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十

  《金刚经》讲课记录·1月19日

  宗性法师主讲

  净印居士记录

  今天晚上我们接着上次讲,今天晚上这个课可能就要结束,现在我开始讲第三十分——《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这一品的内容我觉得给我们解答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世界。从这个方面我想,一方面告诉了我们佛教的世界观,一方面告诉了我们佛教的物质观。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怎样来看待我们面对的世界所构成的这些物质,也就是说,我们的这个世界是怎样构成的,最后它们的状况应该是什么?这个物质世界最后的归属到底归到什么地方?我想,这个问题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非常重要,非常的关键。因为我个人在学佛过程中常在体会,佛法尽管有些时候在讲缘起,讲缘起最后的目的就是性空,换句话讲佛法对世界的解释是通过缘起这个轨道最后告诉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它的存在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是空的。佛教讲空就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一个否定,怎样否定的呢?通过缘起。佛法告诉我们,世间万有,每一件事情,每一样事物,都是缘起的,都是条件的组合。条件组合的事物我们过去讲的非常多,就是它的存在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如果说你认为这个世界有一个实体,有一个实在的东西,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个执著是错误的,是空的,佛教透过缘起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学佛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是缘起的,缘起的事物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是假的,是空的。当我们在继续学习的时候,听到这个道理觉得非常正确,非常对,可是当我们一旦回到现实生活,面对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面对你眼前这个物质世界,你又感觉到好像它还是有真实性。所以我们开始学佛的时候,往往介于二者之间,矛盾之间。从理论上讲,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缘起的,是没有自性的,是空的。可是在现实生活的感觉总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实在,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都会对我们产生作用。所以我觉得我们开始学佛的时候往往都是徘徊在这二者之间。你说它有真实性吧,佛法明明告诉我们是缘起的,没有自性;你说它没有真实吧,可是我们眼前的情景又是那么的靠得住。所以往往是游离在二者之间,徘徊在二者之间。这个现象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说明我们要想真正的对现实的物质世界有所把握,能够真正的对物质世界有所认识,能够与佛法相应,能够与缘起相应,就是真正能够在物质世界上放下,能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就是在童话中,就是在梦中,就是在虚幻中,能够穿梭在异彩纷呈的世界中,而又不受异彩纷呈的世界的阻碍,自由自在,这是我们最后要证的。可是我们总是感觉到这个世界、这些物质总是障碍着我们,总是影响着我们,总觉得它真实。所以我讲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认识还难与佛法一致,还难与缘起性空的观念一致。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种感觉,我是常常有这种感觉。所以慢慢到最后你才会觉得这个物质世界的不真实、虚幻,感觉生活真的象梦一样,真的象生活在童话中一样,那你那种身心的轻安、那种自在才能真正与佛法相应。所以这一品就是解决我们怎样看待这个物质世界,怎样面对这个物质世界的问题。

