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文殊菩薩之聖地——菩薩住處品
五臺山大華嚴寺
中國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之前街,有條名「楊林街」者,陳列著各式各樣紀念呂、土産等物,通過此街,即可見到顯通寺之鍾樓。越過鍾樓即到顯通寺山門。門柱上之對聯:
冥直體于萬化之城
顯德相于重玄之門
乍見此聯,即憶起華嚴宗第四祖清涼澄觀(公元七叁八——八叁九年)于《華嚴經疏》序文是即有相同之文。澄觀之文被寫于大爲通寺之山門,足見此寺院與澄觀當有甚深因緣。
踏進顯通寺總門,即進到松木立之廣場。顯通寺系由七殿堂組成,自南至北一列並排,首先爲觀音殿,其次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最後爲高殿。
供奉文殊菩薩者爲大文殊殿,其殿內供奉大小文殊菩薩這塑像七尊。中尊爲大智文殊,西臺爲師子文殊、南臺爲智慧文殊、中臺爲儒童文殊、北臺爲無垢文殊、東臺爲聰明文殊,北後爲甘露文殊。
「無量殿」系以《華嚴經》爲主,又稱七處八會殿,殿內供奉《華嚴經》教主毗盧遮那佛。
銅殿之前有銅塔,曾仿五臺而列有五塔,現僅存東臺塔、西臺塔二塔,皆有十叁層塔身爲基臺。銅塔之東有妙峰祖師殿,據雲殿內曾供奉華嚴宗第四祖清涼大師澄觀之肖像。
顯通寺,爲五臺山既古且大之寺院。據傳爲後漢時明帝所造之大孚靈#寺爲最早,事實上,或爲北魏孝文帝時所建立之寺院。
大孚靈·寺之「孚」,爲「信」之意,帝王信奉佛教,所建造之寺院亦因而稱爲大孚;靈·者,以其山形類似印度靈·山(即耆#崛山GRDHRAKUTA,位于王舍城東北,因釋迦佛于此說法而馳名),故有此名。因大孚靈#寺前有大花園,故此寺又名爲大花園寺。則天武後時,譯出,八十華嚴經》,因經文中雲文殊菩薩住于清涼山,故此寺又改稱爲大華嚴寺(澄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七十六)。總之,昔時之大孚靈#寺著述《華嚴經疏》,故奉勅改爲大華殿寺(《廣清涼傳》卷上)。總之,昔時這大孚靈·寺,今之顯通寺,于唐時,曾因《華嚴經》之因緣而稱爲「大華嚴寺」,乃爲屬實之事。
五臺山之華嚴行者——澄觀
澄觀于大曆十一年(公元七七六年)登五臺山,巡禮五臺,參訪文殊之靈迹,並獲得靈瑞,得以禮拜文殊菩薩之真容。然澄觀並不以禮拜文殊菩薩之真容爲滿足,尚欲禮拜普賢菩薩。因文殊表「智」、普賢表「理」,智理不二之當體即「毗盧遮那」,知悉此義之澄觀,于是下五臺山,朝向普賢菩薩之聖地——四川首峨眉山而去,其目的即在禮拜普賢菩薩。于峨眉山,現今亦可見到佛光或佛燈。于當時,欲登峨眉山,實爲艱難之事。攀登峻險之山道或急坂,最後,終于禮拜了普賢菩薩之聖容,澄觀亦因此豁然大悟。此乃文殊、普賢、毗盧遮那等叁聖徹底圓融所提之悟。是後,澄觀曾著《叁聖圓融觀》,想即得自此時之體驗。雖不能洞悉其緣由,但自峨眉山佛文化圈內如安嶽縣、大足縣之華嚴經洞中,散布爲數甚多之華嚴叁聖像,或可推斷乃與澄觀之「叁聖圓融觀」思想多少有所關連。(兼田〈中國·重龍山石窟上安嶽石窟》,刊于《大*輪》五七卷二號)
至峨眉山禮拜過普賢菩薩之澄觀,隨即又返回山西五臺山,住于大華不嚴寺。五方賢林和尚曾邀請澄觀講《華嚴經》。澄觀經思考後,認爲法藏之《華嚴經探玄記》文章繁雜,而文義又嫌簡約。曾經合文殊、普賢二聖爲毗盧遮那而有所悟之澄觀,認爲若不重新注釋《華嚴經》,以弘通其真義,將愧對二聖。
