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課記錄·1月19日
宗性法師主講
淨印居士記錄
今天晚上我們接著上次講,今天晚上這個課可能就要結束,現在我開始講第叁十分——《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一品的內容我覺得給我們解答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用我們現在的話講,我們怎樣來看待這個世界。從這個方面我想,一方面告訴了我們佛教的世界觀,一方面告訴了我們佛教的物質觀。我們怎樣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怎樣來看待我們面對的世界所構成的這些物質,也就是說,我們的這個世界是怎樣構成的,最後它們的狀況應該是什麼?這個物質世界最後的歸屬到底歸到什麼地方?我想,這個問題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說非常重要,非常的關鍵。因爲我個人在學佛過程中常在體會,佛法盡管有些時候在講緣起,講緣起最後的目的就是性空,換句話講佛法對世界的解釋是通過緣起這個軌道最後告訴我們,這個物質世界它的存在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是沒有自性的,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是空的。佛教講空就是對這個現實世界的一個否定,怎樣否定的呢?通過緣起。佛法告訴我們,世間萬有,每一件事情,每一樣事物,都是緣起的,都是條件的組合。條件組合的事物我們過去講的非常多,就是它的存在是暫時的,不是永恒的,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如果說你認爲這個世界有一個實體,有一個實在的東西,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個執著是錯誤的,是空的,佛教透過緣起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學佛到一定的時候我們也知道這個世界是緣起的,緣起的事物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是假的,是空的。當我們在繼續學習的時候,聽到這個道理覺得非常正確,非常對,可是當我們一旦回到現實生活,面對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面對你眼前這個物質世界,你又感覺到好像它還是有真實性。所以我們開始學佛的時候,往往介于二者之間,矛盾之間。從理論上講,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緣起的,是沒有自性的,是空的。可是在現實生活的感覺總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實在,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都會影響我們的心情,都會對我們産生作用。所以我覺得我們開始學佛的時候往往都是徘徊在這二者之間。你說它有真實性吧,佛法明明告訴我們是緣起的,沒有自性;你說它沒有真實吧,可是我們眼前的情景又是那麼的靠得住。所以往往是遊離在二者之間,徘徊在二者之間。這個現象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就說明我們要想真正的對現實的物質世界有所把握,能夠真正的對物質世界有所認識,能夠與佛法相應,能夠與緣起相應,就是真正能夠在物質世界上放下,能夠感覺到我們的生活就是在童話中,就是在夢中,就是在虛幻中,能夠穿梭在異彩紛呈的世界中,而又不受異彩紛呈的世界的阻礙,自由自在,這是我們最後要證的。可是我們總是感覺到這個世界、這些物質總是障礙著我們,總是影響著我們,總覺得它真實。所以我講我們對物質世界的看法、認識還難與佛法一致,還難與緣起性空的觀念一致。不知道諸位有沒有種感覺,我是常常有這種感覺。所以慢慢到最後你才會覺得這個物質世界的不真實、虛幻,感覺生活真的象夢一樣,真的象生活在童話中一樣,那你那種身心的輕安、那種自在才能真正與佛法相應。所以這一品就是解決我們怎樣看待這個物質世界,怎樣面對這個物質世界的問題。
所以這個地方佛就問須菩提呀,“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就是把叁千大千世界都粉碎了,象灰塵一樣。這個微塵是佛教印度哲學裏面的一個術語,非常虛非常虛,認爲這個東西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不可以再分。佛就借了這個比喻——最小的物質單位,把這個世界打碎,粉碎了,你說這個粉碎的微塵多不多?須菩提就說:多啊。但是須菩提清楚的知道所謂的微塵只是一個代號,只是一個符號。世界哪有最小的單位?沒有。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佛講的那個微塵不是真正的微塵,它只是一個代號,一個代碼,是名微塵。這就是說佛教否定有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這就跟我們現在物理學上的研究有相似之處。我們現在物理學上開始研究物質世界的構成的時候總覺得物質世界的最後的狀況總要探索。一開始科學家說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是分子;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原子;原子是由什麼構成的?