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十▪P2

  ..續本文上一頁,小叁災就是瘟疫、饑馑、刀兵,大叁災就是風、火、水,就把整個世界摧毀了。爲什麼呢?又一另外的形式存在了,物質又轉換爲另外一種能量了。所以“一合理相分”把它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物質觀即世界觀,皆如圖畫如夢幻。諸位記住了,物質觀即世界觀,因爲我想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解決這樣兩個問題,怎麼看待物質的問題,怎麼看待世界的問題。皆如圖畫如夢幻,都象圖畫一樣,在我們眼前,不知道諸位看過圖畫沒有?我覺得如果你對這個問題體會深的話就盯著你那幅圖畫,一次次發愣、發呆,什麼也不想,慢慢的你會感覺這幅圖畫非常有意思,開始你會感覺那幅圖畫上的東西都是真實的不得了,人啊,山啊,水啊,花啊,草啊,鳥啊等等的,看一看,看一看你就覺得這個東西不真實。所以我們的這個物質世界就象這幅圖畫一樣都是如夢幻。所以諸位記住這兩句話,這個東西對我們對待現實生活非常有用。物質觀即世界觀,皆如圖畫如夢幻。所以我們不要貪著今世,不要成爲凡夫,貪著這個世界的真實,物質的真實,一合相的真實,那都不真實,那都是如圖畫、如夢幻。我想這一品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內容。

  現在看第叁十一品“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這一品叫“知見不生分”。什麼叫知見不生分呢?這一品就告訴我們最後你證悟的,我們佛法不是講八正道嗎?特別強調正見嗎?佛法裏邊講見道,禅宗裏面講見性成佛,見的是什麼?諸位,我問問大家,不知大家考慮過這個問題沒有?這個見性成佛見的是什麼?有沒有人告訴我,果菁見的是什麼?馬容,這個見性見的是什麼?有一個人講的好,無所見,如果你還有個空,還有的自性,還有個真如的見,那還是一個執著的見,法相的見,那還有見,不徹底。我們不是老講連空都要空嗎?要見無所見,如果有一個見,有一個空性可見,有一個真如可見,那還是執著,是空性的執著。

  所以諸位啊,我現在講幾句話要記住,《楞嚴經》裏面有這麼四句話:“見見之時,見非所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什麼意思?“見見之時”,就是你開悟的時候所見到的見,“見非所見”,你見到的什麼是見?“見猶離見”,如果你認爲有一個見,那麼還要離見,“見不能及”,就是最後開悟見到的那個東西不是我們一般人能見所見所能達到的,因爲那個時候的見是遠離能所,能所雙亡,絕對待,絕形式,絕思維,絕言語。如果說還有能見,還有所見,如果說智慧是能見,空性是所見,沒有把智慧和空性融爲一體,那還不是最後的見,那還是對待,還是二元對立。真正的見,最後開悟的見,能所雙亡,絕對待,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的徹見諸法空性,才是真正的見性。所以諸位記住這幾句話,這幾句話是《楞嚴經》裏面的。“見見之時,見非所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所以這一品爲什麼叫“知見不生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不是說沒有見,而是見的時候離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能見所見融爲一體。如果說你認爲還見到什麼,那個見就是你的執著,就是你的法執,那就不徹底。所以佛法裏面講,空也不能有,有也不能有,遠離空有,遠離對待,那個智慧才是可靠的。

  所以我想這一品就是告訴我們你在學佛的過程,證智慧證空性的一刹那是個什麼狀態。如果你現在閉上眼睛想空性想什麼那都是你想出來的空,那不是你證得的空,不是智慧所證的空,那都還不徹底。所以我們要掌握這樣一個原則,所以這個地方往往是我們學佛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容易把握不住的問題。見無所有,無所有見。知見生起來,那都是執著,所以叫知見不生分。諸位,我想你把《楞嚴經》上這幾句話記住了,就懂了知見不生分。

