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講話 十六、無量數與壽命——心王菩薩問阿僧只品、壽命品

  十六、無量數與壽命——心王菩薩問阿僧只品、壽命品

  太白山之華嚴行者——法藏

  自陝西省西安寺出發,經過鹹陽市,車行約叁小時余,即抵達扶風縣。于扶風縣西面有寺院名法門寺。西約六十裏即夙翔,南約二十五公裏可抵渭河(黃河之支流),北有美山,東有美水,向南遙望,即秦嶺山脈。秦嶺山脈之主峰,即太白山,高約叁七六七公尺,突兀高峭,聳入長空。

  法門寺最近之所以倍受矚目,乃因自倒壞之真身寶塔之地下宮殿,發現釋迦佛之舍利指骨及多數唐代寶物。作者于公元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九日法門寺紀念館落成時,曾至法門寺參拜真身舍利。法門之舍利塔前,于唐時,有一少年發心燒指供養。此少年即華嚴宗這大成者賢首大師法藏(公元六四叁——七一二年)是也。

  時十六歲之法藏,尚未出家,不一普通之貴族少年。此少年爲何于釋迦佛之真身舍利塔前塔前燃指供養?其祖先出身于中央亞細亞,其身中流有西域人之血,當他自長安抵法門寺時,于釋迦佛之真身舍利前,燃指供養,或曾許下誓願,或許其時法藏即發願研讀《華嚴經》之真義。

  翌年,十七歲之法藏,于都城之諸大德處受教,但卻未能滿足其求知之願望。于是,決然離別父母,深入太白山。聳立于法門寺前之太白山,爲一深山。法藏于此山中,日食草根及果實,刻苦地度過數年。于太白山中可能有仙人或隱遁僧居住。于道教,太白山被譽爲第十一洞天之聖域。山頂終年積雪,其至「疾風呼雨」。法藏于是後,曾顯現各種神異,其神異之力或許即隱居太白山數年中所養成。

  因親人羅疾,法藏乃下太白山返歸長安;聞雲華寺有智俨開講《華嚴經》,遂師事智俨。而法藏「多不由他悟,不如自知」,決以自身之力去體悟《華嚴經》奧義。

  于《華嚴經》之深旨有所體悟後,法藏前後開講叁十余遍。特別于天冊萬藏元年(公元六九五年),法藏講新譯之《新華嚴經》,講至〈華藏世界品〉華嚴海震動之一段時,突然,講堂、寺院震動不已,聽者皆異口同聲歎未曾有。

  法藏曾多次因久旱不雨祈雨得雨。于神功元年(公元六九七年)契丹叛變時,奉勅命建立十一面之道場,供奉觀音像,行道數日後,契丹軍曾見征討軍中,顯現無數神王像及觀音像,衆皆驚駭,遂降伏之。

  法藏曾奉武後之命,至法門寺迎請舍利,于舍利塔前行道本晝夜,于開啓舍利盒時,但見舍利神輝燦然,大放光明。時法藏爲大崇福寺住持。

  如此,常有瑞象顯現之法藏,實不僅爲一有學者,可謂亦爲一有神通力之行者。

  《華嚴經》之經義雖甚深奧,但法藏卻能契應聽衆之根機,說無盡之妙法;且能善于利用各種巧喻,簡明幽玄之義理。

  法藏又曾爲理解力遲鈍者,取十面鏡子,分列于八方,上下亦各置一面,各面鏡子皆面面相對;再于中央置一佛像,于其後燃一炬照之。于是,光影互相映現,重重無盡。如此,衆人皆能理解華嚴無盡之深理。

  無限之數——心王菩薩問阿僧只品

  于此有限之世界、有限之壽命中生存之人類,對于無限之數、無限之生命,于觀念上,多少或能理解,但于實感上,卻無法知悉。

  說此無限之數者,即〈心王菩薩問阿僧只品〉第二十五,而說無限之壽命者,即〈壽命品〉第二十六。

  心王菩薩請問佛陀道:世尊!所謂阿僧只、不可量、無分齊、無周遍、不可數、不可稱量、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世尊!雲何阿只,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耶?

  于是,佛爲之說無限之大數。首先,先說百千,即十萬之十萬,名一拘梨(Koti);拘梨之拘梨,名爲不變;不變之不變,名爲那由他(Nayuta);其次,又依其倍數求無限。即使最初之「拘梨」,亦爲巨大之數。拘梨,又作俱胝,即數目之單位十乘七,或作一億、一京。俱胝劫者,即爲不可數知之長時間,問謂百億劫。更甚者,「那由他」則爲千億,即無限之數。如此無限大之數,依序相乘,至第百二一之數,爲最終之數,于此稱爲「一不可說轉轉」。經雲:「無數無數名一無數轉,無數轉無數轉名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抵稱轉,不可稱不可稱名一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名一不可思議轉,不可思議轉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轉名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名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名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名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名一不可說轉轉。」

