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真假方便
長清法師
我們時常聽到很多佛教徒提出兩個現實的問題:一是如何修行?另一則是修了一段時日卻未有成就。其實,無論是在家或出家,這兩種現象在古今中外都一直存在。這是佛教另一個興衰的嚴重課題。譬如有些初學者,一開始便茫然,不懂要如何修行那一個法門,完全毫無頭緒,結果走了很多冤枉路。另外,有些佛徒非常用功的修學佛法,但花了很多時間卻不見有任何的成果,所謂“事倍功半”。甚至盲修瞎練而誤入邪門,那是非常可惜呀!那麼,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呢?筆者認爲,問題出在學佛者不懂得善巧“方便”。那麼,什麼是“方便”呢?
“方便”(梵文:Upaya,Skilful means/Expedient means)是指因人施教,誘導他領悟佛教的真義。在《景德傳燈錄——弘辯禅師》裏有一段對話說:“帝問曰:何爲方便?對曰:方便者,隱實覆相,權巧之門也。被接中上,曲施誘迪,謂之方便。”又印順導師在《勝鬘經講記》中說:“法華經亦名大方便經,有方便品。方即是方法:便是便宜,即適應義。方便是適應環境根性的方法。”換言之,“方便”則是間接適應時間空間及衆生根性的方法,而非直接了當的辦法。從究竟的角度而言,真理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的。然而,佛爲了救度衆生而開示佛法,此爲“方便”(不了義)說。所以,學佛者就得從佛的方便教去獲得文字般若(聞)及觀照般若(思),最後證得實相般若(修,究竟教)。
由此可見,學佛者有無善巧“方便”就能決定是否可證悟真理。所以,“方便”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尤其是在大乘佛法中,有很多“方便”法門。如果無法知道“方便”,那是不能完全通達其含義。如印順導師在《般若經講記》中說:“要解脫生死,必由無我空慧爲方便。”顯然地,如果沒有“方便”,是不可能了生死的。又導師在《勝鬘經講記》中說:“佛法中的法門,有人天乘法,聲聞乘法,緣覺乘法,這都是方便的說法。”
如前所述,如果學佛者沒有施設“方便”來修行法門,就無法領悟諸法實相。其實,普通社會人士在做事情的時候,都得要有“方便”,否則是無法達到目標的。如某人要賣東西,必需通過促銷,裝飾店面,調整價格來吸引顧客。這樣的經商方式,就是一種“方便”來達到目的。更何況是深奧的佛法,如果沒有“方便”來修學,那是無法通達真理。又有些學佛者,高談商業化的念經及做慈善,看地理風水,燒金銀紙屋等等,視爲是一種度衆生的“方便”管道。導師在《佛法是救世之光》書中說:“超度亡者,是祖師傳下來的,說起來也是人生重要的事,但問題在佛事的營業化,失去佛法方便救濟的意義。”其實,筆者認爲如果通過這種方式來引人入佛門之後,又沒有灌輸正信的佛法,那不是“真方便”。這反而引起外人對佛教的誤解更深。導師在《攝大乘論講記》中說:“如說持牛戒能得勝果,持狗戒能得解脫,供養火可以生天,這完全是錯誤了的,非方便說方便。”我們要知道,“方便”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就有在佛教中所謂“慈悲出後患,方便出下流”的名句出現。
筆者認爲,“方便”與智慧(般若)及悲願是一體的。換言之,般若及悲願爲體,“方便”爲用。如果沒有智慧及悲願的引導,這種“方便”就變成“假隨便”了!如導師在《般若經講記》中說:“般若,方便之同異: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智論比喻說: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煉了的金,可作種種飾物。”在《寶積經講記》說:“什麼是方便?悲願爲方便,無所得爲方便。這樣的方便慧,是菩薩的般若。”又《中觀論頌講記》說:“佛有大悲方便,能言隨世俗,心不違實相。”因此,真正的“方便”必需具有智慧及悲願。如《法華經》中說:“正直舍方便,爲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筆者認爲,這裏的異方便是指特殊的方便,就是要具有智慧及悲願(自利利他)。前兩句是指自利的阿羅漢果(小乘)而言,後兩句則是自利亦利他的佛菩薩境界(大乘)。又《地藏十輪經》卷十說:“菩薩救度衆生所示現二種善巧方便:(一)世間方便,謂諸菩薩或爲自利,或爲他利,所示現的善巧方便,以此之方便,因有所得,有所執著,故稱世間方便。(二)出世間方便,謂諸菩薩僅爲利他不爲自利,所示現之善巧方便,以此之方便,因無所得,無所執著,故稱出世間方便。”這裏的出世間方便就是筆者所謂的“真方便”,而世間的方便則是“假方便”。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學佛者要有“真方便”來修行,才能體現佛陀的本懷;否則是執著佛法及無悲願,那就成爲“假方便”了。這不但是對自己無益,更導致佛教的整體形象受到極大負面的影響。此爲筆者之淺見,願與讀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