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P3

  ..續本文上一頁說,也並不徹底的了解,佛教在消極一面所取之湼盤,又究竟顯示了何種意義。不可諱言的,佛教在沿用印度傳統(也是共同)的這個「湼盤」的觀念後,並沒有脫離字源消極和積極兩面之本義,在大小經論上,相反地更較任何一個學派而著力展開這同具的兩義。例如《大昆婆沙論》,共舉了十叁種涅槃(26),其中第一、二、叁種是純消極意義的,屬Nirvana一詞之語源。從四到十叁,則表積極一義屬Nirvana一字之語義。特別是關於第七「盤名爲織,涅名爲不,以不織故,名爲涅槃」這與語原㈡Nir+vana對照看正好是同一的,此譯語也即知純是直譯的。又如第六「盤名稠林,涅名爲出,出稠林故,名爲涅槃。」此與上述語原㈠ Nirvana(Withououtforest) 一語也是相當的。大乘佛教的涅槃觀,謂是從此一積極面之意義而展開出來的,那當是共同絕可承認的。這如《昆婆沙論》的十叁種湼盤,除了前叁種,以後十種就正是構成《大般涅槃經》裏的(十種)大乘涅槃思想(27)。藏譯的涅槃 MYa—nanhdas一語,和《昆婆沙論》中的「超度一切生死苦難義」,「煩惱惡行解脫之義」,「欲、色、無色解脫之義」等均正相應。尤其以此而構成大乘涅槃思想的《涅槃經》,其中如卷叁十叁裏所述:「善男子,斷煩惱者不名涅槃,不生煩惱,乃名涅槃。」此義和藏譯涅槃的語義,並正是暗合。

  又如在《中阿含經》卷第叁<分別聖谛品> (M,N-lII.P.248——252)裏譯盤爲「息切」 (blowing), 「或見涅槃止息」 。此乃是Nirbbana(Nirvaana)一義,非Nirvaba之語義的,由是便可知在阿含經中涅槃的語原,不僅是Nirvana(Pali,Nibbana) ,也使用了Nirvana(Nibbana) 一語的。佛音在《善見昆婆沙》 (Samanta-Psadika) (律注)裏並說va=va(織)同義,其言「不繡織」 一義可見。因此,vana和vana(vana=vana) (男、女、中形容詞)也就相同了。(28)

  此外,中譯的「涅槃」二字,據宇井伯壽博士說,原是從巴利語的Nibbana(涅槃那)一字音譯過來的,但漏脫了一個母音。爲什麼會漏脫一個母音,宇井氏認爲是佛教人中國,經過了西域地方,時代已距離原始甚遠,其問語文必多少發生變化,一般說,其中變化最顯著者,便是許多語句最後母音的脫落。此語亦正是如此,由最後母音的脫落而斷成了「湼盤」。漢(中)譯者即據這脫了最後母音的字而譯,故湼盤一語並非直接從Nibbana譯來。後世引用中國這字的音譯,便不免陷於脫落母音而重複鼻音的錯誤中。(29)且Nibbana又是印度的俗語,其雅語則是Nirvan。

  宇井博士這個說法,或許我們也可以同意的,不過,就中國人翻譯的習慣說,一向是喜歡簡略的,很多翻譯的術語,都常省略了它的尾音、或連著主中音;僅僅呼帶頭音及次中音而已。例如菩薩,它的全音應該是;菩提薩堙(Bodhisatta) ,而中國的翻譯家們卻喜歡省除它的中音(提)和尾音(埵) ,簡稱爲菩薩。這情形以梵語涅槃的全音Nirvana(涅魯盤那)來看,也正相同,(省除主中音「魯」和尾音「那」,不就成了「涅槃」這個簡稱的音譯麼

  )照此說來,我們也就難以贊同宇井氏的說法,說不定當時譯經的大德們就正出於這種省略的心情。否則何以數百年來(自魏晉至隋唐)譯經的大德們,未曾有一個發現此語最後母音的脫落,而加以糾正

  即未發現,也應知道印度雅語的Nirvana,而予以再一次的全譯,來補正舊譯的(脫了最後母音的)涅槃。這尤其應該從玄笑、義淨等新翻譯中找出,因爲他們所得的梵本,並非得自西域,而直從印度的本土得來。

  以上,乃就大體的說明涅槃的起源,及其語原的定義,以下,再請看佛教對涅槃所诠釋的同義異語,從許多同義異語又可看出湼盤一義中的含蘊之廣。

  第叁節 涅槃的同義異語

  湼盤,是人生一個最高的境界,但這境界的狀態,要想將其說明,卻實非語言文字可以形容。然爲了使人對此一境界能引起欣求的想像(概念) ,而又不得不假以言說,這便是「涅槃」 一語雖屬施設的名詞,卻仍有其莫大的意義和價值。但單單只是此一專名(術語),自然,仍不足顯其境界之高超,及其淵大廣深之意義。因是,爲了表達此一境界的整個意義,經論上便不得不出現了種種與涅槃同義而異語的名詞,從各各異語中,當又可進一層地對涅槃有一深刻而完整的了解。

