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九

  《金剛經》講課記錄·12月15日

  宗性法師主講

  笑看風雲、拙錯記錄

  各位網友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今天晚上呢,我們接著上次的教程,給大家繼續講。那麼上一次的課,我們已經把第十七分《究竟無我分》結束了。今天我們開始講第十八分《一體同觀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不知道大家去看過沒有,就是它跟第十七分有沒有內在的聯系,因爲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開始的時候我就強調過,你不要看《金剛經》有時候覺得前後的內容不太一致,或者是不太連貫。那是表面上看,其實不是這樣,它非常緊密的。就比如說,我們現在要講的《一體同觀分》,跟前面的第十七分《究竟無我分》到底有什麼內涵呢?所謂一體同觀分,這個一體指的什麼。不知道諸位注意到了沒有,一體到底指的什麼?我們在這裏先跟大家說一下答案,這個一體,就是前面的究竟無我。無我是說什麼?就是佛法講的空性、講的真如、講的法性。這個就是一體。至于怎麼可以這樣講,說一體就是究竟無我呢?我們把這一品講完的時候,我們再來談。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一品應該說,涵蓋了學習佛法中間很多關鍵性的問題。前面講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是佛陀的功德、果德。所以我們經常強調,當你福德和智慧圓滿的時候,真正的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就會具備“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包括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佛法,這都是佛陀在果位上積聚的功德。那麼這就接觸到一個“五眼”,我們把這“五眼”大概地講一講。我覺得既然在這地方接觸到,我們應該對它有所了解。

  所謂“肉眼”呢,就是指的佛陀的應化身,就比如釋迦牟尼在印度應化的那個身,和我們有情衆生一樣的肉身,也跟我們一樣要穿衣、吃飯、走路,也要休息。那麼我們這裏要知道,我們過去也一直強調,佛陀雖然應化在人間,但是他在整個生活中是過著智慧的生活、自在的生活、無礙的生活,生活在智慧中,智慧在生活中。所以這個地方雖然佛陀跟我們每一個有情衆生一樣有肉體上的這個眼睛,這個眼眶,這個晶體,但是佛陀的這個肉眼跟我們的肉眼還有一點不同。爲什麼,過去我們不是老講叁十二相嘛,那佛陀的這個眼睛非常的明確,晶瑩、透明,它不象我們的眼睛,一會兒生病啊,一會兒近視,一會兒遠視,一會兒角膜炎,一會兒沙眼、紅腫、發炎等等。果位上的佛陀的肉眼,雖然從表面上看跟我們的眼睛一樣,可是它不象我們有情衆生的這些肉眼那麼多毛病。爲什麼,我們有情衆生,我們這個身體是果報,是業報身,過去造的惡業所感,因爲我們的身體是有漏的嘛。所以我們有情衆生的身體是業力所感,而諸佛應化在人間,他的這個色是身是願力所感,願力所成就。所以這個“因”是迥然不同的。構成我們有情衆生的是業力,而構成佛陀的這個應化的色身最重要的是願力,要度脫衆生嘛,所以他在世間應化。所以《華嚴經》裏講“佛陀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開示悟入佛智之見”,就是覺應衆生進入佛法大海,他是乘願力而來。那麼由這個願力所感的這個色身,它是無漏的,所以佛陀的這個肉眼,它就不象我們有情衆生這個業力所感的肉眼具備那麼多的毛病。我們是業力,佛陀是願力。所以願力所感的這個肉眼,它是清澈、明亮、光明、沒有障礙、沒有象我們有情衆生這個,在日常生活中的這麼多眼疾、這麼多眼病。所以盡管佛陀有肉眼,但是它跟我們有情衆生的肉眼有不同的地方。那麼我們知道爲什麼不同,一個願力,一個業力。

