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小三灾就是瘟疫、饥馑、刀兵,大三灾就是风、火、水,就把整个世界摧毁了。为什么呢?又一另外的形式存在了,物质又转换为另外一种能量了。所以“一合理相分”把它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物质观即世界观,皆如图画如梦幻。诸位记住了,物质观即世界观,因为我想这一段就是给我们解决这样两个问题,怎么看待物质的问题,怎么看待世界的问题。皆如图画如梦幻,都象图画一样,在我们眼前,不知道诸位看过图画没有?我觉得如果你对这个问题体会深的话就盯着你那幅图画,一次次发愣、发呆,什么也不想,慢慢的你会感觉这幅图画非常有意思,开始你会感觉那幅图画上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不得了,人啊,山啊,水啊,花啊,草啊,鸟啊等等的,看一看,看一看你就觉得这个东西不真实。所以我们的这个物质世界就象这幅图画一样都是如梦幻。所以诸位记住这两句话,这个东西对我们对待现实生活非常有用。物质观即世界观,皆如图画如梦幻。所以我们不要贪着今世,不要成为凡夫,贪着这个世界的真实,物质的真实,一合相的真实,那都不真实,那都是如图画、如梦幻。我想这一品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内容。
现在看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这一品叫“知见不生分”。什么叫知见不生分呢?这一品就告诉我们最后你证悟的,我们佛法不是讲八正道吗?特别强调正见吗?佛法里边讲见道,禅宗里面讲见性成佛,见的是什么?诸位,我问问大家,不知大家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这个见性成佛见的是什么?有没有人告诉我,果菁见的是什么?马容,这个见性见的是什么?有一个人讲的好,无所见,如果你还有个空,还有的自性,还有个真如的见,那还是一个执著的见,法相的见,那还有见,不彻底。我们不是老讲连空都要空吗?要见无所见,如果有一个见,有一个空性可见,有一个真如可见,那还是执著,是空性的执著。
所以诸位啊,我现在讲几句话要记住,《楞严经》里面有这么四句话:“见见之时,见非所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什么意思?“见见之时”,就是你开悟的时候所见到的见,“见非所见”,你见到的什么是见?“见犹离见”,如果你认为有一个见,那么还要离见,“见不能及”,就是最后开悟见到的那个东西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见所见所能达到的,因为那个时候的见是远离能所,能所双亡,绝对待,绝形式,绝思维,绝言语。如果说还有能见,还有所见,如果说智慧是能见,空性是所见,没有把智慧和空性融为一体,那还不是最后的见,那还是对待,还是二元对立。真正的见,最后开悟的见,能所双亡,绝对待,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彻见诸法空性,才是真正的见性。所以诸位记住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是《楞严经》里面的。“见见之时,见非所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所以这一品为什么叫“知见不生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是说没有见,而是见的时候离见,没有能见,没有所见,能见所见融为一体。如果说你认为还见到什么,那个见就是你的执著,就是你的法执,那就不彻底。所以佛法里面讲,空也不能有,有也不能有,远离空有,远离对待,那个智慧才是可靠的。
所以我想这一品就是告诉我们你在学佛的过程,证智慧证空性的一刹那是个什么状态。如果你现在闭上眼睛想空性想什么那都是你想出来的空,那不是你证得的空,不是智慧所证的空,那都还不彻底。所以我们要掌握这样一个原则,所以这个地方往往是我们学佛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容易把握不住的问题。见无所有,无所有见。知见生起来,那都是执著,所以叫知见不生分。诸位,我想你把《楞严经》上这几句话记住了,就懂了知见不生分。
咱们来看文字:“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如果有人说佛说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就是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懂不懂我说的道理呀?须菩提就说:“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就是他这个人不懂得如来所说的道理。“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佛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是真正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为什么?都是代号,只是一个代码,符号,标志,仅此而已。“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就是在一切法上如是知,如是见,怎么个如是知,如是见呢?就是没有我见,没有人见,没有众生见,没有寿者见。这样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什么叫不生法相?如果你认为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就是法相,你认为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也是法相。为什么呢?因为你认为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是有的法相;你认为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是空的法相。空相,有相,都是法相,这个法相就是执著相。不生法相,不应该生执著,为什么?佛和须菩提讲了,“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就是佛原来讲的这个法相,也不是固定的,也只是符号,也只是代码而已,那个才叫法相,那只是方便。所以我经常强调,佛是应机说法,对执空者说有,对执有者说空。我们要根据我们自己的根基来选择,不要落自槽臼,不要抱住一法不放。如果你要落自槽臼,落自对待,那都是执著。所以我觉得这一品就是给我们解决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真正智慧展现的那一刹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所以我想诸位把这一点弄通之后你就会知道你在学佛过程中智慧展现的标准。
所以我们把这一品总结为这样两句话:见无所有,无所有见,智慧生时,云在蓝天。
真正的见无所有,不管空也好,有也好,都无所有。无所有见,无所有见,智慧生时,云在蓝天。就像白云在蓝天上飘过一样,悠悠自在,洒脱自在,融为一体,没有障碍。
诸位记住了,见无所有,无所有见,智慧生时,云在蓝天。
为什么用这句话,过去王维有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行到水穷处,行是什么?思维。水穷处,就是到绝于思维的时候。坐看云起时,坐在那里看蓝天、白云飘过,那个是绝语言,绝形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王维晚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就是个比喻,告诉我们你那个思维到最后的时候,坐看云起时,就象云在空中飘过一样,那种自由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们把这句话记过来,智慧生时,云在蓝天。所以,诸位,我想这一品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下面看三十二分,“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一品叫应化非真分。什么是应化非真呢?佛陀不是有千百应化身吗?那么他在娑婆世界应化的那个相非真,那是虚幻的。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如此,要把你眼前的一切,都要觉得它的不真实性,所以这一品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说须菩提!若有人以那么多东西来布施,若有人发心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这个在前面讲过,这个福德胜前为什么?法施嘛,法施当然比物施好。通过法施能够让众生远离苦海,能够让他找到方向,能够让它真实,出离三界,出离轮回。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施比物施好。那么这里也不能偏激,走极端,如果有人说既然法施比物施好那我就不用财布施了,我就等着法布施吧,那也不行,你要知道,如果一切众生连物质上都没有满足,他在为生活发愁的时候他怎么学佛呀?所以要知道,法施是在财施的基础上,这个道理弄懂。怎样为人演说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什么?应化非真嘛,度化的人也是不真实的,能度化的人不真实,受度化的人还是不真实。为什么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为什么不真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就象梦境一样。如幻,虚幻的。如泡,就象那个水泡。影,阳光下的影子。露,就是草上的露水,早晨太阳一出来就没了。电,就象天空的闪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事物都象梦、象幻、象泡、象人的身影、象露水珠、象闪电一样,稍纵即逝,留不住。我们眼前能度化的人这样,所度化的人还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度众生当中出现的问题。那个众生怎么那么难呐,那个众生怎么那么不好度啊?你只要解决好这个应化非真的问题,那么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因为你那个感觉,众生都是真实的,所以才有那个感觉。当你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具有不真实性的时候,都会很好办。所以这一品就告诉我们在度众生的时候保持什么样的心态,第一个要财布施,同时要法布施,不是只是法布施。那么怎么施,应化非真,怎么个应化非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讲到这个地方,《金刚经》的正文就讲完了。
最后,“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最后这一段是说大家充满法喜,这个内容不多,我也不去讲它,大…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