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獨特,本經仍保以「有」爲獨勝。橫超先生在其《涅槃經》第二章(涅槃經曆史的地位)中雲:「……茲於佛教思想界龍樹·提婆出現合一段落俄然真空妙有方面急轉回遂、大乘佛教中論議的傾向帶新機運撞頭。機彙乘現經典實《涅槃經》上《勝鬉經》上。」此一敍說是非常中肯的,從真空到妙有的確是大乘佛教發展中的兩個階段。本經所承受者,就是此一「妙有」思潮的階段,亦可說就是此一階段中最具代表色彩的一部經典,故經中如(德王品)、(師子吼品)等雖大談空義,卻仍不離佛身恒不變易的妙有存在。因而徹底地主張涅槃的常樂我淨,藉以糾正小乘佛教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偏執觀念。此亦即本經全盤之義蘊及其重點所在。
第叁節 涅槃經所完成的涅槃觀念及其定義
正如上節所述,《涅槃經》之出,承受了妙有思潮的階段,但爲何會有此一思想的産生,我以爲站在涅槃觀發展的立場來看,乃是一必然的趨勢,因爲自原始佛教的歧異,部派佛教的紛诤,涅槃問題竟成爲了一不可思議的懸案,同時也變作了玄想的戲論,於是始有龍樹之空觀出來橫掃執見,不論執涅槃爲實有也好(如說一切有部),或執如燈滅而成虛無也好(如經量部),均破其偏執及其玄想,謂「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不可離開世間而另有一無余依的境界存在。此一空觀思想出現,的確起了極大的作用。空有二邊的小乘邊見⑤,均爲其絕對而又即世間的真空破除了。然此種破除,只顯出了諸法當體的空寂性,循此下去,則所謂涅槃,又只落於「現法的當體」而已,其另一面之永恒性,便不免忽略。忽略涅槃的永恒性,則對部派空見(經量部)之破又豈不等如不破麼
因此,而需另一永恒性的涅槃觀念來彌補只止於當體空寂之過失。此乃有「妙有」思想之出,循此觀察,則知「妙有」觀念的涅槃,它 産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了。本經承受此一思想,故涅槃之發展,亦即至此而大成。茲就本經涅槃的定義說起。
本經所提的涅槃定義,共有兩項,一是在(衰歎品)中提出的如伊字叁點,二是同品所提的常樂我淨四義。全經(南本叁十六卷,北本四十卷。本論所依者南本,以下言及頁數均依臺灣影印的《嘉興藏》單行本)之所發都依據此兩項。謂此兩項爲全 經之總綱,當亦無不可。涅槃思想之完成者,要言之,亦不過此兩項定義而已。至於全經所發揮之無量深義,皆爲解釋其爲何或如何罷了。
〈衰歡品〉中述及純陀及文殊爲辦供佛食具,從座而去之後,佛便爲諸比丘宣說:「我今當令一切衆生及我諸子四部之衆,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複當安住其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爲秘密之藏,猶如伊字,叁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叁目,乃得成伊,叁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叁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叁法,爲衆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此一宣說,無疑的,即給涅槃作了一新的定義,同時答覆了以往(自原始佛教以來)對如來般入無余涅槃之懷疑及錯誤觀念。以此伊字叁點:解脫、如來(亦謂法身)、般若之叁德構成大乘涅槃之特色。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講之涅槃,他們只有解脫一德,而不講般若和如來之法身。故此他們的涅槃意義,終難講得圓融。本經透顯的涅槃思想,乃就特以此叁德作爲中心,反覆論說。尤其是如來之身一義,敍說者最多。其次是解脫一義,至於摩诃般若一義,則敍說較少。但自此總標涅槃之定義後,經文中並未再詳細將叁德並在一塊講,只是各自單獨地說如來之身即涅槃,或解脫即是涅槃。若以此說,則與伊字叁點之說,豈不相違
在伊字叁點一喻中說:「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叁法各異亦非涅槃。」而在(四相品)中卻說:「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此一說法,與伊字叁點之喻正相反,而另成一「相即」的意義。若以表將此兩說解之,乃是:
解脫—如來
如來—涅槃
結果是,涅槃亦即解脫:
涅槃—解脫:
伊字叁點則是:
此叁者合成一「伊」字的涅槃,和如來即是涅槃的涅槃,若以邏輯的範疇說,那絕不可相通,兩者之中亦必有一錯。這或者也果真是當時編集的大德,未曾慮及於此。故後在經中均不見有一語交待,爲何會突從伊字叁點之喻,轉到如來即是涅槃,忘記了〈衰歡品〉中說過的(如來)「亦非涅槃」一語,今欲詳明此義,我們當從經文的實義去取,勿拘泥於此前後之文字。若論實義,則雖謂叁德兼具始成涅槃,實則此叁德任舉一德亦即涅槃,蓋所謂叁德者,一德即具叁德。此叁德之成非可分離,法身、般若、解脫原本一體,以其所顯之相言,而有叁德,究其實質則仍爲一。小乘佛教不解此義,只執解脫一義,故評其而非究竟。基於此義,本經中乃又謂「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亦如同伊字,叁點不可分離,任擇一點,即概其全。
此理於(四相品)中,亦約略表露了出來,如卷四雲:「聲聞緣覺不解如是甚深之義,不聞伊字叁點而成解脫、涅槃、摩诃般若成秘密藏,我今於此闡揚分別爲諸聲聞開發慧眼,假使有人作如是言,如是四事雲何爲一非虛妄耶
即應反質,是虛空、無所有、不動、無礙,如是四事有何等異,是豈得名虛妄乎
