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九▪P3

  ..续本文上一页里高兴得不得了;说你没有功德,他说我干了这么多事情说我没有功德,他就觉得心里面很难受。这个地方就告诉你一个道理,什么样的功德才是真功德?我们总结成一句话,以“智慧”为体的功德才是菩提的正因。如果说我们认为自己多少福德,那是住相。住相的那个福报,那是有的,那就是人天福报。这个我们过去讲的很多了。我们这里可以跟大家讲一下永嘉禅师的几句话,“住相福报升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造的来生不快活。”什么意思呢?“住相布施升天福”,就是你住相的布施,这个地方讲,你虽然那么多东西来布施,如果你住相的话,只是升天那个福报——人天福报。“犹如仰箭射虚空”,我们可能都知道,你向天上射一箭,这个箭通过惯性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它因为重量,有地球的吸引力,它必然会往下跌,“势力尽,箭还堕”。那么你如果住相布施,也像仰箭射天空一样,因为你住相的布施,只是人天福报,你升到天上以后,布施的功德享尽了以后,你还要堕下来,甚至还堕落到三途里面去。这个非常危险,所以“造的来生不快活”嘛。所以这一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说你认为你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你得的福德非常大,证的功德非常多,我是一再在强调,布施的功德的大小、福德大小,不是在你的东西的多少,而是在你布施对待福德的那一念心,是有相的,还是无相的;是有执着的,还是无执着的。如果是有相的,有执着的,那你再多,那你最多是人天福报。如果是无相的,没有执着的,那你布施功德就是无类菩提知音。所以这一品之所以叫“法界通化分”,对待整个法界所有的事事物物,所有的有形有相的东西,都要用这种心态。什么心态?无相的心态,无执着的心态。如果你能够有这种心态,能够有无执着、无相的心态,那么在整个法界里面,就能纵横十万里,自在随处行。诸位,这就是提醒我们时时刻刻在行四智六度的时候,在修行的过程中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正确心态?这一段,就像这个文字,不太多,但是它给我们显示的这个道理,给我们显示的这个意义非常深刻。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的修行当中,不要去贪这个福德多少,我今天颂了经多少功德,我今天又磕了多少长头又多少功德,我今天又帮助了别人又多少功德,我今天的,明天的,去年的,明年的,十年前十年后加起来,哎呀,这个功德恐怕有多少了。装起来可能跟宇宙这么大了,装起来可能充满虚空界遍法界了,那个时候我可能成佛已经差不多了。你整天想着这些东西,那哪还是功德,那哪还是福德啊?如果你认为福德多,如来就不说你那个是福德了,因“福德无故,如来说福德多”,那才是真福德,真功德。为什么说它“无”呢?缘起的,因缘生法。否定它的真实性,而肯定它的积极性。所以我老是觉得前面讲的话应该用在这个上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你就能达到“无相”,就能达到没有执着,这个也跟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活在当下”也是一脉相承的,也是相通的。为什么叫“法界通化分”,就是我刚才说的,真实的能“纵横十万里,自在随处行”,尽虚空界遍法界,任你遨游。过去我写过两句顺口溜,“遨游天地间,无我非难通”,那是一种内心里面坦荡的境界。这些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法界通化,至少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少一些障碍,少一些阻碍,少一些阻力,我们修学的路会非常平坦,不会四处碰壁。我们对这一品做一个小结,就是把它的意思概括出来,“常存智慧心,耕耘长不停。纵横十万里,自在随处行。”我想你把这几句话记住,理解住,对这一品的意思你也能够熟悉了。

