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無盡之寶城——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菩薩十無盡藏品
石窟之行者——樊玄智
中國陝西省中部黃陵縣、宜君縣一帶,地域並不廣闊,卻有數個石窟。黃陵縣雙龍鄉之香坊村,有香坊石窟。此石窟位于陳家山之斷崖,面臨沮河。不太寬之洞窟中,正面有彌勒菩薩結跏趺坐,其上有飛天之雕像。石窟中有男性供養者十人、女性供養者二十人之雕像,每一供養者之姓名均詳列其上,此爲其特徵。
自香坊石窟之入口,右行約五公尺,有高約五公尺之石龛,其內有高約四公尺之摩崖大佛,兩側有二脅侍菩薩,手持蓮華,肅立。
宜君縣福地水庫之斷崖亦有石窟,其內有釋迦佛跏趺坐,周圍端坐無數男女供養者。類似此一佛二菩薩之較小石窟,散布于宜君縣。
此等石窟,究竟雕刻于何時,雖不能確知,但據傳,其樣式類似龍門之東魏石窟,和#縣石窟之供養人禮佛圖,或可測知此等石窟當雕造于南北朝末葉。
今之黃陵縣、宜君縣,唐朝亦稱爲坊州。坊州赤沙鄉有一華嚴行者,名樊玄智。離村莊叁裏處,有一石窟。或此石窟亦如現存之小石窟,不僅爲禮拜之對象,亦爲修行者坐禅之處所。
樊玄智住此石窟達二十余年,晝間讀誦《華嚴經》,夜間則坐禅。每于讀誦經典時,林間鳥獸皆聚集而來,凝神聽經。誦經者,並非僅出聲讀誦,其音聲中須同時具有音德。
虎豹等猛獸,慕誦互之音德,而俯伏于樊玄智之旁。一次,一惡人將樊玄智推落崖下,然卻宛然無恙,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村人見石窟中放出光明,怪而探之,見樊玄智已坐亡。村人將屍體移出窟外,光明隨即消滅;村人將屍體火化後,建塔供養。時樊玄智七十余歲。
樊玄智以居士身盡其生涯。十六歲時,離家至長安,依華嚴宗開祖杜順禅師修行,專誦 《華嚴經》。後又至終南山至相寺,學習《華嚴經》教理,然樊玄智始終致力于《華嚴經》之讀誦。據雲,樊玄智于誦經時,曾自口中不斷出現舍利,其數約百余粒。樊玄智除自己供養外,更分送多人供養,此乃以舍利布施。(《華嚴經傳記》卷四)
樊玄智自口中出舍利、供養舍利、以舍利布施,因此,人們皆知舍利之功德,皆知供養舍利之重要。華嚴守之大成者法藏,自長安遠至西方扶風法門寺佛舍利塔前,燃指發願,時年僅十六歲。至晚年,奉則天武後之命,將法門寺之佛舍利迎至東都內宮。樊玄智爲居士身、供養舍利之華嚴行者。
菩薩之十行——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
第四夜摩天宮會序論之後,進入本論,即〈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與〈菩薩十無盡藏品〉。〈十行品〉中,功德林菩薩說十種行,〈十無盡藏品〉則說無盡之寶藏。
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進入善伏叁昧。諸佛爲功德林菩薩摩頂,功德林菩薩自叁昧起,說菩薩之十行。
佛子!何等爲菩薩摩阿薩行?菩薩有十行,叁世諸佛之所宣說。何等爲十?一者歡喜行、二者饒益行、叁者無恚恨行、四者無盡行、五者離凝亂行、六者善現行、七者無著行、八者尊重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實行。
一、歡喜行者,平等惠施一切衆生,施後不後悔,不求報,不求名譽。如樊玄智自口中出舍利,且將之布施別人。菩薩修歡喜行,令一切衆生中充滿歡喜,是爲歡喜行。即施者、受者、施物等叁者皆空,遠離一切執著之行。
二、饒益行者,即守持佛戒。守持清淨佛戒,遠離一切煩惱。樊玄智一味誦經、坐禅,雖爲在家居士,當能守持戒律,否則誦經時,將無音德令猛獸俯伏。即使魔王或天女,亦不能誘惑之。「心淨如佛」者,即實踐此行,必須能覺悟「一切法如夢如電」之理。
叁、無恚恨行者,即忍辱行,和顔愛語,不加害于人。即使刀杖加諸于身,欲有所危害,亦不瞋恚。
四、無盡行者,即精進之行。樊玄智于石窟中誦經、坐禅,一住二十余年。精進者,即持續不斷。大凡一件事,若能持續叁十年不斷,則當能有所成就。
五、離凝亂行者,即修禅定。依禅定而住于正念,令心不散亂。若能住于正念,則「聞好惡聲,心無憎愛」。住于正念中之樊玄智,雖爲惡人推落山崖,仍能身不受損。