」這就說明了解脫、法身、般若、涅槃,雖分別立名,而實乃四者是一,並不可分離也。唯聲聞緣覺不解此義,致有紛诤。亦因是彼等所證之涅槃,不得究竟,本經則名彼等之所證爲小涅槃或中涅槃,不得語與大涅槃者。⑥大涅槃則是本經特別所顯之名相,以其含具佛之叁德,開出了大乘佛教的真實理想,故此稱名。但大涅槃一義,又非叁言兩語可以诠盡,因是在全經各品中,又差不多都給大涅槃诠顯了一個定義以表其含蘊之廣之深。茲稍舉若幹重要者如次:
1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有人壽命無量,名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性…隨有調伏衆生之處,如來於中而作示現,以是真實甚深義故,名大涅槃。(〈八四相品〉第七·卷五·頁六)
2有善光故,猶如夏日,身無邊故,名大涅槃。(<月喻品>第十五·卷九·頁六)
3是大涅槃,即是諸佛甚深禅定。 (<現病品> ·卷十·頁叁)
4若得常住無變易者,乃名自在,所謂大乘大般涅槃。(<大衆問品>第十七·卷十·頁一)
5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摩诃莎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梵行品〉第二十之二·卷十五·頁二十二)
6是大涅槃無有生想,是名不生不生。(<德王品>第二十二·卷十九·頁十四)
7不聞者名大涅槃,何故不聞
非有爲故,非音聲故,不可說故。雲何亦聞得聞名故
所謂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名不聞聞。(同上·頁二十)
8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
無常樂我淨故,常樂我淨,乃得名爲大涅槃也。卷二十一·頁十四)
9有大慈悲憐憫一切,於諸衆生猶如父母,能度衆生於生死河,普示衆生一實之道,是則名爲大般涅槃。 (同上·頁十五)
10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爲大我。(同上)
11若有衆生於叁惡道,煩惱惡業,不生怖畏,而能於中廣度衆生,當知是人得大涅槃。(同上·頁十五)
12譬如寶藏,多諸珍異,種種具足,故名大藏,諸佛如來甚深奧義,亦複如是,多諸奇異,具足無缺,名大涅槃。 (同上·頁十六)
13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師子吼品>·卷二十五·頁五)
14我於此婆羅樹人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師子吼品> ·卷二十八·頁十四)
15無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爲無相。(卷二十八·頁二十一)
16明見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樂我淨之法,是則名爲大涅槃樂。(卷二十九·頁四) 17如來慈是大法聚,是慈亦能度衆生,即是無上真解脫,解脫即是大涅槃。(<迦葉>等品·卷叁十四·頁二十九)以上就各品中所诠大涅槃義,略錄其主要者以窺真義。其他如欲詳之,還多。僅(德王品)即有十數則專解大涅槃之義。此處所錄者,細察之,當亦可詳知本經的涅槃實義所在了。
此外,本經所言大涅槃,有時亦簡稱涅槃,或又名大般涅槃或又名無上大涅槃。但涅槃與大涅槃有時又不可同解,這在後面再論。雖然涅槃一詞在本經所解者,其義極多,然確以表達本經之中心思想者,卻仍以大涅槃一詞爲當。以涅槃一詞表達的意義而與大涅槃的涵蘊相同者,如:
1善男子,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夫法性者,無有滅也。(<長壽品>第四·卷叁·頁十四)
2如來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無盡,無盡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決定,決定者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四相品> ·頁二十二)
3雲何名爲涅槃相
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爲八
一者盡、二善性、叁實、四真、五常、六樂、七我、八淨,是名涅槃。 (卷二十叁·頁十)
4直是諸佛斷煩惱處,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樂我淨。 (卷二十叁·頁十叁)
5夫涅槃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雲何爲定
一切諸佛所有涅槃常樂我淨,是故爲定,無生老壞,是故爲定。(卷二十二·頁五)
6雲何爲定
常樂我淨,在何處耶
所謂涅槃。(卷二十·頁四)
7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名爲涅槃。(卷二十五·頁九)
由是以觀,則涅槃與大涅槃者亦原同義。總上各條所注之涅槃意義考之,雖其所述內容不同,或言無所得,或言不生不死,或言大我,或言自在,設詞盡管不同,但其所顯者則仍爲一。此一者何
要言之,即是常樂我淨之如來性也。此即上述本經所提之兩項定義,一爲伊字叁點,一即此常樂我淨。如上舉第五條,「無所得者,名大涅槃」 …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經的涅槃思想之總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