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斷心行處滅,一切語言文字都無法完全表達其所指的東西。比如說“非常甜”這麼一句話,它能代表真正的甜的味道嗎?代表不了。它只是個工具,通過這個工具讓人們去理解它,去認識它,去靠近它。所以佛陀講“即非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切語言都是假名。這個道理大家要認真體會。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這個地方又問了:“……不?”釋迦牟尼佛又進一步問須菩提,考察他進步了沒有?問他如來有沒有說法啊?須菩提答:沒有說。爲什麼?說得都不對,正如宗門中所說“開口即作,動念即乖”。說出來的都是錯的,因爲不管你怎麼形容,怎麼表達,說出來的都不能代表你內心中真正的體會。所以說,佛陀無所說,佛說的都是假說,都只是教我們一個方法,一個工具,就像禅宗裏打的比方“如指指月”。你看月亮在天空。你若看著手指頭,你永遠看不到月亮。你若順著手指頭去看,才能看到月亮。佛陀要讓我們通過他指的方法去修行,去證得。從這個地方講,如來無所說。爲什麼?你不要把如來所講的東西都認爲是實在的,就象生病了要吃藥,病好了藥就不管用了。如果你病好了還要去吃藥,那就會再生病,爲什麼
因爲你身體是好的嗎。如來無所說,而無所不說。說了一個不可說的。若是佛陀有所說,就不成爲佛陀了。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個地方佛陀又進一步問須菩提。叁千大千世界,是天文數字,象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微塵,對我們凡夫來說是多得不得了了,所以須菩提說甚多。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個道理和我們前面講的道理一樣。微塵是個代碼,世界也只是一個代碼,所以叁千大千世界更是一個代碼,一個符號。
下面“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叁十二相就是佛陀成佛以後,他的色身有叁十二種莊嚴的相貌。如目光皎潔啊,耳垂垂肩啊等等,諸位查一下佛學字典就會知道。這個地方問,“可以以……相”這是個什麼道理呢?是一個虛幻的,也是不真實的。如果我們將叁十二相作爲衡量他成佛不成佛的標准的話,那又是一種執著。要知道看成沒成佛要看福德圓不圓滿,智慧圓不圓滿。福德、智慧圓滿,自然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我們只憑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來衡量是否是佛的話,那麼如果有一個魔,他也能變化叁十二相,那你說他是佛還是魔?《西遊記》中,唐僧看到假的佛就拜,而孫悟空一棒打下去,那個魔就現形了。不可以用外相來衡量。所以這個地方講,叁十二相作爲衡量佛陀的標准的話,那你大錯而特錯。爲什麼?叁十二相也是虛幻的,也是不真實的。如果把它當成固定的標准,那就成執著了。所以修行過程中非常容易出問題。有人跟我講:師父啊,我晚上看到佛了,看到菩薩了,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了。即使是釋迦牟尼佛你也不能執著,更何況他只是修行中的一些虛幻的妄境,根本不是真實的。所以,你不能夠去追求,一追求就容易著魔。所以有些修行人不斷地追求,最後終于著魔了,就是因爲這些道理他不懂,想不透。
過去有一個公案,有一個打坐的師父,他打坐的境界非常好。他住在小廟裏。廟旁的鄰居有一個信徒縫了一件新棉襖,還蒸素包子送給他,他就想:“這個棉襖真好,這個包子真好”,著相了,貪心了。後來啊,有一次他在打坐時看到一座蓮花。現在的人別說看見蓮花了,就是可見“佛光”也立即想跳下去,哪裏還想跑開啊。那師父看到蓮花後就想這蓮花是真是假?若是假的怎麼辦?打坐的人身邊有個引擎,他把身旁的引擎扔到蓮花上去試一試。蓮花突然不見了。沒過多久,廟旁信徒家的母驢生産了,産了一頭小驢,小驢死了,跟著小驢後面産出來的還有一把引擎。信徒一看,這引擎不是師父的嗎?就趕快拿去給那位師父。那師父一看大吃一驚啊,簡直嚇出一身冷汗啊,因爲如果不是他還有些定力,先扔這個引擎去試一下的話,而是馬上自己跳上蓮花,自己不要生成驢了嗎?所以他馬上說了四句話:“一件棉襖一張皮,四個包子四個蹄,不是老僧手腳快,差點反倒被人騎。”爲什麼?他在人家供養棉襖、包子時起了貪心,貪心一起畜生相就要現出來了。所以好在他還有點定力,沒有被蓮花這個相迷惑,否則要墮落下去。如果我們看到這些境界就跟它跑的話,要小心上當!
