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八

  《金剛經》講課記錄·11月17日

  宗性法師主講

  大地居士記錄

  大家可以回憶“一相無相分”的最後,講到須菩提對于他自己修持的果位的一個理解,當然這是得到了佛的首肯的。

  下面我們接著講“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從這一分開始的內容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前面須菩提對阿羅漢,就是自己所修持的果位的一個正確的心態,他的心態是受到了佛的首肯的。下面莊嚴淨土分,佛陀就進一步以他自己爲例,以他自己的親身體會來演說我們最後修行成就到底要達到個什麼境界。所以呢,首先佛問須菩提,”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據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往昔在修行過程中,燃燈佛給他授過記:你將來會成佛,成佛的國土是什麼國土,你將來號釋迦摩尼等。我們要清楚,燃燈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在往昔劫中修學佛道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一位佛,一位導師。燃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過記,給了他充分肯定:按照你這樣去修行,就能于什麼時候成佛,成佛時國土如何,號釋迦摩尼。在我們世間人、凡夫俗子的心態中,好象燃燈佛給了釋迦牟尼佛什麼靈丹妙藥一樣,拿著這個東西就能夠成就,可以如何如何一樣,以爲授記就是象現在某人拿著個什麼文件,派一個人可以去做校長、縣令,拿著個憑據一樣,這是普通的世間的道理。什麼道理呢?我們的成就要得到我們的老師、上級的肯定或委任,應該有一個憑證、憑據,比如你工作很優秀,怎麼體現呢?給你發獎狀、獎金、獎品,給你一個證明。可我們許多人也會用這個世間的道理、世間的心態來衡量,以爲燃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以爲燃燈佛也給了釋迦牟尼佛什麼東西,也會給他一個東西,拿著這個東西將來會怎麼怎麼樣,以爲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那裏有所得。但是須菩提怎麼回答?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爲什麼這樣呢?這個道理我們前面已經講過非常多了。有所得,就是有所執著。如果你對世間的法執著,那麼釋迦摩尼佛給你講佛法,如果你用佛法去對治世間的執著,但又執著佛法,這又成爲一個新的執著。不但對世間法的執著要遠離,對出世間法的執著也要遠離。世法、出世法都不著,才能夠心無挂礙,才能夠遠離顛倒夢想,才能夠證得究竟涅磐。   如果對世間法不執著,但對出世間法還有執著,那你內心的境界還不徹底,還不能真正進入佛陀的深廣的智慧大海,還不能夠真正地證悟到自己的本心,清淨心。永嘉禅師證道歌上講:“大千世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大千世界海中漚”,大千世界都象海裏的水泡一樣,虛幻的。“一切賢聖如電拂”,虛幻!凡夫虛幻,賢聖都如虛空中的閃電,都不可得,都是短暫的,要有這樣的心態,才能真正地領悟佛陀智慧的圓融性、包容性、實用性、實義性!所以須菩提對此就能理解。說:“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如果說你還認爲有所得,燃燈佛就不會給你授記,也不會肯定你將來會成佛。爲什麼?如果你還認爲有所得,就會有執著,有執著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造業,造業就會輪回,如何能成佛呢?正因爲你不但懂得“世間法不能執著,出世間法也不能執著”的這個道理,真正于法一點也不挂礙,一點也不執著,所以燃燈佛才會給你授記,才首肯你能夠成佛。   諸位,從這句話我們體會到,我們什麼時候成佛?誰來回答?大家都來想一想,我們什麼時候成佛?

