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高興得不得了;說你沒有功德,他說我幹了這麼多事情說我沒有功德,他就覺得心裏面很難受。這個地方就告訴你一個道理,什麼樣的功德才是真功德?我們總結成一句話,以“智慧”爲體的功德才是菩提的正因。如果說我們認爲自己多少福德,那是住相。住相的那個福報,那是有的,那就是人天福報。這個我們過去講的很多了。我們這裏可以跟大家講一下永嘉禅師的幾句話,“住相福報升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造的來生不快活。”什麼意思呢?“住相布施升天福”,就是你住相的布施,這個地方講,你雖然那麼多東西來布施,如果你住相的話,只是升天那個福報——人天福報。“猶如仰箭射虛空”,我們可能都知道,你向天上射一箭,這個箭通過慣性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時候,它因爲重量,有地球的吸引力,它必然會往下跌,“勢力盡,箭還墮”。那麼你如果住相布施,也像仰箭射天空一樣,因爲你住相的布施,只是人天福報,你升到天上以後,布施的功德享盡了以後,你還要墮下來,甚至還墮落到叁途裏面去。這個非常危險,所以“造的來生不快活”嘛。所以這一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說你認爲你那麼多的東西來布施,你得的福德非常大,證的功德非常多,我是一再在強調,布施的功德的大小、福德大小,不是在你的東西的多少,而是在你布施對待福德的那一念心,是有相的,還是無相的;是有執著的,還是無執著的。如果是有相的,有執著的,那你再多,那你最多是人天福報。如果是無相的,沒有執著的,那你布施功德就是無類菩提知音。所以這一品之所以叫“法界通化分”,對待整個法界所有的事事物物,所有的有形有相的東西,都要用這種心態。什麼心態?無相的心態,無執著的心態。如果你能夠有這種心態,能夠有無執著、無相的心態,那麼在整個法界裏面,就能縱橫十萬裏,自在隨處行。諸位,這就是提醒我們時時刻刻在行四智六度的時候,在修行的過程中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來把握,一個什麼樣的正確心態?這一段,就像這個文字,不太多,但是它給我們顯示的這個道理,給我們顯示的這個意義非常深刻。所以這就告訴我們在平時的修行當中,不要去貪這個福德多少,我今天頌了經多少功德,我今天又磕了多少長頭又多少功德,我今天又幫助了別人又多少功德,我今天的,明天的,去年的,明年的,十年前十年後加起來,哎呀,這個功德恐怕有多少了。裝起來可能跟宇宙這麼大了,裝起來可能充滿虛空界遍法界了,那個時候我可能成佛已經差不多了。你整天想著這些東西,那哪還是功德,那哪還是福德啊?如果你認爲福德多,如來就不說你那個是福德了,因“福德無故,如來說福德多”,那才是真福德,真功德。爲什麼說它“無”呢?緣起的,因緣生法。否定它的真實性,而肯定它的積極性。所以我老是覺得前面講的話應該用在這個上面,“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樣你就能達到“無相”,就能達到沒有執著,這個也跟我們剛才講的那個“活在當下”也是一脈相承的,也是相通的。爲什麼叫“法界通化分”,就是我剛才說的,真實的能“縱橫十萬裏,自在隨處行”,盡虛空界遍法界,任你遨遊。過去我寫過兩句順口溜,“遨遊天地間,無我非難通”,那是一種內心裏面坦蕩的境界。這些我們雖然不能做到法界通化,至少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少一些障礙,少一些阻礙,少一些阻力,我們修學的路會非常平坦,不會四處碰壁。我們對這一品做一個小結,就是把它的意思概括出來,“常存智慧心,耕耘長不停。縱橫十萬裏,自在隨處行。”我想你把這幾句話記住,理解住,對這一品的意思你也能夠熟悉了。
下面我們看第二十分“離色離相分”,“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那麼這個裏面,我們講過從第十七分開始,是對前面所有的問題的進一步深化,進一步提高。這個內容前面其實也講過,離色離相,就是從究竟無我講它的“空性”,一體同觀,就講了它的“妙用”,法界通化,就是我們應該存什麼樣的心態,在修行的過程中。這個地方包括最後你成就以後,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要離相,要離色離相。怎麼個離色離相?“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你覺得佛有固定的形狀,那就是佛了,你就錯了。諸位,佛以什麼爲相?不知道能不能告訴我,佛以什麼爲相?大家都談一談吧。佛以什麼爲相?我說佛以衆生心爲相,你說什麼道理?因爲佛的相沒有固定相,你以爲我們拜的哪個相就是佛相啦,佛的相是隨衆生心現。你衆生心覺得是什麼相,他就給你現什麼相,所以我們娑婆世界,佛陀就給我們示現那個相,這個就跟觀世音菩薩的道理一樣,千江有水千江月,爲什麼說千手觀音呢、千手千眼呢?因爲衆生有千手千眼,所以菩薩有千手千眼。有若幹種心,觀世音菩薩就有若幹種心現?就像那個普門品上講的“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那麼你說菩薩隨衆生心現宰官身、男女身,那是不是菩薩啊?