  所以这个地方佛就问须菩提呀,“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就是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粉碎了,象灰尘一样。这个微尘是佛教印度哲学里面的一个术语,非常虚非常虚,认为这个东西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不可以再分。佛就借了这个比喻——最小的物质单位,把这个世界打碎,粉碎了,你说这个粉碎的微尘多不多?须菩提就说:多啊。但是须菩提清楚的知道所谓的微尘只是一个代号,只是一个符号。世界哪有最小的单位?没有。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佛讲的那个微尘不是真正的微尘,它只是一个代号,一个代码,是名微尘。这就是说佛教否定有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这就跟我们现在物理学上的研究有相似之处。我们现在物理学上开始研究物质世界的构成的时候总觉得物质世界的最后的状况总要探索。一开始科学家说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分子;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甚至现在到了什么夸克,夸克是不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我看哪一个科学家、哪一个物理学家也不敢断言。所以我听说在理论物理学上有很多物理学家已经提出来,夸克还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夸克也可以再分,通过对撞机还可以再分。那么什么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小的基本单位?我想这是所有的物理学家、科学家正在追寻的一个问题。但是佛法早就告诉我们,分到最后不会有结果。为什么?用到我们今天的夸克,也是一个符号。你说夸克是什么东西,拿出来我看看。夸克就是个名称,夸克就是指科学家、物理学家通过一些仪器,把质子、中子、电子进行分析、破解的那么一种状态,把它命名为夸克。它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码,没有真实性,佛教讲的微尘也是如此。这一点,我想的话就是和现在的物理学上有相似之处,但是有又不同。现代的物理学家总认为,有些人吧,至少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个物质世界到最后总有一个基本元素构成。佛教早就告诉我们:没有,没有一个最小的基本单位。为什么?原子学早就解释了吗,物质到最后,真正到最后状态就转换了。原子核,它不可以爆炸能量那么大吗?原子核爆炸还有物质吗?没有了,它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了,所以它以能量的形式存在。那你说这个物质世界分析到最后物质的真实性靠什么来支撑?没有了,那最后只是能量了,哪有什么真实性啊。所以的话,我想这几句话就表达了佛教的物质观,佛教否定有最小的物质单位构成这个世界。为什么?它会转化为能量,到一定时候它会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就像水一样,水是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水都是真实的,可是通过物理学、化学试验,一分解就马上成气体啦,就由原来的液态成为气态。再给它一加冷,气态就成了固态,结冰。那你说那个是水呀?水是什么?不停地转换,没有真实性。所以佛教讲物质世界也没有真实性,没有最小的单位,没有最后的基本物质构成整个世界。所以这段话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希望大家用心来思考。只有当你把这个问题思考透了以后,你才能对现实的物质世界形成一个正确的物质观,怎样看待现在这个世界的物质?下面佛陀接着讲了。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根据这个道理,什么道理?就是根据前面微尘的道理,所谓的微尘,就是最小的物质,那都是假想出来的,没有的。既然这个最小的微尘是这样,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为什么呢?如果连微尘都不是,你认为连微尘都碎为三千大千世界也是这个道理呀,物质构成的世界也是如此。微尘没有真实性,世界也没有真实性,世界也是代号,也没有真实。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果你认为世界有一个实在的,那就是有一个一合相,就是一个整体。有吗?没有。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那个所谓的一合相也是个虚幻的代号而已。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不可以真正的一合相,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为什么?语言文字都不能代替它。就象我们人一样,你有个名字,名字只是用来辨认你的标志,它能代替你吗?它能代替你那个具体的人吗?代替不了。只能说给你那个具体的人取了一个名字,张三,李四,果菁,马容,是吧?起个名字就是为了大家能够辨认你,就是一个标志。如果说这个名字能够代替你的话,那就坏了,那你就成那两个字了,就成那个名字了。可是实际上不是这样,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标志,一个符号。那么所谓的微尘,所谓的大千世界,所谓的一合相还是这样。所以最终这些符号都不能代表那个具体的事物,就象你的名字不能代表你本人那个肉体一样。所以一合相者不可说,凡是说的都是方便,都是方便说,就象你今天起的名字一样,那都是方便,便于交流,便于认识。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凡夫不知道啊,凡夫总是贪着,有一个一合相,有一个微尘,有一个世界。就象我们人一样,总认为叫果菁,就是叫我呐,叫马容,就是叫我了。叫你吗?什么时候叫你?你说是啊,代号就是我啊,那是叫你的代号,果菁跟你本人不能划等号,马容跟你个人也不能划等号,那只是相似而已。所以我们不能只在这个名称上打转,不能只在这个符号上打转,我们要接近真实,靠近真实。所以这个地方进一步告诉我们,世界,由物质构成的世界,什么娑婆世界,极乐世界、东方佛土、西方佛土等等这样多世界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些世界也都是虚幻的,也都是不真实的。

  所以我说这一品给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解决了我们的物质观,一个解决我们的世界观。就是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世界,怎样来看待构成世界的物质,物质没有最小的基本单位。由这个没有最小物质单位构成的世界它都只是一幅图画,都没有真实性,都可以转变。所以经典里面讲,我们这个世界到了一定的时候,小三灾、大三灾的时候…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