  有人講永遠都成不了,沒志氣!有的講當下成佛,還有的人講叁大阿僧祗劫以後。我看這叁個答案比較有代表性。

  “永遠都成不了佛”的,釋迦摩尼佛不是告訴我們嘛,“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有如來智慧德相者皆能成佛,怎麼會不成佛呢?有人講叁大阿僧祗劫,阿僧祗劫是什麼概念?阿僧祗劫就是無數無量,叁個無數無量劫那是什麼時候呀?那麼遙遠呀?我看有兩個答案比較可取,一個是當下成佛,一個是沒有妄想執著的時候,我看把這兩個綜合起來,就是什麼呢?在當下沒有妄想執著的時候,無所得的時候,你當下就是佛!諸位!有沒有這個自信哪?燃燈佛告訴的!他之所以爲釋迦摩尼佛授記,因爲他知道釋迦摩尼佛的內心裏面已經于法無所得,已經沒有妄想執著,已經沒有挂礙,所以才爲他授記:“汝于來世,當得做佛,號釋迦摩尼”。所以我們要想成佛怎麼辦?時時刻刻要堅持,激勵,鼓勵我們的自信,要我們內心裏面,擺脫妄想執著,內心裏面無所得,無挂礙,那我們內心裏面輕松灑脫自在,那就是佛的境界呀。所以就是在當下裏覺悟嗎,沒有妄想執著了嘛,于法無所得了嘛。這就是覺悟的境界。我們不是講“看破放下自在”嗎?怎樣才能“看破放下自在”?就是有覺悟的心,就是有智慧的心。所以凡聖的根本區別,就是看你是覺悟還是迷茫。如果是覺悟了,于法無所得、無挂礙了,那你當下就是佛。如果你自己是迷惑、迷茫,妄想紛飛,執著堅固,于法有所得,那你內心裏面充滿了塵垢,那你就是凡夫,你就是常人。所以修行的過程,有人說過四個字“除去塵垢”,這話非常中肯,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們要知道,成佛就在當下。要照破煩惱黑暗,照破妄想執著。這就是頓悟,什麼是頓悟呀?頓悟就是一念間。當然,頓悟是需要過程的,漸修是過程,頓悟是結果,我們不可能只顧著結果而忘記了過程。頓悟離不開漸修。漸修最後達到頓悟。所以我們要有信心,自信心非常重要。所以有人講,哎呀那個東西多艱難呀,我哪裏辦得到?那是自信心沒有升起來呀!五祖問六祖:你來作什麼?六祖說:“我來作佛的”!各位,你們是來幹什麼的?我們最多說我們是學佛的,我們哪一個敢有這個自信,說我是來作佛的呀?由于執著的幹擾,煩惱幹擾,自信心建立不起來,所以呢你就沒這個勇氣。   燃燈佛爲什麼給釋迦摩尼佛授記?說你將來會成佛?那是因爲燃燈佛已經看出來釋迦牟尼佛心裏已經有智慧的明燈,有覺悟的明燈,于法無所得,已經沒有妄想執著,已經無相,已經無挂礙,所以才給他授記。也正因爲這樣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修行的道路上不斷地圓滿福德,他才能成佛啊。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怎麼成佛呢?誰給我們授記呀?你自己就可以給自己授記,爲什麼,自我檢查嘛,自我檢視嘛,自我檢驗嘛,我們自己有沒有檢查自己呀?我們內心是不是無所得了?妄想執著放下了沒有?塵垢除去了沒有?有幾分清淨心?   你自己在反省當中已經覺察到,自己內心智慧的光芒已經冉冉升起,慢慢地向無所得靠攏,那我向您道喜啦。你已經邁上了成佛的大道,你已經走上了覺悟之路,于法無所得。學佛就是這個規則。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燃燈佛爲什麼給釋迦牟尼佛授記?是須菩提告訴我們的!“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所以燃燈佛才給他授記呀!我們怎麼辦?加緊呀!用功呀!努力呀!前面的路是不平坦的,但是我們的功夫是要努力的,我們的身心是要有自信的。我們要如是修持,如是堅持,如是勉勵,我看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超越不了的障礙。希望大家從此得到啓發。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這個地方看起來好象與上面的意思沒有連貫,其實是有連貫的。前面是須菩提談自己的體會,然後是釋迦牟尼佛談自己的體會,這裏是連貫的。這個地方“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我們要懂得,“菩薩莊嚴佛土不?”佛土到底莊嚴不莊嚴呀?“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你要認爲有一個莊嚴,那內心裏面還有一個莊嚴的執著。那還不徹底,如果你要知道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這個莊嚴是緣起的莊嚴,如幻的莊嚴,這才是真莊嚴呀!我們要懂得,莊嚴佛土,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這是緣起的法。佛陀也是緣起法,這個我在前面已經反複強調過。我們凡夫衆生也是緣起,我們是什麼緣起?有人告訴我嗎?各位想一想。有人告訴我是無明緣起,沒錯,在唯識法裏邊有一個術語叫業感緣起。業感就是無明,無明才造業,凡夫衆生是業感緣起,是染汙的,如我們常講的做的壞夢!諸佛菩薩的也是緣起的,諸位!諸佛菩薩的緣起是什麼緣起?怎麼個緣起法?諸佛菩薩是清淨心的緣起,是智慧心的緣起!就是我常給大家講的,做的好夢!所以這個地方,“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你如果認爲有一個實在的佛土是莊嚴的,不是緣起的,那它已經不莊嚴了,那就是你認爲的莊嚴,是你的執著了,就不是真正的莊嚴佛土了。這裏有兩層意思,一個,燃燈佛之所以給釋迦摩尼佛授記是因爲他內心于法無所得,無所得的基本體現是什麼?連莊嚴的佛土他都能夠不執著了,都知道它緣起的規則,都知道它虛幻的規則。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段話太重要太關鍵了。“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諸位,什麼樣的心才是清淨心?說說看?

  啊,你們說得很好,無所住,無欲無求,看破放下,無所挂礙,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些都是清淨心。但怎樣才無所住呀?——不執著!不執著世間法,也不執著出世…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