六、善現行者,即觀一切諸法無相之智慧。若能知諸法無相之相,則能入無縛無著之法門。
七、無著行者,即遠離一切執著,且隨順一切世間。不論遇見何物,皆能心不執著。心不執著,即爲自由人,或自在人。「見彼佛國,心無所著;若去佛國,心無余戀」者,即修無著行之人。即使得見淨土,亦無往生之執著;遠離佛國淨土,亦無念慕之心。
八,尊重行者,即願救度衆生、完成覺悟之行。尊重行之實踐者,必須「不自求已安,但欲調伏一切衆生,淨一切衆生,度一切衆生。」更須有「怨親等觀而無差別,欲令究竟至于彼岸,具足成就無上菩提」之心。「怨親平等」者,說來容易,實際上,卻爲極困難實踐之事。
九、善法行者,即成就十種身,利益一切衆生之行。即爲衆生之家、救護、歸依、尊導、師、燈、明、炬、光,以及各種燈。簡而言之,即爲一切衆生之依賴、光明。自口中出舍利之樊玄智,實即爲衆生之光明。
十、真實行者,即學諸佛真實之教,濟度一切衆生之行。此真實之實踐者,即依本願令衆生得清淨。本願者,乃宇宙或大自然之生命,即爲令其生命存續所行之道。
功德林菩薩說完十行之後,又以偈文重說,其中有:
見者悉不虛,所修皆真實;
業行不可壞,最勝之所行。
所修皆真實者,即華嚴所說「舉體全真」。樊玄智自口中能出舍利,其音聲中具有音德,能感鳥獸來集。即音聲即佛聲,此乃「舉體全真」之謂也!而其行、其言、其思,實即佛之行、佛之言、佛之心也!
十種無盡藏——菩薩十無盡藏品
其次,功德林菩薩述說十種無盡藏(無盡之大行),此即〈菩薩十無盡藏品〉。〈無盡藏品〉之冒頭雲: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藏,叁世諸佛之所演說。何等爲十?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正念藏、持藏、辯藏,是爲十。
藏者,含藏之意。即爲一切收藏,又從所藏中出之。
一、信藏者,即信諸法空、無相、不生,心中澄淨。信藏若成就,即能得不退轉之信、不亂之信、不壞之信、不著之信。若對《華嚴經》無不退轉之信,則不可持續誦讀數十年,故知樊玄智已確立信藏。
二、戒藏者,即持守十種清淨戒。十種清淨戒者,即饒益戒、不受戒、無著戒、安住戒、不诤戒、不惱害戒、不雜戒、離邪命戒、離惡戒、清淨戒等。
饒益戒,即利益衆生、令衆生不得安樂。
不受戒,即不受外道之戒。
無著戒,不執著欲界之戒。
安住戒,不造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不诤戒,即互不爭執。
不惱害戒,不因持戒,學諸咒術、藥草,惱害衆生。
不雜戒,離斷常見,不持雜戒,但觀察十二因緣,受持清淨之戒。
離邪命戒,受持清淨戒,以求一切智。
離惡戒,不自言持戒,不惡口向破戒者。
清淨戒,遠離殺、盜、邪淫、妄語、惡口、粗言、兩舌、雜語、貧瞋恚、邪見,守持十善,即持清淨戒之意。
叁、慚藏者,離無慚之行,而得覺悟。如「自惟我身及余衆生,去來現在行無慚之法。」人于自我反省時,思惟自己或他人,去來現在所行無慚之法。無慚之行者,即由叁毒、虛僞等所爲之不善行,因毒念而致人我間互相危害。
四、愧藏者,忏悔一切貪行,以完成佛道。人,爲貪求財寶、妻子、名譽、心無厭足。若仔細思考,人與我之貪欲心,實無分別。
五、聞藏者,即多聞藏。聽聞佛之教法,以完成無上佛道。
衆生長夜流轉生死,童蒙凡夫不知修道;
我當書夜精勤學問,受持一切諸佛法藏;
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廣爲衆生說真實法;
普令一切成無上道。
由此可知,衆生長時流轉于暗夜中,迷惘不知修學道。因此,我當盡夜精進學道,成就無上菩提,爲迷惘于暗夜中之衆生,說真實教法。
富貴無常——布施難
六、施藏者,即十種布施:修習施法、最後難施法、內施法、外施法、內外施法、一切施法、過去施法、未來施法、現在施法、究竟施法。
第一修習施法,即平等施。自己不貪著,平等施一切。[我身饑苦,彼亦饑苦。]施食予人,余者自食,謂之修習施法。此實非普通人所能辦到。人,在饑苦時,人肉尚且要嚼食。戰爭時,見兵士們受饑苦之慘狀,則可了然人類之駭相。故知于極限之狀況下,[修習施法],實乃難以實現之教法。
第二最後難施法,即爲他人犧牲自身性命。此乃[菩薩之最後難施法],非凡人所能爲。敦煌莫高窟第二五四窟南壁,北魏時代之壁畫中,有薩·太子舍身飼虎之圖,及供養薩#太子之塔。如此,以自身余動物或他人,實非普通人所能爲。能如此實踐者,即佛陀也!
