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宗教及哲學(賢悟)

  佛教與宗教及哲學(賢悟)

  佛教是不是宗教

  又是不是哲學

  這個問題在通常一般學者,以及評論家,大都沒有詳細地加過一番的定義,下個正確的表決;或竟偏執著:佛教就是宗教,就是哲學——或其它。

  看到公論複刋第五期裹頭鴻慈君的一篇「佛教在宗教上的地位」,他對于佛教的見解是這樣:「我的薏思,佛教在外表上(儀節形式上)確帶有宗教的色彩,但在心核上是哲學——人類最高尚的哲學。」

  究實呢

  佛教只可叫仿佛教,佛教的教理就是佛法,佛法的理說單能稱爲佛學,是絕待的,不能比擬的,超過一切和包弭一切的,倘然一定當它是宗教,是哲學——或其它,那根本就失去了它的真義和價值!不過你假如是一位宗教的信徒,你不妨便認它爲最高尚的宗教;你假如是一位哲學家的學者,你便認它爲極精髓理;你假如是一位科學的門人,那你便認它爲頂詳細的科學都得。但只可意領而不能言及,否則只有遜色它的光輝,蒙蔽它的精彩。

  大凡許多人把佛教當做一般宗教看待,其最大原因,也許就在儀節形式上的這一點,此外或者沒有什麼。但是說到佛教的旨趣呢

  無非全靠各人內心自力去修證,並不同他教的(指宗教)只依賴神的救主!不信我們只看佛經中說的:「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忘;心忘罪滅兩俱空,此則是名真忏悔,」那有仗托他力而依于外行儀哩!故此在維摩诘經裏頭就說:「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爲什麼

  如華嚴經:「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以佛教的眼光,這個心不但是爲衆生與佛的根母,而也是爲依正果報的本源。所以般舟叁昧經雲:「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

  由此看來,我們總可知道佛教是絕對非「心外求道心行理外」的一般宗教(在佛教則稱此類宗教爲外道),而是一種不離一心——不出唯心是求,唯心是道,唯心是行,唯心是證的「內教」了。因此,在宗門,則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表語;在淨土,則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話頭;在教下,則有「狂心若歇——歇郎菩提」的警句:除了修習止觀以外,身行上的任何作爲可以說沒有。

  然而,在佛教上到底有什麼所謂儀式呢

  ——上香、設供、拜佛、誦經、祈禱、祝聖……大概就是這些吧

  也如其它宗教一般的,應有盡有。不過並不似聖經上說的:「你所求,上帝必賜你!」固然,上帝賜我們衣,我們自不能忘其恩典:上帝賜我們食,我們自也不能忘其恩典,所以必得時時的來感謝它,這不能說不是一宗美事!但如果是用來要求上帝賜我們衣食,更希望上帝能將所賜我們的衣食加上千百倍;直至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永永遠遠的衣食充足,像這種不自悟性以狂妄的態度來對待上帝,在佛教上是絕對沒有的!而是佛陀所最悲惜龍天極爲厭恨的。

  如果確定認爲凡有儀式都是屬于宗教的話,那末,例如:社會上的婚禮喪事,以及學校裏的開學休典,豈不也都有儀式嗎

  然則佛教的這些儀式就完全是一種無意識的作爲,和帶著迷信的色彩嗎

  我想:或許是錯見了吧

  誤會了吧

  我們試看現在我們的國家社會,無論在一個什麼機關團體內,是不是都挂有著孫國父的遺像

  在開會時要不要恭對遺像行致敬禮

  並恭讀遺囑及默禱叁分鍾

  像這樣「行禮如儀」之式,倘然要說是一種精誠的表一下,有諸內必發諸外,理所當然。但佛教的供奉聖像,獻花敬佛,燒香禮拜,遶唱誦經,豈不也理所當然

  ……

  要明了佛教非宗教的一句話,就得先知道宗教的起因:——原來在原始時代的人類,竟日只與畜獸爲伍而互相食嗷著。眼前自顧尚且無暇,那末再還有什麼心思來窺測到大自然界裏頭的什麼情理上去呢

  直至後來,人類的智識便漸漸地趨于發展了;生命就由危險而轉安定,生活也由困苦而爲安樂。然而,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根本是逃不掉了苦苦相間患患無盡的。所謂去一而知一,到此更明白了天地間還有一種水火風旱的災難,還有一種瘟疫饑馑的禍患,以及感觸到人身上死病寒熱的痛苦。于是便認爲在這大自然界裏頭是有一個統一人類生命的主宰者,是有一個比人類更偉大的操縱者——這就是所謂「神」了;以爲要得離一切患難逼迫,則只有叩求于神的庇佑。

