南山至相寺之前峰。至相寺爲終南山系華嚴之根本道場。

  慧藏並非于終南山受華嚴學,而系于河北省南部一味地研究諸經典,並于鵲山悟得《華嚴經》之奧言,可謂乃無師自悟者。或系即于鵲山承受其靈氣,而後得悟內心之玄奧。然「以華嚴爲本宗」之慧藏,終被指認爲繼承終南山系華嚴法統之第一人。

  靈妙之佛德——佛不思議法品

  第六佛化自在天會中,自〈十明品〉至〈菩薩住處品〉之五品,古來即謂系說明勝進行之行用,而其次之〈佛不囝議法品〉、〈如來相海品〉、〈佛小相功德品〉等叁品,則爲示差別之果。

  〈佛不思議法品〉,先說有自四方聚集而來之諸菩薩,思惟諸佛之國土、淨願、種姓、出世、法身、音聲、智慧、神力自在、無礙住、解脫等十種皆爲不可思議,由此開始進入本品。

  世尊悉知諸菩薩之所思,即與青蓮華菩薩佛之神力、智慧與辯舌。承受佛神力這青蓮華菩薩,向蓮華藏菩薩明示佛之十種果德。有關佛之果德。將之分爲叁十二門,而詳加敘述,即此〈佛不思議法品〉。此品中,曾反複說明佛之十種法界無量無邊、十無種盡智、十種未曾失時、十種不可思議定書境界、十種出生住持智慧、十種無量內法等叁十種佛之果德。

  例如,一切諸佛有向十種住法如下:(大正九·頁五九七下)

  一、一切諸佛悉住覺一切法界。

  二、一切諸佛悉住大慧。

  叁、一切諸佛悉住本願。

  四、一切諸佛悉住不舍教化衆生。

  五、一切諸佛悉住無所依法。

  六、一切諸佛悉住無虛妄法。

  七、一切諸佛悉住念無失法。

  八、一切諸佛悉住念無障礙心。

  九、一切諸佛悉住定心,未曾散亂。

  十、一切諸佛悉住一切諸法平等不壞實際。

  以上即爲諸佛之十種住。住者,不退轉,即持續其狀態,決不退降。諸佛能自覺于一切法界,爲必然之事,又能實踐大慧、不退本願、不舍教化衆生,此乃諸佛果德之一。

  諸佛住于無所依。即無所依恃之意。普通一般人皆有所依,方能生存,如夫婦、父子、財産、地位等,若一旦失去所依恃,則失去支拄自身之力。無所依者,換言之,即如臨濟禅所常言及之「自由」。自由者,即由自已之意願。佛爲自由者,臨濟亦爲自由者。若欲得無所依,或得自由之境地,須有相當之修持。慧藏于鵲山,木食而住,其事爲何?乃爲依無所依而住之故。若能無所依,則遺體散置山野。任鳥獸·食。

  住于無所依之諸佛,又能住于無虛妄,即使一念,亦無過失,心無障礙;既去障礙,則無執著,常住于禅定心,心無散亂,如此,則能住于確固不動之真實心中。

  其次,說明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之教法。安陽修定寺之南有寶山,于此寶山開鑿那羅延窟。〈佛不思議法品中〉,有「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之語,那羅延窟,爲示如金剛之不壞,故名爲「金剛性力住持」。

  繼十種力那力延幢佛所住之法後,接著又說明十種定法、十種果法、十種清淨法、十種一切智住、十種叁昧、十種無礙解脫,如此方結果〈佛不思議法品〉。此品經文即在說明佛之果德不可思議。

  如來人大人相——如來相海品

  其次爲〈如來相海品〉,普賢菩薩舉出佛身所具之九十四種妙相,說明佛殊勝之果德。以「如來有大人相」,將其殊勝之相,分九十四種加以說明。〈如來相海品〉自普賢菩薩「當爲汝說如來相海」開始。