那也是菩薩的相啊,你能否定嗎?她是相,隨衆生心現的相。觀世音菩薩是這樣,佛陀又何嘗不是呢?佛的相也是隨衆生心現。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看佛的相就是印度那時侯的相,那麼天人呢,八地菩薩呢,十地菩薩,諸佛與諸佛之間呢?那麼他們現的是什麼,難道就是今天我們這個相嗎?考慮考慮,諸位,所以我說佛的相是隨衆生心現。所以隨衆生心現的相,你能說咱們作爲一個衡量他是不是佛陀的唯一標准嗎?不可能。你說這個標准是佛相,那個標准就不是佛相了嗎?他還是佛相。所以隨衆生心現的相,是從無相中顯現,無相無不相,所以他什麼相都能現。無相現有相,無相隨衆生心現的相,他從無相中現。那麼我們這些人凡夫衆生,你的相也是現的衆生相,你是煩惱相,你是業報相。那你不是佛菩薩拉,佛菩薩是從無相中隨衆生心現。你怎麼現也現不成,跟我一樣,苦難界的相。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具足色身”、“非具足色身”不是唯一的標准,“是名具足色身”,他又具足色身。他是無相中,空性中,隨衆生心現。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叁十二相不是衡量佛陀的唯一標准,這個我們在前面也講過。他具足了什麼相什麼相,他就是佛陀了,那麼那個魔,心魔、煩惱魔,五蘊魔,你不是想見佛嘛,就給你現一個佛相,它是什麼,它是魔啊。你看那個《西遊記》,大家不是都看過《西遊記》嘛,《西遊記》講唐僧和孫悟空他們一起到了那個雷音寺的時候,不是看見一個如來麼,坐在上面莊嚴得不得了。唐僧就拜啊,我見到佛了,孫悟空說你別拜,師父,那個是假的。唐僧說你這個家夥,業障深還懷疑,那明明是佛嘛。孫悟空一棍打去就現出相來了,原來是個假的,是個魔現的,是個妖怪現的。所以我說寫西遊記小說的吳承恩他也是懂佛學的,不能用那個東西來判斷他是妖,是佛。魔現的佛相,雖然是佛,看起來又具足那些相,他還是魔。本質是魔。所以不能用這些東西來作爲判斷佛陀的一個標准。我寫過幾句話,“凡所有相皆虛妄,叁十二相歸無相。彙叁歸一顯全時,高坐白牛見法王。”我把這幾句話作爲“離色離相分”的一個總結。
問答
問:五蘊非我,誰念彌陀?
答: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它是和合的,如果說,你有一個我在念彌陀,那你跟阿彌陀佛還有隔閡,還不能夠融爲一體。你就是要打破這個執著的我。這個“五蘊非我”是否定“五蘊”的真實性,而沒有否定“五蘊”的存在性。五蘊是緣起,和合的,暫時存在的五蘊。沒有一個實在的“五蘊” 和合的我在念阿彌陀佛,這個道理應該是這樣。五蘊非我,它沒有否定“五蘊”的存在性,否定了“五蘊”的實在性。 問:叁歸是什麼意思?
答:彙叁歸一就是叁乘歸到一乘,叁乘指聲聞、緣覺、菩薩,只有佛乘是真實的。叁歸是什麼,就是歸叁應該是歸叁吧,就這個意思。
問:彙叁歸一顯權時,高坐白牛見法王。沒有聽明白?
答:彙叁就是我剛才說的,佛經上講的叁乘,聲聞、緣覺、菩薩都是方便。佛乘才是真實的。那個“權”就是方便。叁乘是權,一乘是實。“高坐白牛見法王”,《法華經》裏講的羊車,鹿車、白牛車都要不得,最後那個大白牛車就是佛乘,那個才是最究竟的。“見法王”,你才能證得空性,“法王”就是空性。才能夠成佛。 問:在打坐的時候,爲什麼覺得呼吸的那一個不是觀的那一個?
答:因爲你呼吸的那一個是我們色身上的感覺,你觀的那個是你的一個妄想。這兩個東西永遠搞不在一起。所以在你在修的時候,我的個人體會,就是你把那個“觀”先不要,先放在你的呼吸上。但是這個呼吸不是讓你把心集中在鼻端上,你統一在另外一個地方,感覺到它的存在。你不要隨著呼吸去跑。如果你把心隨著你的呼吸在動,那你的心還靜不下來。你要把呼吸統一到一點,感覺它的存在,把它定義爲“感覺”,那時候心就定下來了。
問:本元是什麼?
答:有兩句詩送給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就是本元。
問:能說能行,要證得什麼果位?
答:我覺得有四個字送給你,“查禅義畏”。
問:我用了本元這個名字,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請法師開示?
答:就是那兩句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問:極樂法門是方便法門,不一定要破我執,對否?
答:不是這樣。一切法門都是方便法門,參禅、打坐、念佛都是方便法門,語言文章都是方便法門,念佛也是在破執著。你覺得極樂法門是真實的法門,哪有真實的法門啊?一切法門都是方便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可是每一個法門都是教我們破執著,不要妄想。 問:佛說無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肯定有佛法?
答:佛說無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問:怎樣成佛啊?
答:成佛不是想出來的,通過修行。想成佛,成得了嗎?這個就叫“無心成柳柳成蔭”。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