  人們之頭腦所不能數、不能思者,故爲不可說;然此所說者,爲更超越于此之無限數、極大數。

  于自然數中,若加「一」則可成爲無限大之數,此乃爲衆所周知之事。而說明于一微塵中足無限數者,即爲〈阿僧只品〉之特徵。如:

  悉能善于一念中,說不可說諸世界;

  不可稱說諸劫中,念念次第而演說。

  于一念之中,說無限之世界;于無限之時間中,一念一念次第演說。即說「一瞬即無限、無限即一瞬」之時間論。亦即于「一瞬」中見「無限」,于「無限」中見「一瞬」。則有關時間性之「一則多」即告成立。又于有關空間性中,如「不可言說微塵中。悉有不可說衆生」,即說明于一微塵中,有無數衆生存在。其實,並不僅無數之衆生,于微細之毛孔中,有無量諸佛國土存在。經文中對此更有具體之描述。如從一身放出無數光明,自一光明出無數寶蓮華,自一寶蓮華出無數華葉,自一月中出無數月等。其中尤以光明特別受矚目,經雲:

   揶取不可言說轉,出生光明不可說;

   于彼一一興明中,出生諸佛不可說。

  無數光明燦然輝耀,其一一光明中出生無數諸佛。于法門寺舍利塔前燃指供養之利塔行道七日,得見光明燦然,即爲「放出無數光明」之佐證。經文又雲:

   一毛端處無量刹,而于其中不迫迮;

   微小毛端亦不大,悉容彌廣諸佛刹;

   不令佛刹不雜亂,形相如本而無異。

  一毛端中有無量國土,互相鄭接不了擠迫。如此,于一微小之毛端,容有廣大之佛國土;佛國地整然配置于其中,絲毫不紊亂,且其形相亦不受損。于一般人之常識中,此實爲不可能之事。然而,據現今分子生物學等之說明,人體構成之主要成分——細胞與分子,其存在情況,恰如上述之狀態。

  于《華嚴經》中,佛之光明遍照一切,而自佛眼視之,此處所描述之狀況亦映現于佛眼中。自佛眼所見,不論供養之道具,或信心、施心、精進、智慧、神通力等等,皆爲不可說之無限大。

  華嚴之數據論

  不厭其詳地解說無限數量之〈阿僧只品〉,其所說之「阿僧只」(asssmkya),爲無數,即數之極致。法藏于《探玄記》卷十五中(大正叁十五·面叁八九中),列述五種數法,即:

  第一、人類之數法,爲最低下之數。此乃人類所能計算之數。

  第二、諸天之數法,較人類之數法殊勝。譬如自在天王能知一念中大千之雨滴數。

  第叁、舍利弗能知越人天之數法。

  第四、菩薩之數法,依各菩薩位之不同,于所知數法亦有異。如〈入法界品〉所說之善知識釋天主童子,能數沙數;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則能知刹塵,即無數國土之數。如此菩薩之數法。實非居下位之人天所能理解。

  第五、佛之數法,佛所知爲最極自在,因佛能知無極之數,故佛能說無限之數。爲說明佛能知恒河之沙數,法藏引用《大智度論》卷七(大正二十五·頁一一四中)之文:「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如此,以此文爲前置。然後繼續說法。」

  一時,佛于只洹精舍外之園林下靜坐,有一婆羅門來質問佛陀,道:「此林中計有多少樹葉?」

  佛陀即時便答有若幹葉。

  婆羅門頗懷疑佛陀之回答。于是,密藏數片樹葉,又至佛所尋問林中之樹葉有多少?

  佛陀答道:「今已較前少了數片樹葉。」即婆羅門所藏之數葉。婆羅門驚異佛陀之悉知一切,由是生起恭敬,而隨佛出家。

  上述乃說明佛能確知無數之數之譬喻。

  依法藏之說明,得以理解佛與菩薩能知無限大之數,此能力實非人之所能及。即「無限數」唯佛智方能知曉

  。而〈阿僧只品〉中所說之無限數,乃唯佛與菩薩方能確知之數。

  法藏于《華嚴五教章》中,于「數論」亦有所敷演。爲說明「法界緣起」,特別用一至千錢之譬喻,以敘述「相入」與「相即」。所謂「相入」,即說「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一加一等于二;其實,此乃錯誤之想法,爲一不可能之事。因一加一,僅爲兩個「一」之集合,即多出一個「一」而已,並不成爲「二」之自然數。新自然數可因加「一」而成立,但卻不僅爲加「一」,乃于加「一」後之全體所同時産生之直感,而有「二」之自然數産生。

  如此,其直感又如何能形成?此乃因「一」中具有「二乃至十」之意義,故「一」能成就「二乃至十」。即「一」中具足「二、叁、四、五」。因此,若僅此舉其「一」,並非將「二」以下割離而單獨存在,乃其與「二」以下相對,故有「一」成立。法藏認爲此乃「因緣所成故一」。爲成産「一」之自然數、于其他自然數相關之同時成立。甚且,于說「一」之當時,「一」中即包含其他全體自然數,此即所謂這「相入」。