第叁內施法,若有求血肉、腦髓者,隨即歡喜施與。即舍已命,以救他人之布施。
第四外施法,若有求地位、財産者、以歡喜心與心。即凡擁有財産,或位極人身者,能歡喜布施別人。[富貴無常,必歸貪賤],此乃名言也!地位、富貴皆無常,吾人實宜銘記于心。
第五內外施法,乃內施法、外施法合並實行,即有求身體、財寶者,皆能歡喜施與。然于[我身財寶,俱非堅固;無常危脆,磨減之法。]等語,若不能悟知,則無法實踐此布施行。
第六一切施法,即舍一切愛著,將之施予請求者。
第七修過去施法,于過去之所行,一切不執著,而教化衆生。人,若將過去之事執著不忘,則凡事難成。[過去諸法,皆悉舍離。]即謂舍離過去諸法之重要。舍棄過去,不思未來,以今生爲主,乃爲重要之事。因過去不再來,而未來尚未到之故。
第八修未來施法,不思未來,一味以現在爲主,致力于教化衆生。此乃興第七之修過去施法同時修持。口頭言之,較爲容易,即第六、第七,亦不易實行。
更困難者乃第九之修習現在施法。雖今世現存,實亦不易。
知悉現在所行之一切行爲,皆如夢,皆不真實,此乃重要之事;若不能悟知,則將流轉道。
第十究竟施法,思惟此身不淨,難以爲賴,依衆生所願,一切施與。
聽聞誦經之音聲
以下再依十藏之順序,繼續說明:
七、慧藏者,即知一切諸法之真實相。一切諸法皆依業、因緣所成;故須知一切諸法無自性、不堅固、不真實,一切皆空。能悟知一切諸法皆空,而說真實之教,即爲慧藏。
八、正念藏者,正念藏也,即念頭持諸佛之法藏。若能念持法藏,則能斷除一切執著。
九、持藏者,聞持藏也,即聞持諸佛之教法。聞持諸佛之教法者,即絕對否定自我。若能如此,則能「唯佛境界,余無能及。」因若執著于自我,則不能聽聞佛之教法。
十、辯藏者,體得智慧,爲衆生說法。不違諸佛之教法,逐日說一句一味之法,而無盡期。樊玄智盡其生涯,讀誦《華嚴經》,即爲辯藏之一法;以其音德感動鳥獸草木,則爲辯藏之極致。
說上述十種無盡藏者,即〈菩薩十無盡藏品〉。無盡藏者,即此十藏無盡。無盡,即無盡期。如泉水湧之無盡。無盡,又爲不斷之精進。因不斷精進,能自十藏無限地吸取真實。于石窟中二十余年,不斷坐禅、誦讀《華嚴經》之樊玄智,可謂即不斷精進之實踐者。于《華嚴經》之〈十行品〉、〈十無盡藏品〉,不知讀誦多少遍;于數度誦讀中,或已將文全部記住。然樊玄智並非僅限于暗記,而能將十行與十藏,付諸身體全部實行。
于石窟中讀誦《華嚴經》之樊玄智,其心中究竟何所思?或即施藏之教法。舍棄一切愛著及過去、現在、未來之樊玄智,于生涯中,一心實踐坐禅、讀誦行,于寂然無聲之森林中,鳥獸聞其誦經音聲,亦因之陷于沈思。
華嚴行者之誦經音聲,于今似仍于耳際間回蕩。
《華嚴經講話 十一、無盡之寶城——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菩薩十無盡藏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