  咱們來看文字:“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就是如果有人說佛說了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就是須菩提你認爲這個人懂不懂我說的道理呀?須菩提就說:“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就是他這個人不懂得如來所說的道理。“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佛說的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不是真正的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爲什麼?都是代號,只是一個代碼,符號,標志,僅此而已。“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就是在一切法上如是知,如是見,怎麼個如是知,如是見呢?就是沒有我見,沒有人見,沒有衆生見,沒有壽者見。這樣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什麼叫不生法相?如果你認爲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那就是法相,你認爲沒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那也是法相。爲什麼呢?因爲你認爲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那是有的法相;你認爲沒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那是空的法相。空相,有相,都是法相,這個法相就是執著相。不生法相,不應該生執著,爲什麼?佛和須菩提講了,“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就是佛原來講的這個法相,也不是固定的,也只是符號,也只是代碼而已,那個才叫法相,那只是方便。所以我經常強調,佛是應機說法,對執空者說有,對執有者說空。我們要根據我們自己的根基來選擇,不要落自槽臼,不要抱住一法不放。如果你要落自槽臼,落自對待,那都是執著。所以我覺得這一品就是給我們解決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真正智慧展現的那一刹那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所以我想諸位把這一點弄通之後你就會知道你在學佛過程中智慧展現的標准。

  所以我們把這一品總結爲這樣兩句話:見無所有,無所有見,智慧生時,雲在藍天。

  真正的見無所有,不管空也好,有也好,都無所有。無所有見,無所有見,智慧生時,雲在藍天。就像白雲在藍天上飄過一樣,悠悠自在,灑脫自在,融爲一體,沒有障礙。

  諸位記住了,見無所有,無所有見,智慧生時,雲在藍天。

  爲什麼用這句話,過去王維有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行到水窮處,行是什麼?思維。水窮處,就是到絕于思維的時候。坐看雲起時,坐在那裏看藍天、白雲飄過,那個是絕語言,絕形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是王維晚年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就是個比喻,告訴我們你那個思維到最後的時候,坐看雲起時,就象雲在空中飄過一樣,那種自由的境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我們把這句話記過來,智慧生時,雲在藍天。所以,諸位,我想這一品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下面看叁十二分,“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一品叫應化非真分。什麼是應化非真呢?佛陀不是有千百應化身嗎?那麼他在娑婆世界應化的那個相非真,那是虛幻的。這就告訴我們,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也應該如此,要把你眼前的一切,都要覺得它的不真實性,所以這一品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說須菩提!若有人以那麼多東西來布施,若有人發心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這個在前面講過,這個福德勝前爲什麼?法施嘛,法施當然比物施好。通過法施能夠讓衆生遠離苦海,能夠讓他找到方向,能夠讓它真實,出離叁界,出離輪回。從這個意義上講,法施比物施好。那麼這裏也不能偏激,走極端,如果有人說既然法施比物施好那我就不用財布施了,我就等著法布施吧,那也不行,你要知道,如果一切衆生連物質上都沒有滿足,他在爲生活發愁的時候他怎麼學佛呀?所以要知道,法施是在財施的基礎上,這個道理弄懂。怎樣爲人演說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爲什麼?應化非真嘛,度化的人也是不真實的,能度化的人不真實,受度化的人還是不真實。爲什麼呢?“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爲什麼不真呢?一切有爲法,如夢,就象夢境一樣。如幻,虛幻的。如泡,就象那個水泡。影,陽光下的影子。露,就是草上的露水,早晨太陽一出來就沒了。電,就象天空的閃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事物都象夢、象幻、象泡、象人的身影、象露水珠、象閃電一樣,稍縱即逝,留不住。我們眼前能度化的人這樣,所度化的人還是這樣。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度衆生當中出現的問題。那個衆生怎麼那麼難呐,那個衆生怎麼那麼不好度啊?你只要解決好這個應化非真的問題,那麼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因爲你那個感覺,衆生都是真實的,所以才有那個感覺。當你覺得眼前的一切都具有不真實性的時候,都會很好辦。所以這一品就告訴我們在度衆生的時候保持什麼樣的心態,第一個要財布施,同時要法布施,不是只是法布施。那麼怎麼施,應化非真,怎麼個應化非真?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講到這個地方,《金剛經》的正文就講完了。

  最後,“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最後這一段是說大家充滿法喜,這個內容不多,我也不去講它,大…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