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的持用方法
念珠是念佛、持咒、誦經時用以收攝心意,消除妄念,專注精進的法器,同時又是記數的下具。唐朝飛錫以隨息念佛爲珠:“吾則以出入息爲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並自稱“行住坐臥常用此珠。”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念珠,當然是選擇自己喜歡和使用方使的念珠。可選挂珠,持珠或戴珠。不同質料的念珠,在持誦修行時所獲功德不同。據《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所載,不同材料的念珠差異如下:
質料 功德倍數
鐵 五倍
赤銅 十倍
珍珠、珊瑚 百倍
木槵子 千倍
蓮子 萬倍
因陀羅怯義(青色寶石) 百萬倍
金剛子 千萬倍
水精(晶) 萬萬倍
菩提子 無量數
其次,修不同的法使用不同的念珠,在密宗修持中,據《金剛頂瑜珈念珠經》載:“佛部念誦菩提子,金剛部法金剛子,寶部念誦以諸寶,蓮花部珠用蓮子,羯磨部中爲念珠,衆珠間雜應貫串。”這是指唐密(也就是漢地密教,由唐朝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叁大十傳來中土)中修法中分爲五大部即佛部、金剛部、蓮花部、寶部、羯磨部,每一部有五大類真言,叁密(身、口、意)修行方法有其儀軌,因此使有不同質量的念珠,所獲功德也有差異:
質料 功德倍數
砗磲 一倍
木槵子 二倍
鐵 叁倍
熟銅 四倍
水晶、珍珠、諸寶 百倍
帝釋子 千倍
金剛子 俱胝(十萬)
蓮子 俱胝(萬萬)
菩提子 無量數
在密法修練中,念珠在使用方法和貫串的方法也有不同。在密法四小悉地(即下品的四小成就法)修行中,有息災、增益、懷愛、降伏四法中,所用念珠也不同,如修息災法用白色念珠,修增益法用黃色念珠,修懷愛法用紅色念珠,修降伏法用綠色念珠。但這些法門須在上師灌頂後才可修行。菩提子念珠則修任何法都可通用。
再者,在唐密和藏密的修法中,均有加持念珠的真言,念誦經咒之前,誦加持念珠真言可獲無量倍功德。如唐密加持念珠真言爲“唵,毗廬遮那摩诃,莎诃”。密的修法中,藏密加持念珠真言爲“嗡,惹渣若嘛呢,紮瓦達啞哄”。每使用念珠前誦加持念珠真言七遍。
拿念珠的方法是: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也稱佛頭)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起到母珠時,應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經雲:“不應越母珠,蓦過越法罪。”“因繩線表觀音,母珠表彌陀也。”
另外,有些經典中對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記載。《攝真實經》中對執持念珠的方法是這樣 :
佛部:應用右手母指與頭指(食指)掐之;
金剛部:應用右手母指與無名指掐之;
蓮花部:應用右手母指與四指掐之;
羯磨部:應用右手母指與四指掐之。
《蘇悉地經》中的記載是只有胎藏界叁部:
佛部:右手大指與無名指之頭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頭(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節以掐之。
蓮花部:合大指與中指之頭,余指皆舒而掐之。
金剛部:合大指與食指之頭,余指皆舒而掐之。
《軍荼利儀軌》雲:以右大指撚頭指當心撥珠,余叁指散直(這是佛部的說法印,亦名“持明印”,這裏則爲“念誦印&rdquo。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轉**狀。
《無量壽儀軌》雲:二手當心,各聚五指,如末敷蓮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無名指移珠,誦至最後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爲佛典所載,實際大都爲唐密使用方法。唐密佛珠有兩個佛頭,表白度度他。唐密之所以以母指與四指掐珠居多,因唐密五指以小指起表地、水、火、風、空,四指(即無名指)表水,唐密修行之真言種子,須借水澆灌之方得以發芽、生長。不過,現在大家都習慣了用《攝真實經》佛部和《蘇悉地經》金剛部的方法。如果真的是發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還是以遵照經典記載的掐珠方法修持爲好,因爲功德究竟不同。
使用念珠的規定:
挂珠通常是指一百零八粒以上可以挂在頸項上的念珠。使用挂珠很有講究,通常出家人之中,只有住持、長老、法會主持者及當家師才能挂珠子;或者出家受戒十年以上的師父才可挂珠子。念珠的須子,如果是當家師,須子挂在右邊;知客須子挂在左邊;主持大和尚須廣挂在背後,稱爲拖珠。在家居士是絕對不可以挂念珠的。念珠挂在頸上挂一圈;如果手上拿著一定要是兩圈;如放在臺案上,一定要放叁圈,才合規矩。
念珠是修行的工具,念佛、持咒存乎一心。“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佛珠的數量、構造和質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緣,不可過于著相和執著:“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系諸佛,珠可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