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晚唐诗僧齐己的诗禅世界(萧丽华)▪P4

  ..续本文上一页) 关于禅诗合辙,请参考笔者〈论禅诗交涉〉一文,

  台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1996 年版。

  (注2) 见《柳河东集》卷 25, 河洛出版社,民 63 版,

  页 422。

  (注 3) 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 20

  ,始集释氏诗作,凡列东晋释氏有康僧渊、佛图澄、

  支遁、鸠摩罗什、道安、慧远、庐山诸道人…等十五

  名。木铎出版社 72 年版,页 1075-1090。

  (注4) 黄宗羲〈平阳铁夫诗题辞〉认为“唐人之诗大抵多为

  僧咏”“可与言诗,多在僧也”。见《黄宗羲全集》

  第十册《南雷诗文集》页 72。 浙江古籍 1985 年版

  。王夫之《姜斋诗话》称“衲子诗”“源自东晋来”

  。 见丁福保辑《清诗话》页 20, 木铎出版社民 77

  年版。

  (注5) 明复〈唐代齐己禅师与其白莲集〉一文以为“称之为

  诗僧,皆含有讽刺贬抑的意味在内”,见《中国佛教

  》 26 卷 5 期。 覃召文《禅月诗魂》亦认为:“诗

  僧之名号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覃氏认为此价

  值乃名闻、利养之类 (见该书页 76-81) 香港三联书

  局 1994 版。

  (注6) 《世说新语》曾称支遁“才藻新奇,花烂映发”、“

  气朗神俊”、有“异人”风度等等,《诗品》亦云:

  “瘐(康)、白(帛)二胡,亦有清句”等,详见覃

  召文《禅月诗魂》页 36-44,香港三联书局 1994 年

  版。

  (注7) 据任半塘《王梵志诗校辑》,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

  版。

  (注8) 寒山诗自云:“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

  一,都来六百首。 ”但今《全唐诗》卷 806 仅存寒

  山诗三百余首。 拾得诗《全唐诗》卷 807 凡五十余

  首。

  (注9)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 39 载中唐刘禹锡曾评中唐诗

  僧发展的状况云:“诗僧多出江右”台湾中华书局民

  59 年版,页 600。 贾岛从弟无可有〈赠诗僧〉诗、

  皎然有〈酬别襄阳诗僧少微〉诗、齐己有〈勉诗僧〉

  、〈逢诗僧〉等等。

  (注10)见覃氏《禅月诗魂》页 57,同注 6。

  (注11) 见《全唐诗》卷 805-851, 凡四十七卷,起于寒山

  诗,终于荆州僧,凡一一五人。

  (注12) 唐僧诗自唐僧法钦已有纂辑,陈振孙《直齐书录解

  题》卷十五载《唐僧诗》凡辑诗僧三十四人,但诗

  作仅三百余篇。宋李复辑《唐僧弘秀集》,凡辑诗

  僧五十二人,作品五百首,较佚名辑《唐三高僧诗

  》四十七卷,辑皎然、贯休、齐己三人近二千首来

  看,诗僧及僧诗渐盛渐多的现象已可以看出端倪。

  (注13) 今人明复据宋《高僧传》及齐己〈病已见秋月〉诗

  考证齐己世缘,推其渚宫之作约为龙德元年(921)

  后三五年间,齐己自云:“明年七十六,约此健相

  期”则其生年当在会昌、大中之际。见《中国佛教

  》26 期 5 卷。(注17) 其他不知名号者如“诸

  (注14) 本文所述齐己传略殆据明复所考。同注 13。

  (注15) 据笔者统计《全唐诗》卷 845、 明汲古阁刊本《白

  莲集》,齐己现存诗作实存780 首,不知明复 852

  首之说,所据为何。

  (注16) 《全唐诗》卷 848 有尚颜、栖蟾〈读齐己上人集〉

  诗。今人张达人〈晚唐第一诗僧己〉亦持此说。见

  《生力》8 卷 96 期。

  (注17)见《白莲集》卷一〈寄镜湖方干处士〉、〈送益公归

  旧居〉、〈送东林寺睦公往吴国〉、〈秘上人〉、〈

  送休师归长沙宁觐〉、〈题中上人〉、〈秋兴寄胤公

  〉、〈酬尚颜〉、〈寄文秀大师〉、〈谢兴公上人〉

  、〈酬微上人〉、〈寄江居耿处士〉、卷二有〈夏日

  江寺寄无上人〉、〈送惠空上人归〉、〈寄明月山僧

  〉、〈寄哭西川坛长广济大师〉、〈酬哭西川梵峦上

  人〉、〈览延栖上人卷〉、〈寄怀江西僧达禅翁〉、

  〈寄普明大师可准〉……等等。本文所列僧人均见白

  莲集十卷诗题中。

  (注 18) 见太虚大师着《法华经教释》页 531-532。佛光出

  版社,民 81 年 5 版。

  (注19)覃召文《禅月诗魂》一书第三章考诗僧的成因曾指出

  中晚唐诗僧求名爱利,僧侣从写诗中获得实利,包括

  赐衣、赐号、任僧职、领俸禄等等,见该书页 77-81

  。香港三联书局 1994 年版。

  (注20)禅宗历代祖师多以诗偈付法,有名的五祖付法公案,

  有神秀、慧能两首名偈,从此南北禅分立,南禅一花

  开五叶,代代以诗示道,形成大量的乐道、示法、颂

  古等诗作,详见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页

  64-110。丽文出版社,民 82 年。

  (注21)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卷 21 云:“幽深清远,自有

  林下一种风流。”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据此指

  出,中国士太夫的审美情趣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蔚为

  林下风流的审美风尚,即追求“幽深清远”的美感。

  见该书页 127-140。天宇出版社,民 77 年版。

  (注22) 《风骚旨格》见四部丛刊正编 38 册, 《白莲集》

  卷 10 之后。

  (注23)见覃召文《禅月诗魂》页 23。

  (注24)见台静农《百种诗话类编》页 1243。 艺文出版社,

  民 63 年版。

  (注25)见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页 53, 天津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

  (注26)见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页 53, 天津人民出

  版社 1993 年版。见《四库全书总目》白莲集十卷条

  云:“唐代缁流能诗者众,其有集传于今者,惟皎然

  、贯休及齐己。皎然清而弱,贯休豪而粗,齐己七言

  律诗不出当时之习,其七言古诗以卢同、马异之体缩

  为短章,诘屈聱牙,尤不足取。惟五言律诗居全集十

  分之六,

  (注27)见汲古阁刊本《白莲集》孙光宪序文。收于《禅门逸

  书》初编第二册,明文书局 1980 版。

  (注 28) 同注 1,诗禅合辙的关键时代应以唐代为基础。

  

《晚唐诗僧齐己的诗禅世界(萧丽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