  然而,人類的生活是無日不在進步中的。因此,以前所有的災患也就無形的消蹤了。可是人們還以爲這是神人所賜予的。

  人類的自私自利心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欲望非常強烈!想生其自我,想實現其自我;人類的生活雖漸趨于安定,但還希望更有超過于安定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汲汲于脫災離患的心理,便一變而爲植福樹祿的欲求了。于是就加上産生許許多多「祭祀」的繁重儀式來。更因知識的回異,思想的複雜,就由一神而生出多神,由拜神而泛成拜物,形成了現在許許多多的宗教來了。

  上面所說的,便是宗教之所由來的一個大概。總之,從上面看來,我們所得的結論是這樣:(一)宗教的成立都是由于起初的神學而來的,(二)以後雖也由個己轉變而爲謀衆人幸福,但還脫不了自私自利的心理(所以不能治本)。原因宗教的要求,總不外乎「神人合一」的要求;在宗教生活中,對于超個人的絕對統一的生命,卻只有神,只有神的兒子。

  這裹我們很明透地,得窺見一般宗教的內容實不出下面叁點:

  1.是以神道設條

  2.有鐵定的信條

  3.神聖不可侵犯——或獨一無上

  至于佛教的起因呢

  這裏用不著多說。第一佛教並不是神道設教,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世尊他也是一個人,無非將他自己所證得的究竟真理說了出來,教人依他的法子去修學,假如你能明白了這真如妙理,你便是覺悟的人,便是證得佛的果位了。並非有個權威者可以賜你幸一福、賜你痛苦、賜你罪惡和受報!所以佛說一大藏教,不出道破「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而已。使你知道一切境界只是唯心所現的,一切事物只是唯識所變的,此外並沒有創造和轉換萬有的操縱者;創造萬有就是你的心,轉換萬有就是你的識。那末你能了解這個道理,則一切種智便可現前,根本煩惱就得除去,即是常住的佛了。

  佛教有沒有信條

  有是有的,但無非說說叫你要當心,不要被邪魔外道所惑,絕沒有如宗教一般的叫人只可信仰其主而不可信仰任何其它的一切神,否則主是不救你且是要罰你受罪的,所以我們試將一本聖經打開來看就好。說來說去總不出「信得救」叁個字,根本沒有理由,實在不過廣納信徒以充權力而已,不信我們只看竟也有一手拿著可蘭經一手提著劍用來執行它的教義的回教主穆罕默德就曉得了。而佛教呢

  只有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並不是教人盲從迷信;你能夠對于佛法有理解的話你就信,深信。至于你或執迷不悟,我就盡力的開導你,使你猛醒過來!而在信仰當中,還是教你于不明白的地方要多多的生疑問,不可貓虎的瞎信下去。所以在教中就有這樣一句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否則如果給你勉強的信和附和的信、無智識的信,是只有使你墮落,失去了你的性靈!故絕對不勉強人要信。

  湼盤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有作佛的可能性,只要你自己去證得。又華嚴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都足以拿來證明佛教有平等平等的了;自沒除了上帝就沒有更上的神——也沒有「神聖」是不可侵犯和不可聞問的思想,誰能覺悟誰就是佛,對于佛是誰也得以擬議和探討的,這又可見佛教的自由了。因爲這正是啓蒙你的智慧,發展你的見地,就不至于墮落邪見與盲從的信賴。假如你有相當理由的話,你盡可提出來質問于佛,他是絕對接受于你的,而且都能不憚麻煩的給你個詳細的解答;在佛典中的叁藏十二部教籍豈不都從這樣而來,但是你如果將一個問題去求上帝解答,或質問于上帝,或擬議上帝一句,你就得受上帝的白眼及怒目與責罰了。不信你試把一個聖經裏沒有說過,或者說不通的問題去請教于牧師,那麼這位牧師一定答你說:「這是默示錄(非啓示也),這是神秘的話(妙哉),你們不覓知的。」假如你是個不知趣的人,再要噜哩叭蘇,那麼你便得受責斥了;說你是诋毀神聖;輕慢神聖,你是要受罪的!自然,一生一世你也得不到個明白只有使你性靈永遠蒙蔽,的確,這就無怪只有上帝才是天地間的萬知萬靈了。

  現在再來談談佛教輿哲學的問題——

  佛教與哲學,這似乎是更進一層的認識:原來以哲學的對象是絕對的實在,迥別于一般宗教的對象就是所謂神。因此哲學則在人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可以用學問上最嚴密的方法來認識它的對象,所以哲學對于對象的認識算最完全;照這樣看來,則宗教就不能不成一個劣等的認識,不能不成一個低級的宗教,不能不成叔本華所謂「民衆的形而上學」了。佛教既可被尊爲哲學,且是最高深的哲學,則它實際的體會,真正的理解,自不待說而得以知其底蘊了。

  然而佛教固然是具盡哲理的精髓,但只有供給一般哲學家用以作研究材料,而不能便認定它就是哲學——最精微的哲學。否則如果決當它也是一種學理的話,則也只可稱它爲佛學。現在約略地可以舉出四點于下:

  一、佛學是有定論的:考據哲學,始自希臘以來,曆今已有數千余年了;其所討論問題,有本體論和形而上學二種,都是要探究事物的本源。在這悠久的經過時期,哲人輩出,新說蔚起,著作斐然,可說洋洋大觀!但是對于從來所討論的許多問題,有沒有個究竟的解答

  所謂一元啦,二元啦,唯心啦,唯物啦,自由啦,定命啦;你也一個是非,我也一個是非,到底那個對又那個不對呢

  說到佛教,雖然「門開八萬」但法總歸一源。所以佛陀一生除了橫超叁界及直入聖地的教外別傳外,其橫說、直說、長說、短說的一大藏教中,固則法法無盡,源源不絕,但總也有個歸納;說來實不出性相二門。而性相二門,無非顯示生減與真如的實相——以真如門而顯示不迷的體性,以生滅門而顯示一心有隨緣染淨的妙用;結果會相歸性,實只「一路湼盤門」哩。故經雲:「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豈如哲學般的樣樣沒有結論,終成什麼學說呢

  

  二、佛教的理說是不能更改的:哲學既沒有個結論,自非真理,自然是一種可以破壞的學說。且哲學的興起,只是受著時代的影響,故其學說自身的方圓長短,在在得受時代的範疇,因此既乘時而起,則時過境遷,其學說的效力也即喪失而必歸于盡。所以哲學凡有所說的問題,絕沒有得經過數百年或數千年而不變更的;舊的去而新的來,甲的學說剛存在,而乙的理論又興起,甲的學說便被推翻。但等到丙的學說昌明了,乙的理論又被埋沒,日新月異,無日不在簸覆中。至若佛法呢

  就如經中說的: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是「十界同軌,千古良規」;是「叁世諸佛,皆如是說」:是「旦古今不變,曆萬劫長存」;既成立後則後世的學佛者只有襲而行之,可見佛學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問答不變,宗旨不變,方法也不變;既不因時代的變易而興,也不因時代的演進而亡:說一句,佛學是從佛陀的聖智中演繹出來的,而佛陀所證入的究竟覺悟境界,就如虛空大圓鏡一般的無不含照;在佛陀的無上正覺中,是無一刹那不在徹上徹下、徹內徹外的,所以一切完全覺知,根本都能洞達透澈,並不是前一念間知一後一念間又知一。這就是佛學的所以超過其它的學識學理等以及哲學。

  叁、佛學可以解決哲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哲學既以實在爲認識的對象,以現實做討論的前提,則它所欲探究的就不出宇宙人生的兩大問題。然人生最大問題無非是生死,宇宙最大問題不過是蘊奧,如果能夠如實地得以徹底了知,則余外的一切問題,都是屬于宇宙人生的範圍內,都可以不解而自決,自用不著多以顧問。但哲學對于這重問題就沒有把握。原來哲學家們他以爲真理是純由觀念上思索而得,不然郎在論理推論而得,所以不過是依一種豐明不明的常識推究所成;最多只是把抽象的普通內容認識清楚而已。因爲哲學既是依據常識以立說,而常識這本來就不真實,依不真實以求真實,便不冤要加以妄情蔔度,巧思窮辯,以自己所知推自己所不能得得知既自身立說失去所據,豈能得到究竟呢

  佛教既非主義的哲學,也非主理的宗教,自然重實證而不重情理,更不重信仰,我們如果知道佛教是以解答人生爲對象,闡明宇宙爲前提,證真如爲究竟,則可明了它能不能解決。

  四、佛教的理說是包攝一切的:從叁面叁點看來;我們可以知道佛教是超過于哲學——更超過一切學說的,因爲佛教的理說,是由佛陀親證宇宙實體相得來的真理,更不須學識學理學習學作的學說,故可以叫做無學,是絕世間出世間的一種學說,不但世間的學說無不包含盡藏,即出世間的學問也都離不了佛學。佛學究竟是不是,我們且不談,但凡世間學問甚至出世間的學問有所不能解答的問題,在佛學裏面不要說教外別傳的究竟理,只在叁藏十二部中已盡夠世出世學者所需求了,即以其所闡明的義理來與世間一切學說互相比較研鑷,是從沒有能破壞的,是至極圓滿的,所以世間的一切學問,如科學、哲學、法律、政治、文學、宗教……等的一切學理學說等,不過只是局部的,只是佛學的一部份,而且都沒有佛學的來得究竟、完善、真美。

   末了,從上面所說的看來,到底佛教又是什麼呢

  目爲宗教吧

  很是不配,目爲哲學吧

  太過勉強!目爲其它的一切學說吧

  那更談不到。不過佛教的所以由起,只是供給人們的需要、人門的研究,如前面說的,只能以采取的態度,而不可有絲毫定斷的見解。

  

《佛教與宗教及哲學(賢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