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的場所,此句話首先顯示在此禅法流行的當時,西北印地區已有佛像的造作,且此等佛像有其一定擺設的位置,故謂之“佛像所”。根據西北印(巴基斯坦北部)的佛教遺迹考古,當時佛教的寺院乃以舍利塔爲中心而建立,故謂之“塔寺”,佛像則被造于塔上的四周或別立龛室供養。造于塔上的便被稱爲“塔像”,而有“入塔觀像”一詞。引文中的“將”謂“帶領”,“將至佛像所”謂指導的禅師將習禅者帶至塔寺等處觀看佛像,“或教令自往”,或叫習禅者自行前往。“靜處”指修禅的地方,由引文的文義看來,修禅的地方與寺院中心、人來人往的佛塔並不在同一個地方,故謂“還至靜處”。而且禅坐的靜處並不設像,像只設于佛塔及其周圍。至于觀想的內容,先是在“佛像所”用“肉眼”觀察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並“一心取持”。離開佛像,回到“靜處”,便用“心眼”觀察,至佛像現前,如同肉眼所見,便是觀像的成就。
古代犍陀羅地區塔寺的考古發掘,可用以幫助了解當時罽賓禅師實際修行觀像叁昧的過程。古犍陀羅首都白夏瓦附近的TAKHT-I-BAHI寺院(以下簡稱T寺)是最適當的例子[注43]。此寺院約建于西元二至四世紀,而羅什在《坐禅叁昧經》所傳出的“念佛叁昧”爲西北印地區四世紀後葉的禅法,兩者在“時”、“空”上都還銜接得上。
T寺爲一建築在山坡上的寺院,周邊的建築爲僧舍、浴室、廚房等與生活有關之建築,及講堂、小教室等與佛法活動有關的建築。整個建築的中心則是一個大廣場,廣場的中央爲一方形的塔基,塔基上原有一佛塔(圖七)。照考古的還原圖顯示,塔基的四周嵌有浮雕的佛傳,覆
#092;狀佛塔的四周亦有佛像[注44]。廣場的四周另有高起的基臺,約與塔基等高,上有一間間的龛室(圖八),每間龛室內供著一尊佛的立像。四周的基臺與塔基間形成一個環繞佛塔的空間,行者可在此右繞佛塔以觀像,既可看四周龛內的立像,亦可看塔基的本生與塔上的佛坐像,這便是《坐禅叁昧經》所謂的“至佛像所”,用肉眼“谛觀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
既一心取持之後,須還至“靜處”禅觀。此靜處在佛塔廣場之外的一方,且在地下,有一階梯可下。下到底層,中有一走道(圖九),兩旁各有數間小窟室。(圖十)以在地下故,感覺陰涼而幽暗,這便是《坐禅叁昧經》所謂的“靜處”。
小窟室之內並不設佛像,故行者但以“心眼”觀想,乃至得叁昧見佛。
對初修念佛叁昧的行者而言,“谛觀佛像相好”的“像觀”是最重要的過程,故上述觀佛像的場所偏重在佛塔四周一間間龛室內所置的立佛。故一間寺院佛塔四周一間間龛室的有無可作爲判斷是否修行“念佛叁昧”的依據,以此標准來看,西北印修“念佛叁昧”的寺院不在少數。[注45]
結論
紀元以後一~四世紀,西北印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釋迦佛”爲中心的論典、思想、造像與禅法。其中的“菩薩”思想及“法身觀”成爲爾後北傳大乘的引燃點。
【注釋】
[注1] 考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犍陀羅國〉、〈迦濕彌羅國〉,《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八七五-八八二頁。
[注2] 《大唐西域記》卷叁〈烏仗那國〉,《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八八二頁。
[注3] 《大正藏》第一冊,第五頁上、中。
[注4] 《大正藏》第一冊,第四九叁頁下、四九四頁上。
[注5] 《大正藏》第一冊,第六八六頁。
[注6] 《大正藏》第一冊,第八八叁-八八四頁。
[注7] 《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九十、九十一頁。
[注8] 《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注9] 《別譯雜阿含經》卷八,《大正藏》第二冊,第四叁二頁。參考釋宗谕〈五世紀罽賓禅法的念佛觀〉第叁節,《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臺北:中華佛研所,二○○○年)。
[注10] 由《達摩多羅禅經》中的“五門禅法”、《地持經》的“菩薩禅法”及爾後的《瑜伽師地論》皆無“念佛叁昧”可知。
[注11] 《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叁十五頁下。
[注12] 《大正藏》第二十六冊,第六十四、六十五頁。
[注13] 真谛譯〈世親傳〉言迦旃延爲罽賓人。《大正藏》第五十冊,第一八一頁。
[注14] 《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八十七頁。
[注15] 《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叁,《大正藏》第二十七冊,第八七一頁下。
[注16] 《大正藏》第十四冊,第叁十七頁下。
[注17] 羅什譯〈馬鳴菩薩傳〉,《大正藏》第五十冊,第一八叁頁下。
[注18] 《大正藏》第五十冊,第一八四頁上。
[注19] 《大正藏》第五十冊,第一八叁頁下-一八四頁上。
[注20] 《大正藏》第四冊,第一四七頁下。
[注21] 《大正藏》第四冊,第一六四頁上。
[注22] 《大正藏》第四冊,第五十四-一一五頁。
[注23] 《大正藏》第四冊,第五十四-一一五頁。
[注24] 《大正藏》第四冊,第二十七頁下。