  第二個“天眼”。所謂“天眼”,這個要有禅定,按照現在這個說法,就是他的內心高度集中,心裏高度集中,那麼我們的能量,人身的本能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那麼這種“天眼”呢,它要到了色界二禅以上才具備。這種眼,不是我們剛才講的“肉眼”有形的,以下幾個,四眼雖然無形,但是有作用。它的主要表現是什麼呢?它的視野、視線可以不受阻礙,就象我們過去理想中的穿山精一樣,可以透過牆壁、透過山峰、透過阻礙物,可以看透,不受距離的限製,這就叫“天眼”。很多人,現在那些練氣功的,不都想開“天眼”,就是這個東西。那個沒有功夫是不行的,不是想當然的。這個“天眼”,有些人老說哪個地方長出第叁只眼睛,那是“天眼”,那根本就不懂。“天眼”是無形的,那是一種作用,一種功能,並不是哪個地方長出一只眼睛來,不是的。所以“天眼”的功效、作用不受距離的限製,不受阻礙物的限製,可以透視一切,可以觀察一切。這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佛陀果德上的肉眼的功用——具備“天眼”這麼一個功能,就是不受限製。過去我們在講五眼的時候,有的人就說,師父啊,我也要跟你學五眼。我說爲什麼呢?他說你講的那個五眼好,我說哪兒好啊?他總是講那個“天眼”最好,我說爲什麼好呢?他說你講那個“天眼”不受限製,不受距離的限製,不受阻礙物的限製,這個我最實用。我說爲什麼實用呢?我可以看到人家兜兜裏的錢啊。我就可以直到怎麼想辦法弄過來啊。我還可以看到人家家裏有什麼好東西,我就可以想辦法。啊,你看這個,如果有這樣的心態,那還能有“天眼”?“天眼”我們剛才不是講了嘛,就是要非常深厚的禅定,你就是要心念高度的統一、高度的一致才能夠有這種功能、這種作用的顯示。所以說有這種心態,我學了以後,我就可以看到人家,怎麼想啊,怎麼弄,我就可以怎麼去對付別人,去陷害別人,這種心態不好的。

  下面一個“慧眼”。這個“慧眼”,簡單來講,就是佛陀能夠真正證得“空性”的智慧的力量,就叫“慧眼”。其實就是指的智慧。證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能夠切證“第一谛”、切證“空性”、切證“法身”。證“空性”那個功能的就叫“慧眼”。有了這種智慧,才能證得“空性”,才能夠在有相的事物上證得無形的“空性”,才能夠在現實生活中保持智慧的不染汙性,那就是“慧眼”。

  “法眼”。所謂“法眼”呢,雖然那個智慧力能夠證“空性”,那麼證“空性”的那個功用是絕語言的,絕思維的,所以有時候禅宗裏面講“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至于說的都不是證得的本身,證得事物的那個境界不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不可以用文字來形容,那個只有惟“證”方知。所以我老說《壇經》裏面的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個境界,那就是“慧眼”的功能。那“法眼”是什麼呢?那我們都證得“第一義谛”,證得“空性”以後,絕語言,都不說了,也不行啊,那我們衆生怎麼得度呢?衆生怎麼能分享佛陀的智慧和法喜呢?所以還要說。還要說,那要怎麼說啊?這裏面就有安立,就有方法,就有教學的這些方便法門。那這就靠什麼,這就靠“法眼”的功能。他有安立四書題,安立語言,安能文字,弄些方法,然衆生通過這些語言文字,通過這些方法,也能進入智慧大海,也可以跟佛陀一樣證得根本無分別智,擁有“慧眼”,證得“空性”,證得“第一義谛”,不受染汙,保持無漏。爲了讓每一個衆生都能夠達到這麼一個目的,那就需要“法眼”。

  最後一個“佛眼”。“佛眼”是什麼?就是能夠把我們剛才講的“慧眼”證得的“第一義谛”,“法眼”開演“四十谛”,這兩個圓融起來,不偏離一邊,以便把兩個綜合起來,這種功能就叫做“佛眼”。所以天臺裏面不是講一個“叁觀”嘛。一心叁觀,空,假,中。如果把叁個眼,最後這個“慧眼”“法眼”“佛眼”作比較的話,“慧眼”就指的那個“空”,就證得根本智,“法眼”就指的那個“假”,由“空”入“假”,世俗篇上安立世俗谛的道理,“佛眼”就是“中”。“空”、“假”、“中”這一心中得,“慧眼”、“法眼”、“佛眼”其實是一心,一念中都具備,這爲什麼是安立叁世呢?是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來揭示它,是從它不同的功能,來給它安的這些名稱。所以這五眼其實是對佛陀內心所證悟的境界,乃至說法度衆生這些方便的一個概括。那麼這個地方佛陀問須菩提,你覺得佛陀有這五眼嗎?須菩提說,有。那意思是什麼?就是佛陀在果位上具備了這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那所有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其實是想表達這麼一個意思。

  所以下面他就接著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正因爲佛陀具備了上面的這五眼,他對不可盡量的,就剛才講的“一沙一世界,一國一如來”,恒河裏面那麼多沙,那麼多沙裏面那麼多國土,那麼多國土裏面那麼多佛世界,那麼多佛世界裏面那麼多人,你想我們凡夫衆生,單靠我們這個心量、這個意念、這些眼…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