于是,澄觀決心重注《華嚴經》。是夜,夢見一金人,立于向陽處朝澄觀招手;;澄觀應之前往,遂被金人所吞。夢醒後,全身汗流夾背。澄觀略加思考,認爲金人乃「光明」之意義,自身爲光明所吞,即自身成爲光明,或此即自身亦能遍照之意。因此,澄觀認爲此乃自己注釋《華嚴經》,然後弘揚其教法,以遍照一切之意。
因此,澄觀于大華嚴寺開始執筆撰述《華嚴經疏》,此爲興元元年(公元七八四年)正月。嚴冬之五臺山,冷時溫度曾下降零下十五度或二十度。大華嚴寺雖被風雪侵襲,但澄觀卻仍日日執筆不斷。終于經過了四年之歲月,至貞元叁年(公元七八七年)十二月完成。大華嚴寺特舉辦千僧供養以祝其完稿,此即現存之《華嚴經疏》六十卷。
完成《華嚴經疏》後,澄觀複作一夢,夢見自身變成龍,其首攀于南臺之山峰上,龍尾挂于山北,于青空下鱗片燦然發光,瞬間,龍身一動,化出千條小龍,跳躍于碧空,而後分散消失。澄觀悟知此夢乃明示必須將華嚴之教法分散流布。于是,翌年正月,應賢林和尚之請,開講新著之《華嚴經疏》(《宋高僧傳》卷五,〈五臺山清涼寺澄觀傳〉)。今之顯通寺即澄觀開講 《華嚴經》之道場。
清涼山之文殊菩薩——菩薩住處品第二十七
叁者 第六他化自在天曾自十一品開始,前述〈壽命品〉第二十六之後,即〈菩薩住處品〉第二十七。〈菩薩住院處品〉,乃繼〈壽命品〉以時間敘述佛德之後,「約空間說明菩薩之化用」,即以空間說明菩薩之活動。
〈菩薩住處品〉中,由心王菩薩述說有關菩薩之住處。首先,東方有菩薩之往處——名爲仙人起山,由金剛勝菩薩率叁百菩薩眷屬居住,並常時說法。以下,依順序舉出菩薩之說法場所及菩薩之名稱、眷屬數,如:
南方——勝縷閣山——五百眷屬
西方——金剛焰山——無畏師子行菩薩——叁百眷屬
北方——香聚山——香象菩薩——叁千眷屬
如此,各舉出東西南北方之山名,並敘述諸菩薩說法之情況。其次,經文又雲:「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爲說法。」
如上所述,或許撰寫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者,以印度爲中心,列出實際山名,或傳說中之山名,並列出諸菩薩名,各住于山中,如此思考而撰此〈菩薩住處品〉;而並非具體地指示出某年現實之山,何況更不可能以遠離印度,位于中國之五臺山列入思考之內。
然而,〈菩薩住處品〉中之一文,即謂「東北方有清涼山,住有文殊菩薩,常爲一萬眷屬說法」,此種說法給予中國佛教徒強烈之··。則天武後時,華嚴宗之大成埏——賢首大師法藏,于其撰述之《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中,有雲:「清涼山則是代州五臺山是也,于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爲名。此山及文殊靈應寺,有傳記叁卷。」(大正叁十五·頁叁九一上)
法藏進已認爲 《華嚴經》之清涼山,即五臺山。此山中,現有清涼寺,所以名爲清涼山者,乃因冬夏山頂皆積雪之故。此外,法藏之《華嚴經傳記》卷四中,更列有曾于五臺山拜見文殊菩薩之解脫與明曜二人之傳記。解脫出身于五臺縣,曾師事山西省介山抱腹嚴之慧超習禅,後歸五臺山,于西南山麓建佛光精舍(現今之佛光寺)。依《華嚴經》修佛光觀之解脫,曾至位于中臺東南、花園北方之大孚靈E寺(大華嚴寺),再叁拜見文殊菩薩。法藏因解脫、明曜二人得見文殊菩薩,頗受感動,于是于《華嚴經傳記》中加以記載。
清涼山即五臺山