  茲就以赤沼智善氏的《原始佛教之研究》(30)一書所集之涅槃同義異語,略加以校勘,排比分類於次,以便對其定義易求判別。

  第一類 後否定式所诠顯的涅槃意義

  所錄同義裏語,原根據Udana(4)Abhidhnappadlpika(10) Nettipakarana P·55·《四谛論》卷叁(大正叁十二·頁叁九O下) ,《法蘊足論》卷六(大正二十六·頁四八一中)等所集。

  1無爲(ASamskrta) 。

  2無邊(Anta Ananta) ,又譯終邊。

  3鈕i漏(AnaSrava) 。

  4無老衰(ajajjara) ,或譯無壞。

  5不見(Apeokita) 。

  6無顯示(Anidassana) 。

  7無停滯(Nippapa) 。

  8下死(Amata) ,此詞亦譯爲甘露。

  9無有(Abbhuta) ,此在《四谛論》中譯爲「未曾有」 ,或另寫成Abhuta一字,亦同譯爲「無有」。

  10無禍(Anitika) ,或譯無枉。

  11無禍法(Anitikadhamma) ,或譯無災。

  12無病(Avyapajja) ,或譯無損。

  13無住屋(AnalaYa ,或譯非住,此語近似大乘涅槃之「無住處」義。

  14無生(ajata) ,或譯不生。

  15無作(Akata) 。

  16無色(Arupa),或譯無相,亦有譯作「無墮」。

  17無字(Akkhara。

  18無死(AcCuta)。

  19無作界(ASankhatadhatU)。

  20不群(Apavagga) ,此語原譯離群,爲顯其超越義,今改「不群」。蓋「離群」一語,易看作寡合解。

  21無險(新譯)(AnUpasagga)

  22無險法(新譯)(AnUpasaggadhamma) 。(上二語出自南傳 Nehpakar,anaP.55,中國無譯語,茲特譯出,故名新譯。以下有此情形者,均注明新譯 。)

  23無等(Asama) 。

  24無上(Anuttara) 。

  25無比等(新譯)(Appatisama) 。

  26無诤(Arana) 。

  27無失(Anangana) 。

  28無疑惑(新譯)(Akaca) 。

  29無量(Appamana) 。

  30無所有(Akincana) 。

  31無戲論(AppapanCa)。

  32湼盤(Nibbna)。

  以上自南傳巴利聖典對照勘出者,以下無原文對照,僅出《法蘊足論》及《四谛論》者:

  33無下。

  34無流。

  35無誓。

  36無求。

  37無害。

  38無畏。

  39無數。

  40不舍。

  41無假。

  42無熾然。

  43無熱惱。

  第二類 從肯決式所诠顯的涅槃意義

  l真(Sacca) ,或譯真谛。

  2彼岸(Para) 。

  3微妙(Nipun)。

  4難見(SUdUddaSa) 。

  5堅固(Dhuva ,或譯恒在,無爭。

  6寂靜(Santa) 。

  7甘美(Panita) 。

  8吉祥(aiva) 。

  9安穩(Khema 。

  10愛盡(TanhakkhaYa) 。

  11希有(ACChariya) 。

  12離貪(Viraga) 。

  13清淨(Scddhi) 。

  14解脫(Mutti) ,此詞英譯Rdease解放,或Freedom自由。

  15島(Dipa) ,或譯洲、燈、洲渚。

  16避難所(Lena) ,或譯舍。

  17渡場(Tana) ,或譯能度,亦譯救護。

  18歸依所(Sarana) ,或譯皈依。

  19終極所(ParaYana)。

  20離輪回(Vivatta)。

  21完(或完滿) (Kevala ,英譯Londy,Unmixed.NOhee等。

  22足(Pada或無迹。

  23瑜伽安穩(Yogakkhema) 。

  24離愛(Uisoka ) 。

  25甚深(Gambhira) 。

  26難解(DUppaSSa) 。

  27勝(Uttara) 。

  28至尊(Settha) 。

  29最上(Settha 。

  30離垢(Vimala) 。

  31樂(Sukha)或安樂。

  32止(Patitha)或住。

  以上爲巴利與漢譯對照勘出者,下無巴利文,僅存漢譯者。

  33難思。

  34爲等。

  35聖果。

  36逼滿。

  37尊。

  38應贊。

  39清涼。

  40善事。

  此外,雲井昭善氏的(關於涅槃的同義異語) 一文(31)中,亦集有叁十多個同義不同語的異名(詞) ,但其中大多數與上述者相同,不同者再引其於次:

  l無出。

  2窟宅。

  3光明(ejasjyotis)。

  4燈明(Dradipa) 。

  5無退。

  6無二。

  7一行。

  8無閣。

  9無礙。

  10廣大(Akhkara) 。

  複次,除以上所引,再檢《瑜伽師地論》及《阿昆昙論》校有異者如…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