  下面我们看第二十分“离色离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那么这个里面,我们讲过从第十七分开始,是对前面所有的问题的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提高。这个内容前面其实也讲过,离色离相,就是从究竟无我讲它的“空性”,一体同观,就讲了它的“妙用”,法界通化,就是我们应该存什么样的心态,在修行的过程中。这个地方包括最后你成就以后,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要离相,要离色离相。怎么个离色离相?“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你觉得佛有固定的形状,那就是佛了,你就错了。诸位,佛以什么为相?不知道能不能告诉我,佛以什么为相?大家都谈一谈吧。佛以什么为相?我说佛以众生心为相,你说什么道理?因为佛的相没有固定相,你以为我们拜的哪个相就是佛相啦,佛的相是随众生心现。你众生心觉得是什么相,他就给你现什么相,所以我们娑婆世界,佛陀就给我们示现那个相,这个就跟观世音菩萨的道理一样,千江有水千江月,为什么说千手观音呢、千手千眼呢?因为众生有千手千眼,所以菩萨有千手千眼。有若干种心,观世音菩萨就有若干种心现?就像那个普门品上讲的“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那么你说菩萨随众生心现宰官身、男女身,那是不是菩萨啊?那也是菩萨的相啊,你能否定吗?她是相,随众生心现的相。观世音菩萨是这样,佛陀又何尝不是呢?佛的相也是随众生心现。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看佛的相就是印度那时侯的相,那么天人呢,八地菩萨呢,十地菩萨,诸佛与诸佛之间呢?那么他们现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今天我们这个相吗?考虑考虑,诸位,所以我说佛的相是随众生心现。所以随众生心现的相,你能说咱们作为一个衡量他是不是佛陀的唯一标准吗?不可能。你说这个标准是佛相,那个标准就不是佛相了吗?他还是佛相。所以随众生心现的相,是从无相中显现,无相无不相,所以他什么相都能现。无相现有相,无相随众生心现的相,他从无相中现。那么我们这些人凡夫众生,你的相也是现的众生相,你是烦恼相,你是业报相。那你不是佛菩萨拉,佛菩萨是从无相中随众生心现。你怎么现也现不成,跟我一样,苦难界的相。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具足色身”、“非具足色身”不是唯一的标准,“是名具足色身”,他又具足色身。他是无相中,空性中,随众生心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三十二相不是衡量佛陀的唯一标准,这个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他具足了什么相什么相,他就是佛陀了,那么那个魔,心魔、烦恼魔,五蕴魔,你不是想见佛嘛,就给你现一个佛相,它是什么,它是魔啊。你看那个《西游记》,大家不是都看过《西游记》嘛,《西游记》讲唐僧和孙悟空他们一起到了那个雷音寺的时候,不是看见一个如来么,坐在上面庄严得不得了。唐僧就拜啊,我见到佛了,孙悟空说你别拜,师父,那个是假的。唐僧说你这个家伙,业障深还怀疑,那明明是佛嘛。孙悟空一棍打去就现出相来了,原来是个假的,是个魔现的,是个妖怪现的。所以我说写西游记小说的吴承恩他也是懂佛学的,不能用那个东西来判断他是妖,是佛。魔现的佛相,虽然是佛,看起来又具足那些相,他还是魔。本质是魔。所以不能用这些东西来作为判断佛陀的一个标准。我写过几句话,“凡所有相皆虚妄,三十二相归无相。汇三归一显全时,高坐白牛见法王。”我把这几句话作为“离色离相分”的一个总结。

  问答

  问:五蕴非我,谁念弥陀?

  答: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它是和合的,如果说,你有一个我在念弥陀,那你跟阿弥陀佛还有隔阂,还不能够融为一体。你就是要打破这个执着的我。这个“五蕴非我”是否定“五蕴”的真实性,而没有否定“五蕴”的存在性。五蕴是缘起,和合的,暂时存在的五蕴。没有一个实在的“五蕴” 和合的我在念阿弥陀佛,这个道理应该是这样。五蕴非我,它没有否定“五蕴”的存在性,否定了“五蕴”的实在性。   问:三归是什么意思?

  答:汇三归一就是三乘归到一乘,三乘指声闻、缘觉、菩萨,只有佛乘是真实的。三归是什么,就是归三应该是归三吧,就这个意思。

  问:汇三归一显权时,高坐白牛见法王。没有听明白?

  答:汇三就是我刚才说的,佛经上讲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是方便。佛乘才是真实的。那个“权”就是方便。三乘是权,一乘是实。“高坐白牛见法王”,《法华经》里讲的羊车,鹿车、白牛车都要不得,最后那个大白牛车就是佛乘,那个才是最究竟的。“见法王”,你才能证得空性,“法王”就是空性。才能够成佛。   问:在打坐的时候,为什么觉得呼吸的那一个不是观的那一个?

  答:因为你呼吸的那一个是我们色身上的感觉,你观的那个是你的一个妄想。这两个东西永远搞不在一起。所以在你在修的时候,我的个人体会,就是你把那个“观”先不要,先放在你的呼吸上。但是这个呼吸不是让你把心集中在鼻端上,你统一在另外一个地方,感觉到它的存在。你不要随着呼吸去跑。如果你把心随着你的呼吸在动,那你的心还静不下来。你要把呼吸统一到一点,感觉它的存在,把它定义为“感觉”,那时候心就定下来了。

  问:本元是什么?

  答:有两句诗送给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就是本元。

  问:能说能行,要证得什么果位?

  答:我觉得有四个字送给你,“查禅义畏”。

  问:我用了本元这个名字,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请法师开示?

  答:就是那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问:极乐法门是方便法门,不一定要破我执,对否?

  答:不是这样。一切法门都是方便法门,参禅、打坐、念佛都是方便法门,语言文章都是方便法门,念佛也是在破执着。你觉得极乐法门是真实的法门,哪有真实的法门啊?一切法门都是方便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法门,可是每一个法门都是教我们破执着,不要妄想。   问:佛说无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肯定有佛法?

  答:佛说无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怎样成佛啊?

  答:成佛不是想出来的,通过修行。想成佛,成得了吗?这个就叫“无心成柳柳成荫”。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