[注25] 《大正藏》第四冊,第叁十叁頁上。
[注26] 《大正藏》第四冊,第四十七頁下。
[注27] 《大正藏》第四冊,第一頁上。
[注28] 《大正藏》第四冊,第二十六頁下。
[注29] 屬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卷四十八:“爾時給孤獨居士,信心清淨,往到佛門,頭面作禮,一面坐已,白佛言:世尊,如佛身像不應作,願佛聽我作菩薩侍者像。善,佛言聽作。”《大正藏》第二十叁冊,第叁五二頁上。參考陳慧宏〈印度迦膩色迦王一世四年碑像〉,口頭發表于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臺北“佛教圖像研究室”月會上。
[注30] Ludwing Bachhofer, Early Indian Sculpture, Vol.I(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 1972), Fig.26。
[注31] 前引書Vol.II, Fig.79。
[注32] 參考幹瀉龍祥〈菩薩思想
起源
開展〉第二節,收在宮本正尊主編之《佛教
根本真理》第五章(東京:叁省堂,昭和叁十一年),第二二六-二叁○頁。
[注33] Ludwig Bachhofer, Early Indian Sculpture (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 1972), Fig.142及其說明。
[注34] 前引書,Fig.148。
[注35] 出于罽賓地區的禅經如《修行道地經》、《坐禅叁昧經》及《五門禅經要用法》皆以五門禅法爲基礎。
[注36] 在四世紀後半葉苻秦時,由同在罽賓的叁藏法師僧伽跋澄譯出,現編入《大正藏》第四冊,第一一五-一四五頁。
[注37] 如本經中“廣說如契經”第一叁九頁中、一四二頁上、一四叁頁中。
[注38] 《大正藏》第四冊,第一二○頁中。
[注39] 《大正藏》第十五冊,第二七七頁上。
[注40] 《大正藏》第四十五,第一二叁頁下。
[注41] 佛功德之“十八不共法”在諸《阿含經》中雖屢屢出現,但皆沒有詳述其具體的內容。二—叁世紀的龍樹遍讀當時“叁藏”及龍宮內“方等”,兼通大小乘之說,其在所著《大智度論》卷二十四—二十六中,分別對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及“十八不共法”提出內容的細目及說明,並在“四無礙智”文中別論及有大乘“菩薩四無礙智”(《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二四六頁中),在《十住毗婆沙論》〈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更開演大乘的佛“不共法”。可見《大智度論》卷二十六的“十八不共法”爲由小乘“叁藏”中整理而來,並謂前述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等十八法小乘聖人間亦有之,不能稱爲“不共法”。在此所列“十八不共法”爲:一者佛身無失。二者口無失。叁者念無失。四者無異想。五者無不定心。六者無不知己舍。七者欲無減。八者精進無減。九者念無減。十者慧無減。十一者解脫無減。十二者解脫知見無減。十叁者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者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者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二四七頁中。)
[注42] 《大正藏》第十五冊,第二七六頁。
[注43] 以下所述乃依筆者一九九六年夏至現場考察所見。
[注44] 參看Fidaulloh Sehrai, A Guide to TAKHT-I-BAHI(Peshawar: PeshawarMuseum, 1986), 圖叁十六的本寺佛塔複原圖 。
[注45] 參考下列兩書:山本智教《イソド美術史大觀》寫真篇(東京:每日新聞社,一九九○),圖§二叁-一五,第二二八頁。水野清一,樋口隆康,THARELI(京都:同朋舍,一九七八)。
參考文獻
[注1] 諸《阿含經》與《本緣經》,收于《大正藏》卷一-《大正藏》卷四。
[注2] 馬鳴菩薩造,北涼昙無谶譯,《佛所行贊》五卷,《大正藏》卷四,第一-五十四頁。
[注3] 僧伽羅刹造,苻秦僧伽跋澄等譯,《僧伽羅刹所集經》,《大正藏》卷四,第一一五-一四五頁。
[注4] 僧伽羅刹造,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大正藏》卷十五,第一八一-二叁○頁。
[注5] 鸠摩羅什譯,《坐禅叁昧經》,《大正藏》卷十五,第二六九-二八六頁。
[注6] 釋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叁版)。
[注7] 釋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六八年初版,一九九二年七版)。
[注8] 賴鵬舉,“四世紀犍陀羅佛教的“法身”思想及其在北傳地區的開展”,未刊槁。
[注9] 賴鵬舉,“西北印念佛禅法在中亞的進一步發展”,口頭發表于一九九九年慈光禅學研究所主辦之第二屆兩岸禅學研討會。
[注10] 賴鵬舉,〈北傳佛教“淨土學”的形成〉,發表于《圓光佛學學報》第五期(中坜:圓光佛學研究,二○○○年,第一-四十六頁。)
《北傳大乘佛教的起點(賴鵬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