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十▪P3

  ..续本文上一页家一听就明白。

  过去佛经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最后这一段就是流通分。我记得我们当时有个比喻,就是把序分叫开幕式,正宗分叫报告,流通分叫闭幕式。

  讲到这个地方《金刚经》就全部讲完了。诸位,《金刚经》讲完了,我记得我在列这个提纲的时候,还有一个题目,就是《金刚经》与人生佛教。我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来?因为我觉得到今天这个时代,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是大趋势。但是我觉得今天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已经有所偏差,为什么呢?尤其强调人生和人间哪,容易让它世俗化,但是我说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方向是没有错的,关键是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怎么走?我觉得有必要对《金刚经》的要领有所把握,为什么?因为现在一般提人生佛教、人间佛教都认为在世间上搞搞慈善事业,搞搞公益事业、扶贫、助残、帮助他人这就算是人间佛教了,我觉得这还差的远。人间佛教,首先要知道它有佛教才叫人间,强调人间佛教、人生佛教的目的就是强调佛教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生活的一面。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用什么来关注?用佛法的智慧来关注。所以我想在强调人间佛教、人生佛教的同时,不要忘掉佛法与世间法不共的是什么?那就是我经常强调的菩提心,般若见。这两条才是佛教与世间法不共的,才是保证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不走偏差的根本前提。如果说忘失了菩提心,没有了菩提心,没有了般若见,你又所谓的修善法,那是魔业。忘失菩提心,去修善法,那是魔业。为什么?你没有了菩提心,没有了般若见,你就是世间善,你还要轮回,还要流转生死,那就是魔业。所以我要提醒大家,将来在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道路上要注意般若见菩提心的保持。这从哪来,从《金刚经》来的呀,《金刚经》两个问题嘛,“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怎么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般若见。生其心,度众生嘛,所有众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那就是菩提心呐。在整个《金刚经》贯穿着般若见菩提心这么一个主线。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要想真正实现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就要很好的体会般若《金刚经》的精神,能够把般若见树立起来,把菩提心树立起来,那么才能够体现佛法与世间法的不共。也只有在弘法过程中保持佛法与世间法的不共,佛法的生命力才能够永葆青春。如果说佛法失去了它与世间法不共的东西,它与世间法一样了,那佛法的存在就没有价值了。为什么?其他东西可以替代你了嘛,唯独般若见、菩提心才是世间法不能够替代的,这才是佛教的命根,是佛教的根本所在。所以我想在今后的时候我强调一下,我们将来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你要走人间佛教、实现人生佛教就必须要保持菩提心,保持般若见的基础上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才能够真正的保证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希望大家多诵《金刚经》,多理解《金刚经》,多受持读诵《金刚经》,按《金刚经》所讲的来行持,来净化身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智慧,充满阳光,让我们生活的自在,生活的洒脱,生活的安详。我想这是我对大家最后的嘱咐。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我是多讲了,我们也就算把《金刚经》讲圆满了。讲到这儿,我要告诉大家的就是,感谢西园寺,感谢济群法师,给我们大家这样一个交流佛法,交流佛法心得的机会。我们应该有一个感恩心,包括我在内。感谢一切为我们提供方便,提供服务的人。这是在我们今后学佛的过程当中永远不要忘记的感恩的心。另外,这半年来,由于我自己,可能也是业障吧,可能事情比较多,有的时候不能按期的来给大家交流,我自己从内心里来讲也非常抱歉,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呢,因为我自己学佛虽然十多年了,但是自己非常懈怠,对佛法的体会不多,所以拉拉杂杂的讲了很多,有些也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觉得正确的,你可以听,觉得不正确的,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我不强加我的观点给任何人,这样的话有违我们学习佛法的初衷。

  随后祝愿大家在学佛的路上,在菩提道上能够解脱道中证解脱,能够真正的具足般若见,生起菩提心,能够真正的把自己的一生作为实践佛法,修学菩萨道的一个实验室,最后愉快的走完这一生,完成愉快的一次人生旅行。将来到生命的最后时候,你会很安详,会知道生命会有无尽的延续,甚至会保持将来生命的延续过程中永远蒙受佛法的熏陶,永远蒙受佛光的照耀。

  我想我就讲到这个地方了,阿弥陀佛!

  我给大家出一个问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我们整个修学佛法的联系。

  为什么出这么一个题目?这个题目非常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整个《金刚经》的核心,怎样把这句话跟我们修学佛法联系起来,我想这是我们毕生要去实践的。那么我留给大家一个题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我们修学佛道的关系。我想这句话应该贯穿我们整个修学的始终。从佛陀来讲,已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菩萨来讲,他已经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我们现在来讲,我们要努力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代表三个历程,在凡夫来讲,我们要努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菩萨来讲,正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佛来讲,已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出的这个题目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修学佛法的关系。那就要讲明这三个历程我们怎么来看待?怎么来把握

  诸位把它记住了,凡夫要努力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正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陀已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三个阶段跟我们当前学佛怎么联系起来,唯有你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了,那么你对《金刚经》的把握已经差不多了。   马上快春节了,诸位,按照传统讲,春节一过就是新的一年了。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我在讲《金刚经》的时候里面贯穿着一个思想——禅宗的精神。禅宗里面有一个讲法,就是到了春节除夕腊月三十这一天,要算帐。算什么帐?你这一年学佛到最后有没有成就?我们今天这里提醒大家,这一年要过去了,我们要反思,要反省,这一年里面道德有没有进步?修行有没有进步?   好了,阿弥陀佛!祝大家春节愉快!

  问题:

  1、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如果没有即刻成佛那还要修。但是,那里那有众生呢?极乐世界没有众生不是就没有成佛的根了吗?

  答:为什么没有众生啊?那里还有菩萨呢,观世音菩萨都还是众生啊,都还没圆满嘛。菩萨之间还可以切磋切磋嘛,还有变化的众生,都是众生,都还有众生可度嘛。在那个地方等于进了保险公司,保险一点到极乐世界,但是并不是万事大吉,还要努力。

  2、请问法师,在《阿弥陀佛经》里,“给”读什么?

  答:读ji。

  3、前两天,我听一位朋友说,他在一个寺院的碑文上看到说,佛教一共有十道,请问有没有这种说法?

  答:佛教有十法界,不是讲十道,是六道,再加上佛、菩萨、缘觉、罗汉就是十法界,没有十道的说法。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