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煩惱、得解脫,看來如何地勇猛精進,但如不與空相應,未證入于空,則距離解脫的目標,還相當遙遠。
關于空的分類,阿含聖典所載有五種空: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第一義空。部派阿毗達磨論書,『舍利弗阿毗昙論』,于前五空外,加一空空;『施設論』十空,即阿含五空,加有爲空、無爲空、無邊際空、本性空、無所行空(散壞空)。大般若經廣明空義,有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從經論所羅列的空,主要是「依有明空」,即于種種法、種種問題上,以超越的慧眼而正觀之,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依大智度論綜合各學派的異義,說有叁種空:分破空、觀空、自性空。「分破空」是以解剖的方法,如芭蕉樹,一層一層地剝下去,終歸于空。雜阿含經佛爲羅陀說:「色境界當散壞消滅,于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有部學者,以觀慧分析色法至極微,破解心法到剎那念,從而破除我執,通達我空。阿毗達磨論師多采用這一方法。「觀空」,是瑜伽師所用的禅觀。境相無實,隨行相觀心的不同而轉變,如修水觀、火觀、不淨觀等。唯識學即以此觀法,成立唯識思想。「一境應四心」,同一池水,隨衆生業識不同,而變爲琉璃、舍宅、水、膿血的差別。第叁種「自性空」,約緣起法說明,緣起而存在的一切法,即無有自性,無自性故名空。這是大乘中觀師的空義。
溯自阿含以來,部派論師,大乘經論,無不談空,最簡單的分類:自空與他空。自空是法法當體是空,如衆生所執的常、我我所。佛說:「常空,我我所空。何以故?性自爾故。」他空,如小空經說「鹿子母堂空」,因爲裏面沒有牛羊等的存在,所以名空。大乘唯識論所謂空,空卻遍計所執,而所顯的空性──圓成實是不空的。這也是他空的一派。緣起性空,即緣起而「自性空」是般若經的空義。另外,從修觀的立場,正觀空、無相、無願,于能觀的心上出現空相,名爲「叁昧空」。相反地,所緣境相無實,一切皆是觀心所現,這叫做「所緣空」。第叁種「自性空」,如前所說。
五、唯識無境的意趣
上述「空宗與有宗」一節,把法相唯識學歸屬于有宗,這是對般若性空學而言,因它不同空宗的一空到底,肯定緣起之法,則絕無自性,畢竟皆空。在名言的世界裏,凡情的認識中,有真有假,不能說一切皆空、皆假;假的背後必有一實,空是一部份,有是不容否認的。如上論列的叁自性,境不成實,遍計執非有;依他起與圓成實非無。一空一不空,所以判爲有宗。
然而,從修證的意義,轉凡成聖、轉迷成悟、斷惑證真是佛法的宗趣;大小、空有、性相一切宗派,無不談空也談有。但有義的闡述,乃是不得已的方便。直接悟入于空,才是佛法第一義。不過對于大多數的衆生而言,要他們「以真如爲定量」、「皆依勝義」、不必由俗而真,分別緣起的空有、假實,而直觀一切法空、頓悟無生法忍,恐怕也是強人所難吧?法相唯識的空義,先觀內識非無,外境非有;遍計執是虛妄,依他起與圓成實爲真實,從而舍妄歸真,趨向菩提,不失爲修證的妙方便。
唯識無境的論證,最簡明的如『百法明門論』,以五位百法總攝一切法,如(一)色法:識所變現,(二)心法:識之自體,(叁)心所法:識所相應,(四)不相應行法:識之分位,(五)無爲法:識之實性。『攝大乘論』則以十一識攝一切法:『身識、身者識、受者識』,即是眼等內六界;「彼所受識」,即是色等六塵;「彼能受識」即是眼等六識界;其他,「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即依身等五識的作用而安立。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這就是有情的一切,該攝了諸法的自性。在攝論解釋什麼是依他起相性,即以此十一識爲其內容;這些就是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之所攝。上述「法相與唯識」一項,結歸諸法相皆是唯識,即是據此理而判定。
『攝大乘論』開宗明義標示大乘佛法的十相殊勝:所知依,所知相、入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差別、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彼果斷、彼果智,此十種殊勝,主要在闡明修證的曆程;外人看似繁瑣哲學,實則爲應知的實行程序。『唯識叁十頌』(『成唯識論』作者十大論師,即是此頌的釋論。)以前二十四頌明唯識相,次一頌明唯識性,後五頌明唯識位。這也即是從唯識的思想,究明佛法的教理行果之完整次第。偏于事修者,或據此而評唯識之教,只是空談理論,而忽視實修;教理那麼完備,修證之事的闡述那麼簡略。殊不知,瑜伽唯識學乃是「從禅出教」的宗派;「實無外境,唯有內識」是瑜伽師的真修實學之結論。今人強調修行,成果如何?問題出在思想上,教理不明,正見無從建立;暗中摸索,盲修瞎煉,背道而馳,故致徒勞無功。若能多聞聖教,如理思惟,大開圓解,修行的進度自得事半功倍之效。畢竟空中,絕諸戲論;聖果上的問題,唯證乃知,無須多費口舌,著墨太多,滋生戲論而已。爲檢驗修證的程度,唯識五位的安立,令行者有自知之明,以免模糊焦點,增長我慢。惟願志心向道者,多聞法界等流音,于藏識中多播無漏種子,以期于菩提道上得不退轉!
二○○叁年四月十二日于觀音靜室
《略談法相唯識的空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