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一聽就明白。
過去佛經講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最後這一段就是流通分。我記得我們當時有個比喻,就是把序分叫開幕式,正宗分叫報告,流通分叫閉幕式。
講到這個地方《金剛經》就全部講完了。諸位,《金剛經》講完了,我記得我在列這個提綱的時候,還有一個題目,就是《金剛經》與人生佛教。我爲什麼提出這個問題來?因爲我覺得到今天這個時代,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是大趨勢。但是我覺得今天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已經有所偏差,爲什麼呢?尤其強調人生和人間哪,容易讓它世俗化,但是我說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方向是沒有錯的,關鍵是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怎麼走?我覺得有必要對《金剛經》的要領有所把握,爲什麼?因爲現在一般提人生佛教、人間佛教都認爲在世間上搞搞慈善事業,搞搞公益事業、扶貧、助殘、幫助他人這就算是人間佛教了,我覺得這還差的遠。人間佛教,首先要知道它有佛教才叫人間,強調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的目的就是強調佛教關注現實,關注人生,關注生活的一面。要關注現實,關注生活,用什麼來關注?用佛法的智慧來關注。所以我想在強調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的同時,不要忘掉佛法與世間法不共的是什麼?那就是我經常強調的菩提心,般若見。這兩條才是佛教與世間法不共的,才是保證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不走偏差的根本前提。如果說忘失了菩提心,沒有了菩提心,沒有了般若見,你又所謂的修善法,那是魔業。忘失菩提心,去修善法,那是魔業。爲什麼?你沒有了菩提心,沒有了般若見,你就是世間善,你還要輪回,還要流轉生死,那就是魔業。所以我要提醒大家,將來在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道路上要注意般若見菩提心的保持。這從哪來,從《金剛經》來的呀,《金剛經》兩個問題嘛,“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怎麼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般若見。生其心,度衆生嘛,所有衆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那就是菩提心呐。在整個《金剛經》貫穿著般若見菩提心這麼一個主線。所以我想,我們今天要想真正實現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就要很好的體會般若《金剛經》的精神,能夠把般若見樹立起來,把菩提心樹立起來,那麼才能夠體現佛法與世間法的不共。也只有在弘法過程中保持佛法與世間法的不共,佛法的生命力才能夠永葆青春。如果說佛法失去了它與世間法不共的東西,它與世間法一樣了,那佛法的存在就沒有價值了。爲什麼?其他東西可以替代你了嘛,唯獨般若見、菩提心才是世間法不能夠替代的,這才是佛教的命根,是佛教的根本所在。所以我想在今後的時候我強調一下,我們將來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你要走人間佛教、實現人生佛教就必須要保持菩提心,保持般若見的基礎上修一切善法,度一切衆生,才能夠真正的保證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希望大家多誦《金剛經》,多理解《金剛經》,多受持讀誦《金剛經》,按《金剛經》所講的來行持,來淨化身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智慧,充滿陽光,讓我們生活的自在,生活的灑脫,生活的安詳。我想這是我對大家最後的囑咐。
講到這個地方,我想我是多講了,我們也就算把《金剛經》講圓滿了。講到這兒,我要告訴大家的就是,感謝西園寺,感謝濟群法師,給我們大家這樣一個交流佛法,交流佛法心得的機會。我們應該有一個感恩心,包括我在內。感謝一切爲我們提供方便,提供服務的人。這是在我們今後學佛的過程當中永遠不要忘記的感恩的心。另外,這半年來,由于我自己,可能也是業障吧,可能事情比較多,有的時候不能按期的來給大家交流,我自己從內心裏來講也非常抱歉,這是第二點。第叁點呢,因爲我自己學佛雖然十多年了,但是自己非常懈怠,對佛法的體會不多,所以拉拉雜雜的講了很多,有些也不一定正確。希望大家覺得正確的,你可以聽,覺得不正確的,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見,我不強加我的觀點給任何人,這樣的話有違我們學習佛法的初衷。
隨後祝願大家在學佛的路上,在菩提道上能夠解脫道中證解脫,能夠真正的具足般若見,生起菩提心,能夠真正的把自己的一生作爲實踐佛法,修學菩薩道的一個實驗室,最後愉快的走完這一生,完成愉快的一次人生旅行。將來到生命的最後時候,你會很安詳,會知道生命會有無盡的延續,甚至會保持將來生命的延續過程中永遠蒙受佛法的熏陶,永遠蒙受佛光的照耀。
我想我就講到這個地方了,阿彌陀佛!
我給大家出一個問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我們整個修學佛法的聯系。
爲什麼出這麼一個題目?這個題目非常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整個《金剛經》的核心,怎樣把這句話跟我們修學佛法聯系起來,我想這是我們畢生要去實踐的。那麼我留給大家一個題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我們修學佛道的關系。我想這句話應該貫穿我們整個修學的始終。從佛陀來講,已經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菩薩來講,他已經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我們現在來講,我們要努力去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代表叁個曆程,在凡夫來講,我們要努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菩薩來講,正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佛來講,已經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出的這個題目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修學佛法的關系。那就要講明這叁個曆程我們怎麼來看待?怎麼來把握
諸位把它記住了,凡夫要努力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正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陀已經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叁個階段跟我們當前學佛怎麼聯系起來,唯有你把這叁個問題弄清楚了,那麼你對《金剛經》的把握已經差不多了。 馬上快春節了,諸位,按照傳統講,春節一過就是新的一年了。不知大家注意沒有,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裏面貫穿著一個思想——禅宗的精神。禅宗裏面有一個講法,就是到了春節除夕臘月叁十這一天,要算帳。算什麼帳?你這一年學佛到最後有沒有成就?我們今天這裏提醒大家,這一年要過去了,我們要反思,要反省,這一年裏面道德有沒有進步?修行有沒有進步? 好了,阿彌陀佛!祝大家春節愉快!
問題:
1、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如果沒有即刻成佛那還要修。但是,那裏那有衆生呢?極樂世界沒有衆生不是就沒有成佛的根了嗎?
答:爲什麼沒有衆生啊?那裏還有菩薩呢,觀世音菩薩都還是衆生啊,都還沒圓滿嘛。菩薩之間還可以切磋切磋嘛,還有變化的衆生,都是衆生,都還有衆生可度嘛。在那個地方等于進了保險公司,保險一點到極樂世界,但是並不是萬事大吉,還要努力。
2、請問法師,在《阿彌陀佛經》裏,“給”讀什麼?
答:讀ji。
3、前兩天,我聽一位朋友說,他在一個寺院的碑文上看到說,佛教一共有十道,請問有沒有這種說法?
答:佛教有十法界,不是講十道,是六道,再加上佛、菩薩、緣覺、羅漢就是十法界,沒有十道的說法。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