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法相唯识的空义▪P2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得解脱,看来如何地勇猛精进,但如不与空相应,未证入于空,则距离解脱的目标,还相当遥远。

  

  关于空的分类,阿含圣典所载有五种空: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第一义空。部派阿毗达磨论书,『舍利弗阿毗昙论』,于前五空外,加一空空;『施设论』十空,即阿含五空,加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本性空、无所行空(散坏空)。大般若经广明空义,有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从经论所罗列的空,主要是「依有明空」,即于种种法、种种问题上,以超越的慧眼而正观之,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依大智度论综合各学派的异义,说有三种空:分破空、观空、自性空。「分破空」是以解剖的方法,如芭蕉树,一层一层地剥下去,终归于空。杂阿含经佛为罗陀说:「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有部学者,以观慧分析色法至极微,破解心法到剎那念,从而破除我执,通达我空。阿毗达磨论师多采用这一方法。「观空」,是瑜伽师所用的禅观。境相无实,随行相观心的不同而转变,如修水观、火观、不净观等。唯识学即以此观法,成立唯识思想。「一境应四心」,同一池水,随众生业识不同,而变为琉璃、舍宅、水、脓血的差别。第三种「自性空」,约缘起法说明,缘起而存在的一切法,即无有自性,无自性故名空。这是大乘中观师的空义。

  

  溯自阿含以来,部派论师,大乘经论,无不谈空,最简单的分类:自空与他空。自空是法法当体是空,如众生所执的常、我我所。佛说:「常空,我我所空。何以故?性自尔故。」他空,如小空经说「鹿子母堂空」,因为里面没有牛羊等的存在,所以名空。大乘唯识论所谓空,空却遍计所执,而所显的空性──圆成实是不空的。这也是他空的一派。缘起性空,即缘起而「自性空」是般若经的空义。另外,从修观的立场,正观空、无相、无愿,于能观的心上出现空相,名为「三昧空」。相反地,所缘境相无实,一切皆是观心所现,这叫做「所缘空」。第三种「自性空」,如前所说。

  

  五、唯识无境的意趣

  

  上述「空宗与有宗」一节,把法相唯识学归属于有宗,这是对般若性空学而言,因它不同空宗的一空到底,肯定缘起之法,则绝无自性,毕竟皆空。在名言的世界里,凡情的认识中,有真有假,不能说一切皆空、皆假;假的背后必有一实,空是一部份,有是不容否认的。如上论列的三自性,境不成实,遍计执非有;依他起与圆成实非无。一空一不空,所以判为有宗。

  

  然而,从修证的意义,转凡成圣、转迷成悟、断惑证真是佛法的宗趣;大小、空有、性相一切宗派,无不谈空也谈有。但有义的阐述,乃是不得已的方便。直接悟入于空,才是佛法第一义。不过对于大多数的众生而言,要他们「以真如为定量」、「皆依胜义」、不必由俗而真,分别缘起的空有、假实,而直观一切法空、顿悟无生法忍,恐怕也是强人所难吧?法相唯识的空义,先观内识非无,外境非有;遍计执是虚妄,依他起与圆成实为真实,从而舍妄归真,趋向菩提,不失为修证的妙方便。

  

  唯识无境的论证,最简明的如『百法明门论』,以五位百法总摄一切法,如(一)色法:识所变现,(二)心法:识之自体,(三)心所法:识所相应,(四)不相应行法:识之分位,(五)无为法:识之实性。『摄大乘论』则以十一识摄一切法:『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即是眼等内六界;「彼所受识」,即是色等六尘;「彼能受识」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他,「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即依身等五识的作用而安立。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这就是有情的一切,该摄了诸法的自性。在摄论解释什么是依他起相性,即以此十一识为其内容;这些就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之所摄。上述「法相与唯识」一项,结归诸法相皆是唯识,即是据此理而判定。

  

  『摄大乘论』开宗明义标示大乘佛法的十相殊胜:所知依,所知相、入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差别、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彼果断、彼果智,此十种殊胜,主要在阐明修证的历程;外人看似繁琐哲学,实则为应知的实行程序。『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作者十大论师,即是此颂的释论。)以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一颂明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位。这也即是从唯识的思想,究明佛法的教理行果之完整次第。偏于事修者,或据此而评唯识之教,只是空谈理论,而忽视实修;教理那么完备,修证之事的阐述那么简略。殊不知,瑜伽唯识学乃是「从禅出教」的宗派;「实无外境,唯有内识」是瑜伽师的真修实学之结论。今人强调修行,成果如何?问题出在思想上,教理不明,正见无从建立;暗中摸索,盲修瞎炼,背道而驰,故致徒劳无功。若能多闻圣教,如理思惟,大开圆解,修行的进度自得事半功倍之效。毕竟空中,绝诸戏论;圣果上的问题,唯证乃知,无须多费口舌,着墨太多,滋生戏论而已。为检验修证的程度,唯识五位的安立,令行者有自知之明,以免模糊焦点,增长我慢。惟愿志心向道者,多闻法界等流音,于藏识中多播无漏种子,以期于菩提道上得不退转!

  

  二○○三年四月十二日于观音静室

  

《略谈法相唯识的空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与世俗之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