  其次,任舉一自然數,其任舉之自然數即表示全體之自然數,由此,任意之一自然數與自然全體「相印」之道理即可明了。如舉「一」,「一」爲絕對之主體,「二」以下則爲依存從屬之關系。此時,「一」爲有力,「地」以下爲無力。因此,「即二、一即叁……」即無限數則能成立。

  設若以「二」爲主體,則「一」及「叁」以下,與「二」則爲從屬之關系。「二」爲有力時,則「一」及「叁」以下爲無力,即爲「二」所吸收。因此,二即一、二即叁……二即無限數亦能成立。

  依此關系,則一即十、十即一之顯示,即所謂之「相同」。「華嚴」以「十」爲圓滿完全之當選,而以十錢之喻說明無限數。

  法藏所唱議之華嚴數論,若非具足高度之知性,則無創造之可能。類似此處所說之數論,于中國幾乎未曾有。法藏之祖先,出身于中央亞細亞,法藏又曾協助實叉難陀從事翻譯,通曉梵文。如此,具有語言能力,又有卓越之思考力,更能展現不可思議之神通力者,即華嚴宗之大成者賢首大師法藏是也。

  壽命無盡——壽命品

  其次,〈壽命品〉爲一極簡短之經文,敘說佛陀壽命長命短自在。敘說者仍爲心王菩薩。

  佛子!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刹一劫,于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刹爲一日一夜;安樂世界一劫,于聖服幢世界金剛佛刹爲一日一夜。

  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國土之一劫(無限之時間),相當于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之一日一夜。以下,依順序,善樂光明清淨天敷佛、法幢佛、師子佛、盧舍那藏佛、法光明淨開敷蓮華佛、一切光明佛、覺月佛、賢首佛等國土,其前一佛之國土之一劫,皆相當于其後之一日一夜。

  最後世界一劫,于勝蓮華世界賢首佛刹爲一日一夜,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其中。

  于勝蓮華世界賢首佛之國王,無限之時間,縮短爲一日一夜。于其短暫之時間中,有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棄滿于其中。

  如此,若無相當之思考力,將無法作此無限長時間之思考。最高之勝蓮華世界賢首佛之國土,具有無限長之時間,但卻僅止于一日一夜。娑婆世界之一劫,于最高之勝蓮華世界,實不值一瞬。

  壽命者,究爲何物?《中阿含經》卷四十四〈鹦鹉經〉,對男女壽命之長短有詳細敘述:若男女殺害有生之物,並飲其血,或以害行惡事;即謂由人乃于昆蟲,凡一切有生命者,不能以慈心待之,且累積惡業,如此,必遭受短命報。反之,不殺生,舍刀杖,懷慚愧心,以慈悲心待一切生物,則能長壽,且得以生天。即說明積善根者壽命長,惡業重者壽命短。

  人,若欲長壽,唯有積聚善根;佛,亦以善根而敘其壽命長遠。此間,不僅肉體生命之長而已,更須知上戒命與慧命,戒命者,爲保淨戒,而無限延椟淨命;慧命者,守持正法精進不懈,得以令正慧延續不斷。依清淨之戒行與正慧,能得永久之壽命。人類亦然,戒命,即規律之生活;慧命,即朝著一定目標精進不懈之生活。若能守持此二者,則能令肉體之生命延長。長壽之秘訣,于此亦不難得知。即使肉體死亡。精神亦能不滅。如光明燦爛,照耀衆生與世界。于勝蓮華世界賢首佛之國土,能享受壽命無限之樂,因此,有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其中。

  安樂之世界,欲令其持續不斷,用人類之願望。娑婆世界,無安樂可言,且有衆多痛苦。于此痛苦衆多之世界生存,唯有忍耐,除此之外,並無他法。「忍耐」之時間,會覺得特別長,暗夜亦不易開朗。且在忍苦之世界中,若不能確信光明、安樂世界之存在,則將更以忍受。自長夜受苦之娑婆世界,轉入安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國土,實則僅在一瞬之間。若能慎思此理,則能自苦難之中脫出。

  擁有與賢首佛、賢首菩薩同燕保啧之賢首大師法藏,晚年曾受命至扶風法門寺迎請舍利至洛陽。法藏十六歲時于此燃指供養,于華嚴之旨特別囑意,晚年時,重至法門寺迎請舍利,其心中之無限感慨,不難測知。

  法門寺之舍利,據傳爲佛陀之真身舍利,爲佛陀長遠壽命之表徵。能禮拜陀之真身舍利,其感激之情難以言喻。數十年始奉迎一次之舍利,能呈現于眼前,實爲難遭遇,一生之中,若能值遇一次,亦足爲慶幸。

  《華嚴經》之〈壽命品〉,玄壯叁藏譯爲《顯無邊佛功德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卷。法藏閱過玄壯所譯之經,曾謂:「玄壯法師別翻一卷,名《顯無邊佛土經》,是此品也。」(〈探玄記〉卷十五)

  

《華嚴經講話 十六、無量數與壽命——心王菩薩問阿僧只品、壽命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