《華嚴經》之〈菩薩住處品〉中所說之清涼山即中國五臺山之說,並非始自華嚴宗法藏所說。四分律宗之大成者,初唐時之道宣(公元五九六——六六七年),于其所撰之《集神州叁寶感通錄》卷下(大正五十二·頁四二四下),有如下之語:「代州東南五臺山,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叁百裏,極2嚴崇峻,有五高臺,上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極寒,南號清涼山,亦立清涼府。經中明文殊將五百仙人往清涼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來求道之士,多遊此山。」
道宣活躍于七世紀中葉,其時即傳說《華嚴經》之清涼山即山西省之五臺山。道宣之記述頗爲正確,五臺之頂不生草木,松柏繁茂于谷底,五臺山之狀況,至今仍如此。
又據道宣之記述,中臺有北魏時孝文帝所立之千余小石塔;中臺頂上有大泉稱爲「太華池」。今之中臺頂上雖無大泉,但卻有小泉到處湧出,夏季時,绮麗之高山植物開滿無數小花。
道宣與此同時法藏已明言五臺山即清涼山,受其影響之澄觀,于注釋〈菩薩住處品〉時,有如下之言:「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于中現有清涼寺,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土之臺,故曰五臺。」(大正叁十五·頁八五九下)
如此,夏季亦降雪。因無炎暑,故稱爲清涼山。澄觀更雲經文中「東北方」者,乃暧昧之表現方式。于是,引用唐菩提流志所譯《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有下列經文:「我滅度後,于瞻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間有山,號爲五頂,文殊師利童子行居住。」
據此經文,則謂印度之東北有振那國(中國),其國有山名五頂(五臺)。據此經文敘述,而知《華嚴經》。據此經文之敘述,而知《華嚴經》所言之清涼山即中國之五臺山。
澄觀于《華嚴經疏》第四十七卷(大正叁十五·頁八五九下)又雲:「余幼尋茲典,每至斯文,皆掩卷長歎,遂不遠萬能裏,委命樓讬聖境,相誘十載于茲。」
即謂澄觀讀《華嚴經》,至〈菩薩住處品〉之此段經文時,深受感動,遂不遠萬裏深入五臺山,且長達十年之久。于五臺山大華嚴寺,或曾留有澄觀所述之感慨耶!
安陽之靈泉石窟
此外,〈菩薩住處品〉中,有關「中國」者,尚有如下之記述:真旦國土有菩薩住處,名那羅延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
據此可知,中國有所謂「那羅延山」,爲菩薩之住處。澄觀認爲那羅延山者。或指堅牢山,即青州之牢山,或指五臺山南臺之那羅延窟。《廣清涼傳》卷上謂,東臺之十一靈迹中。有那羅延窟。
那羅延窟之那羅延,即Narayana音譯,爲印度教毗濕奴女神之別名,佛教則指金剛山。
五臺山之那羅延窟之外,河南省安陽靈泉寺之大住聖石窟,又稱爲那羅延窟靈泉寺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南叁十公裏太行山脈之支脈,寶山之東麓。大住聖窟開鑿于隋開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爲靈泉寺石窟群中最殊勝者。此窟位于靈泉寺西端五百公尺之寶山南麓之石灰岩斷崖上,面南雕塑而面。門外兩側之石壁上,雕有淺龛,其中有巨大之護法神王立像之浮雕,對面右側那羅延神王,左側爲迦毗羅神王。門外兩側之石壁上,刻有《華嚴經》、《大集經》、《摩诃摩耶經》等經文。