質子,中子,電子,原子核。甚至現在到了什麼誇克,誇克是不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我看哪一個科學家、哪一個物理學家也不敢斷言。所以我聽說在理論物理學上有很多物理學家已經提出來,誇克還不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誇克也可以再分,通過對撞機還可以再分。那麼什麼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小的基本單位?我想這是所有的物理學家、科學家正在追尋的一個問題。但是佛法早就告訴我們,分到最後不會有結果。爲什麼?用到我們今天的誇克,也是一個符號。你說誇克是什麼東西,拿出來我看看。誇克就是個名稱,誇克就是指科學家、物理學家通過一些儀器,把質子、中子、電子進行分析、破解的那麼一種狀態,把它命名爲誇克。它只是一個符號,一個代碼,沒有真實性,佛教講的微塵也是如此。這一點,我想的話就是和現在的物理學上有相似之處,但是有又不同。現代的物理學家總認爲,有些人吧,至少有一部分人認爲這個物質世界到最後總有一個基本元素構成。佛教早就告訴我們:沒有,沒有一個最小的基本單位。爲什麼?原子學早就解釋了嗎,物質到最後,真正到最後狀態就轉換了。原子核,它不可以爆炸能量那麼大嗎?原子核爆炸還有物質嗎?沒有了,它産生了巨大的能量了,所以它以能量的形式存在。那你說這個物質世界分析到最後物質的真實性靠什麼來支撐?沒有了,那最後只是能量了,哪有什麼真實性啊。所以的話,我想這幾句話就表達了佛教的物質觀,佛教否定有最小的物質單位構成這個世界。爲什麼?它會轉化爲能量,到一定時候它會轉換爲另一種形式。就像水一樣,水是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水都是真實的,可是通過物理學、化學試驗,一分解就馬上成氣體啦,就由原來的液態成爲氣態。再給它一加冷,氣態就成了固態,結冰。那你說那個是水呀?水是什麼?不停地轉換,沒有真實性。所以佛教講物質世界也沒有真實性,沒有最小的單位,沒有最後的基本物質構成整個世界。所以這段話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希望大家用心來思考。只有當你把這個問題思考透了以後,你才能對現實的物質世界形成一個正確的物質觀,怎樣看待現在這個世界的物質?下面佛陀接著講了。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根據這個道理,什麼道理?就是根據前面微塵的道理,所謂的微塵,就是最小的物質,那都是假想出來的,沒有的。既然這個最小的微塵是這樣,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爲什麼呢?如果連微塵都不是,你認爲連微塵都碎爲叁千大千世界也是這個道理呀,物質構成的世界也是如此。微塵沒有真實性,世界也沒有真實性,世界也是代號,也沒有真實。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果你認爲世界有一個實在的,那就是有一個一合相,就是一個整體。有嗎?沒有。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那個所謂的一合相也是個虛幻的代號而已。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不可以真正的一合相,不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爲什麼?語言文字都不能代替它。就象我們人一樣,你有個名字,名字只是用來辨認你的標志,它能代替你嗎?它能代替你那個具體的人嗎?代替不了。只能說給你那個具體的人取了一個名字,張叁,李四,果菁,馬容,是吧?起個名字就是爲了大家能夠辨認你,就是一個標志。如果說這個名字能夠代替你的話,那就壞了,那你就成那兩個字了,就成那個名字了。可是實際上不是這樣,這個名字只是一個標志,一個符號。那麼所謂的微塵,所謂的大千世界,所謂的一合相還是這樣。所以最終這些符號都不能代表那個具體的事物,就象你的名字不能代表你本人那個肉體一樣。所以一合相者不可說,凡是說的都是方便,都是方便說,就象你今天起的名字一樣,那都是方便,便于交流,便于認識。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凡夫不知道啊,凡夫總是貪著,有一個一合相,有一個微塵,有一個世界。就象我們人一樣,總認爲叫果菁,就是叫我呐,叫馬容,就是叫我了。叫你嗎?什麼時候叫你?你說是啊,代號就是我啊,那是叫你的代號,果菁跟你本人不能劃等號,馬容跟你個人也不能劃等號,那只是相似而已。所以我們不能只在這個名稱上打轉,不能只在這個符號上打轉,我們要接近真實,靠近真實。所以這個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世界,由物質構成的世界,什麼娑婆世界,極樂世界、東方佛土、西方佛土等等這樣多世界我們怎樣來看待,這些世界也都是虛幻的,也都是不真實的。
所以我說這一品給我們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解決了我們的物質觀,一個解決我們的世界觀。就是我們怎樣來看待這個世界,怎樣來看待構成世界的物質,物質沒有最小的基本單位。由這個沒有最小物質單位構成的世界它都只是一幅圖畫,都沒有真實性,都可以轉變。所以經典裏面講,我們這個世界到了一定的時候,小叁災、大叁災的時候…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