  首先,說明如來之頂相有叁十相,經文雲:「如來頂上有大人相,名曰明淨,叁十二寶以爲莊嚴,普放無量大光明網,遍照一切十方世界。」

  其說明順序,第一、舉出大人相之名稱,說明其皆爲明淨。

  第二、有關諸相之莊嚴,以叁十二種寶莊嚴之。

  第叁、有關相光之作用,則說如放無量大光明網。

  第四,有關相光之效果,則能普照十方世界。

  依此說明方式,逐一說如來頂相之叁十相。因叁十相之內容大同小異,且反複不斷說明,故若缺乏毅力,則實無法深入品味;而能如此反複說明「如來有大人相」,其所具之毅力亦非泛泛。若于如來不具深切之信仰,或無懇摯之熱忱,則當無法如此說明。〈如來相海品〉者,系說明如來之相,如大海之廣闊,亦如大海之深遂。

  說畢如來之頂相,接著說明眉相、眼相、鼻相、舌相、。有關舌相,有如下之說:如來有大人相,名順法界雲,舌端妙相,金色淨寶以爲莊嚴,出生無量金色光明,普照一切諸如來海,大師子吼震妙音聲,悉皆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衆生無不聞者。

  如來之舌端,飾以金色淨寶,出金色光明,如師子吼般出大音聲,如此,不論多確定皆可聞悉其聲,即不論任何衆生,皆能聽聞如來之音聲。以「華嚴」爲本宗,爲探究華嚴之奧秘,而以身心投入于鵲山山中之慧藏,爲求證自己之見解是否正確,而祈求于如來。是夜,遂得靈感,即聞空中有聲音,言汝之理解正確,此實即如來之音聲。

  于鵲山之深山中,若進入禅定,或即能聽聞如來之音聲。以《華嚴經》爲本來之教法,而日夜讀誦經文,全身投入,形同《華嚴經》之化身,身心亦如爲《華嚴經》之精靈所化。研讀衆多大乘經典,而以《華嚴經》爲身心依據根源之慧藏,因而能聽聞如來之音聲。

  如來之音聲,系超越時空,如大師子吼。于進入鵲山前之慧藏,並未曾聽聞過,亦即嘹亮之如來音聲,在此之前,未曾到達慧藏之耳。經文中雖有「一切衆生無不聞者」之語,但若未具備聽聞之耳,則無法聽聞,以前之慧藏亦如此。然而,自誦持《華嚴經》後,身心奉持,實際體驗,因此能清晰聽聞。于鵲山之草庵,或岩石上,端坐身心,凝然不動,故慧藏之心耳能確實聽聞如來之音聲。

  〈如來相海品〉于說畢如來之舌相後,更說如來之斷·相、大牙相、齒相、肩相、胸相、脅相、腹相、下分相、手相、馬藏牙、胫相、毛端相、足相等。最後之足相,更分十叁相說明。此即《華嚴經》對如來叁十二殊作勝相之詳細解說。如有關如來之毛端,經文雲:「如來有大人相,名毛端,內現一切佛刹,于一毛孔,悉放一切寶光明藏,普照十方一切法界,于一毛孔,示現一切如來自在諸佛界雲。」

  自一毛孔中放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並自一毛孔中映現如來之自在與諸佛界雲,此並非單純說明如來之叁十二相。乃依華嚴之思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細說之。此即以「華嚴」之立場敘述各種事相。經文中所述之事物及各種現象,雖于其他經典中亦可見及,但于《華嚴經》中,卻有不同的,殊勝的解釋方法,即華嚴特有之說明方式,此亦即《華嚴經》異于其他經典之特異處。

  〈如來相海品〉之最後,其結文雲:「佛子!于佛身中,有如是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佛大人相,于諸支節種種妙寶以爲莊嚴。」

