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關于禅詩合轍,請參考筆者〈論禅詩交涉〉一文,
臺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1996 年版。
(注2) 見《柳河東集》卷 25, 河洛出版社,民 63 版,
頁 422。
(注 3)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 20
,始集釋氏詩作,凡列東晉釋氏有康僧淵、佛圖澄、
支遁、鸠摩羅什、道安、慧遠、廬山諸道人…等十五
名。木铎出版社 72 年版,頁 1075-1090。
(注4) 黃宗羲〈平陽鐵夫詩題辭〉認爲“唐人之詩大抵多爲
僧詠”“可與言詩,多在僧也”。見《黃宗羲全集》
第十冊《南雷詩文集》頁 72。 浙江古籍 1985 年版
。王夫之《姜齋詩話》稱“衲子詩”“源自東晉來”
。 見丁福保輯《清詩話》頁 20, 木铎出版社民 77
年版。
(注5) 明複〈唐代齊己禅師與其白蓮集〉一文以爲“稱之爲
詩僧,皆含有諷刺貶抑的意味在內”,見《中國佛教
》 26 卷 5 期。 覃召文《禅月詩魂》亦認爲:“詩
僧之名號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價值”,覃氏認爲此價
值乃名聞、利養之類 (見該書頁 76-81) 香港叁聯書
局 1994 版。
(注6) 《世說新語》曾稱支遁“才藻新奇,花爛映發”、“
氣朗神俊”、有“異人”風度等等,《詩品》亦雲:
“瘐(康)、白(帛)二胡,亦有清句”等,詳見覃
召文《禅月詩魂》頁 36-44,香港叁聯書局 1994 年
版。
(注7) 據任半塘《王梵志詩校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2 年
版。
(注8) 寒山詩自雲:“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叁字二十
一,都來六百首。 ”但今《全唐詩》卷 806 僅存寒
山詩叁百余首。 拾得詩《全唐詩》卷 807 凡五十余
首。
(注9) 計有功《唐詩紀事》卷 39 載中唐劉禹錫曾評中唐詩
僧發展的狀況雲:“詩僧多出江右”臺灣中華書局民
59 年版,頁 600。 賈島從弟無可有〈贈詩僧〉詩、
皎然有〈酬別襄陽詩僧少微〉詩、齊己有〈勉詩僧〉
、〈逢詩僧〉等等。
(注10)見覃氏《禅月詩魂》頁 57,同注 6。
(注11) 見《全唐詩》卷 805-851, 凡四十七卷,起于寒山
詩,終于荊州僧,凡一一五人。
(注12) 唐僧詩自唐僧法欽已有纂輯,陳振孫《直齊書錄解
題》卷十五載《唐僧詩》凡輯詩僧叁十四人,但詩
作僅叁百余篇。宋李複輯《唐僧弘秀集》,凡輯詩
僧五十二人,作品五百首,較佚名輯《唐叁高僧詩
》四十七卷,輯皎然、貫休、齊己叁人近二千首來
看,詩僧及僧詩漸盛漸多的現象已可以看出端倪。
(注13) 今人明複據宋《高僧傳》及齊己〈病已見秋月〉詩
考證齊己世緣,推其渚宮之作約爲龍德元年(921)
後叁五年間,齊己自雲:“明年七十六,約此健相
期”則其生年當在會昌、大中之際。見《中國佛教
》26 期 5 卷。(注17) 其他不知名號者如“諸
(注14) 本文所述齊己傳略殆據明複所考。同注 13。
(注15) 據筆者統計《全唐詩》卷 845、 明汲古閣刊本《白
蓮集》,齊己現存詩作實存780 首,不知明複 852
首之說,所據爲何。
(注16) 《全唐詩》卷 848 有尚顔、棲蟾〈讀齊己上人集〉
詩。今人張達人〈晚唐第一詩僧己〉亦持此說。見
《生力》8 卷 96 期。
(注17)見《白蓮集》卷一〈寄鏡湖方幹處士〉、〈送益公歸
舊居〉、〈送東林寺睦公往吳國〉、〈秘上人〉、〈
送休師歸長沙甯觐〉、〈題中上人〉、〈秋興寄胤公
〉、〈酬尚顔〉、〈寄文秀大師〉、〈謝興公上人〉
、〈酬微上人〉、〈寄江居耿處士〉、卷二有〈夏日
江寺寄無上人〉、〈送惠空上人歸〉、〈寄明月山僧
〉、〈寄哭西川壇長廣濟大師〉、〈酬哭西川梵巒上
人〉、〈覽延棲上人卷〉、〈寄懷江西僧達禅翁〉、
〈寄普明大師可准〉……等等。本文所列僧人均見白
蓮集十卷詩題中。
(注 18) 見太虛大師著《法華經教釋》頁 531-532。佛光出
版社,民 81 年 5 版。
(注19)覃召文《禅月詩魂》一書第叁章考詩僧的成因曾指出
中晚唐詩僧求名愛利,僧侶從寫詩中獲得實利,包括
賜衣、賜號、任僧職、領俸祿等等,見該書頁 77-81
。香港叁聯書局 1994 年版。
(注20)禅宗曆代祖師多以詩偈付法,有名的五祖付法公案,
有神秀、慧能兩首名偈,從此南北禅分立,南禅一花
開五葉,代代以詩示道,形成大量的樂道、示法、頌
古等詩作,詳見李淼《禅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頁
64-110。麗文出版社,民 82 年。
(注21)宋周紫芝《竹坡詩話》卷 21 雲:“幽深清遠,自有
林下一種風流。”葛兆光《禅宗與中國文化》據此指
出,中國士太夫的審美情趣受禅宗思想的影響,蔚爲
林下風流的審美風尚,即追求“幽深清遠”的美感。
見該書頁 127-140。天宇出版社,民 77 年版。
(注22) 《風騷旨格》見四部叢刊正編 38 冊, 《白蓮集》
卷 10 之後。
(注23)見覃召文《禅月詩魂》頁 23。
(注24)見臺靜農《百種詩話類編》頁 1243。 藝文出版社,
民 63 年版。
(注25)見陳洪《佛教與中國古典文學》頁 53, 天津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
(注26)見陳洪《佛教與中國古典文學》頁 53, 天津人民出
版社 1993 年版。見《四庫全書總目》白蓮集十卷條
雲:“唐代缁流能詩者衆,其有集傳于今者,惟皎然
、貫休及齊己。皎然清而弱,貫休豪而粗,齊己七言
律詩不出當時之習,其七言古詩以盧同、馬異之體縮
爲短章,诘屈聱牙,尤不足取。惟五言律詩居全集十
分之六,
(注27)見汲古閣刊本《白蓮集》孫光憲序文。收于《禅門逸
書》初編第二冊,明文書局 1980 版。
(注 28) 同注 1,詩禅合轍的關鍵時代應以唐代爲基礎。
《晚唐詩僧齊己的詩禅世界(蕭麗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