所以不能把叁十二相作爲判斷是否成佛的唯一的標准,否則就會著相,就會陷入困境。叁十二相只是一個表相的,還要看內涵。佛陀的叁十二相,是源于他內裏的福德智慧圓滿,心地的莊嚴才有外表的莊嚴。若是只看一個外表的,就不圓滿。就像《西遊記》講的,要謹防像唐僧那樣犯錯誤,拜了魔變的假的佛。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呀,容易遇到這種“境界”啊,遇到這個境界我們怎麼辦?生正見。正見是什麼?就是用智慧來觀照,用智慧來覺照,用智慧的眼光來看,這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叁十二相啊,八十隨行好啊都全是空的。
下面:“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這一句還是反複強調法受持的重要性,就是我們應如何受持《金剛經》。這一品叫如法受持分。怎麼受持?兩句話:“恒生正念智慧眼,解脫爲他趣菩提。”這樣才是真正對《金剛經》的受持。爲什麼?“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是對佛法的,“微塵”、“大千世界”是世間法的,“叁十二相”是果位的,這一切都是靠你的正念,你有智慧眼,才能夠作如是觀。還有,這個智慧怎麼用?要爲他人解說趣菩提。光是自己提高還不行,還要把這些智慧的道理、具正見的道理爲他人解說,大家同證菩提。所以佛法在在處處都是體現著智慧和福德,自利和利他。“恒生正見智慧眼”就是智慧,這是智慧資糧;“解脫爲他趣菩提”就是福德。“恒生正見智慧眼”是自利;“解脫爲他趣菩提”就是利他。這一品(如法受持分)就是講,如法受持就是要自利利他,積蓄福德、智慧二資糧。這才是《金剛經》最大的受持。所以我想,掌握這兩句話,能夠按照這樣去行持,這樣去修學,就是如法受持。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這一品比較長,但是道理非常簡單。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段。離相寂滅分,是講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修行的過程中,怎樣離一切相,怎麼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叫離相寂滅。什麼叫離相寂滅呢?離相是指的內心裏離開“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等一切相;“寂滅”是內心裏如如不動,不受外境的幹擾,外境的左右。自己能轉境,而不能被境所轉。離相寂滅就是形容,在修行過程中,如果能遠離一切相,內心裏是一種狀態——寂滅。什麼是寂滅?就是不動搖,不受外境的左右。““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這段話我們也要注意。這個須菩提聽聞這個道理,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我們前面講信心時講過,一個人真正升起信心來時,信仰升起來時,他的內心真的會象找到歸宿一樣,會有激動的淚,喜悅的淚。有人問我,須菩提聽懂了道理還哭什麼呢?要知道,這種哭不是傷心地哭,不是痛苦地哭。“涕淚悲泣”體現了須菩提淚水裏面那種喜悅,那種歡欣,那種激動。所以須菩提的淚是喜悅的淚,欣喜的淚。他懂得了甚深的道理,懂得了解脫之路,找到了歸宿。當一個人到處流浪,一生流浪,忽然有一天有人收留他,他內心的激動,真是不可言喻。當人絕望時,得到了生機,那種喜悅也是不可言喻的。須菩提那種淚不是輕易滴的。在他內心中升起了對佛法,對金剛般若波羅蜜的認同、體悟,在他內心裏紮根了,所以他才有這種舉動,那是感恩的淚。淚裏包涵了許多的內涵,有對佛陀的感恩,對佛法的認同,對生命歸宿的喜悅。有一首詩“萬幻爲雨淚是真,輕彈能使大千成”。這世上一切都是如幻的,只有我的眼淚是真的,輕彈能使大千成。因爲這淚是慈悲的淚,是爲普天下衆生的淚。須菩提的“涕淚悲泣”真實太妙了,內涵太多了。所以他才繼續往下請問世尊:“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他在內心中升起了對佛法的認同,對佛陀的感恩,發出深深的感歎:你老人家給我講的這些,我從來沒聽到過的。自從我學習佛法以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甚深的道理呀。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須菩提講了自身的感受:“得未曾有”。後面,他問,如果將來有人聽到這些道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指毫不懷疑。爲什麼毫不懷疑則生實相呢?因爲毫不動搖、毫不懷疑就會遠離一切相啊。遠離一切相就是實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空法相,空相,無有相,那是什麼?那就是實相。離相,無相,才是實相,成就一切稀有功德。因爲只有遠離一切相,你的智慧才能得到無限地成就,只有成就了無限的智慧,在度衆生中、在修行中才能積起無漏的福德。無漏福德加上無漏智慧就是第一稀有功德。第一稀有功德是什麼?有人告訴我嗎?對了,有人說對了,是成佛的功德啊!成佛才是第一希有功德。所以,能夠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有無限智慧,無漏智慧,那就是福啊。“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這個地方講的“實相”,不是真實相,遠離一切相才是“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意思是,我現在要按這個道理去做。這是須菩提對釋迦牟尼佛的莊嚴承諾,是宣誓,一定會這樣去做,請佛陀放心。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如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後五百歲”我同意是指到末法時期的最後五百年。如果將來有人在聽到《金剛經》時能夠信解受持,像前面如法受持分所講的,“恒生正見智慧眼,解脫爲他趣菩提”那樣地去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爲什麼?因爲那是佛的形象啊,當然第一稀有啊。“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如果有人真正能夠做到“恒生正見智慧眼,解脫爲他趣菩提”,他就已經沒有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不是實在的。何以故?“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前面講了,“如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什麼是第一希有?我說他成佛了。爲什麼?因爲下面講了:“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他能夠信解受持,他就是離一切相啊,離一切相,他就是佛嘛。今天就講到這裏吧。阿彌陀佛!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