石窟內部之東西北叁壁,雕有巨大拱形之佛龛,北壁爲盧舍那佛龛、東壁爲彌勒佛龛、西壁阿彌陀佛龛。北壁盧舍那佛龛之中心,有高一·○二公尺之盧舍那佛,結跏趺坐;左右有菩薩立像。此大住聖窟即被稱爲寶山之那羅延窟,再從那羅延神王之浮雕亦不難知悉。
寶山之那羅延窟
靈泉寺之大住聖窟,即那羅延窟,如上述于隋開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由靈裕開鑿。靈裕之傳記,于《續高僧傳》卷九有之,爲被尊稱爲「裕菩薩」之高僧。隋文帝及皇後均曾依之受菩薩戒,並奉诏任國統。傳記中有雲:
于寶山造石龛一所,名爲金剛性力住持那羅延窟。面別镌法滅之相。
據此亦可得知于寶山營造名爲「那羅延窟」之石窟。那羅延窟之取名,可知系來自《大集經·月藏分——建立塔寺品》及《華嚴經》之〈菩薩住位處品〉。
因憂慮末法之到來,以及法滅之靈裕,著有《滅法記》一書,由此可知其對末法之強烈自覺。那羅延窟營造于公元五八九年,于十五年前(公元五七四年),曾有北周武斷行廢佛、燒卻經典、毀壞佛像、勒令僧侶還俗;有不還俗者,皆遭誅殺;寺院充作貴族邸宅。時,還俗者有叁百萬人,被沒收之寺院有四萬所。
親自體驗廢佛事件之靈裕,乃決意必須令教法永存。于是,將經典刻于堅固之岩壁上,這上後寶山那羅延窟之營造。繼靈裕之刻經事業,隋代時,有靜琬于大業年間(公元六○——六一七年),發願于北京郊外房山刻一切經,此即聞名遐·之房山石經。
立十願
《華嚴經》之〈菩薩住處品〉,經文簡短,以印度爲中心,記述諸菩薩所住之山名或場所,其中,提及文殊菩薩住于清涼山,及有關真旦國(中國)那羅延山等記事,因而更加敘述中國之五臺山及靈泉寺石窟之那羅延窟。然而,澄觀對〈菩薩住處品〉之矚意,卻較誰都重視。澄觀于注釋〈菩薩住處品〉時,曾詳細記載自身所住之五臺山,即清涼山之情況。由此可知,澄觀對清涼山,即五臺山執情之深。
澄觀生平曾立有十願。其中有:
一、長止方丈,但叁衣缽,不蓄長。
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
叁、目不視女人。
曾任七帝國師之澄觀,不自求名利,更「目不視女人」。一心只求拜見五臺山之文殊菩薩,雖入山,卻不曾目視女人。至五臺山,雙目所視者,爲清澄之長空、绮麗之高山植物、滿開之小花,以及爲積雪的覆之潔白山峰,此外,即《華嚴經》之文字。爲注釋經文,曾不停地躍動精神,終于凝結成《華嚴經疏》六十卷。
七、長講華嚴大經。
八、一生晝夜不臣臥。
此二願亦非常人所能行,澄觀講《華嚴經》,可說身心以赴,終生不臥睡,僅坐息而已。澄觀世壽達一百二歲,如此高齡,哐即生涯依願修行之累積。(《宋高僧傳》卷五〈澄觀傳〉)
高齡百二歲,此亦非普通人所能入,若以現代情況而論,或約爲一百五十歲。在如此長壽之生涯中,開講
《華嚴經》,實乃傾注全部身心性命。目不視女人、感得五臺山之靈氣而長達百二歲之澄觀,堪稱爲五臺山之華嚴行者。
《華嚴經》之〈菩薩住處品〉,經文雖短,但以其經文爲主而有東亞佛教聖地五臺山産生,實爲極不思議之因緣。現今,文殊菩薩之聖地——五臺山,仍屹然長存。
《華嚴經講話 十七、文殊菩薩之聖地——菩薩住處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