  即謂如來之佛笛中,有無限、無數之大人相,且佛身之各部位,皆以無數妙寶作爲莊嚴。如此以超人之智慧所描述者,即〈如來相海品〉之如來相。

  廣大之佛國土——佛小相光明功德品

  其次,〈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叁十,乃說明以如來之光明所照,能滅除五欲之一切煩惱。如來之光膽,有諸種功能,經雲:普照十世界微塵數刹,遍照彼處地獄衆生,滅除苦痛,令彼衆生十種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行業,皆悉清淨。

  如來之光明,能遍及地獄之衆生,令地獄中受苦之衆生,六根悉清淨。衆生見如來光明,生大歡喜,命終後得生兜率天。

  轉生天上之衆生,即爲天子。天子之耳,能聞如來之音聲。如來之音聲對天子言:「諸天子!猶如汝等昔在地獄,不從十方來處,但以顛倒愚凝纏故,得地獄身,本無來處。」

  接著又爲天子說道:「莫著五欲,障諸善根。」

  經文又雲:「諸天子!五欲纏心,修念佛叁昧,皆悉除滅。是故諸天子!當知報恩,一向敬念盧舍那菩薩。」

  如何方能去除五欲之煩惱?勤修念佛叁昧即可。念佛叁昧者,即一心憶念如來。自地獄獲救而得生天上爲天子,不能或忘此恩,故須一心敬念盧舍那菩薩。盧舍那菩薩者,即光明是也。蒙光明之恩而出離地獄,欲報其恩,故禮拜光明化身之盧舍那菩薩。諸天子並非實際上能禮拜盧舍那菩薩之相,但卻能聽聞其音聲。如經雲:「一切諸佛亦複如是,隨應度者,皆悉得見。」

  即諸佛乃隨順應度者,而示現其身相。佛之相本不可見,佛之音聲亦不可聞,然而,若具有救度、覺悟、解脫之宏願,則能見佛身相、聞佛音聲。慧藏于鵲山中,得聞佛之音聲當亦如是。如:如我天聲,十方世界隨所應化,皆悉得聞。

  于兜率天子之天子,得大歡喜與安心。故自毛孔中作無數妙華香雲,供養盧舍那佛。香華一散,即自一一香華中悉見如來:蒙受香雲之香者,則身心皆舒暢。若衆生得聞是香,則能除滅罪障。罪障者,即五百煩惱,或無數煩惱。即謂若聞是香,能除滅無數之煩惱。

  〈佛小相光明功德〉之最後,說明佛國土之廣大,爲明其廣大,而以喻說之,菩薩于左手握有無數微塵,經過無數世界向東行去,于無數世界中,一一各下一塵,如此,至手中微塵下完爲止。菩薩悉知手中之微塵數,亦知無量世界之數。如此,集無量之世界,即爲佛國土。

  世尊問寶手菩薩道:「于意雲何?如是佛刹廣大,可思議不?」

  寶手菩薩答道:「世尊!如是佛刹,無量無邊,不可思谇。世尊!奇哉!奇哉!若聞是喻,此人難得,聞而信者,亦得難得。」

  即謂如此譬喻,難有聽聞者,亦難有聞而能信者。世尊又對寶手菩薩說道:「有善男子善女子,聞而信者,我授彼記,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一切種智。」

  上面所述之譬喻,爲印度極爲殊勝之思惟方法。《華嚴經》,乃自無限之時間、無限之空間,直言生存于今時、此地之人類真相。即于大宇宙之廣闊空間,及自一球成立以來之無限時間中,或人類相續之業,即無可計數之時間中,說明所有一切事物之相。以其無限之時空,假名爲毗盧舍那佛,此即光明;具體地說,乃太陽之光。于閱讀《華嚴經》之際,越是深入,越訝異于人類爲之渺小,不自覺地對著毗盧舍那佛合掌低頭,沈思敬慕。

  

《華嚴經講話 十八、如來之光明—佛不思議法品、如來相海品、佛小相光明功德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