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课记录·12月15日
宗性法师主讲
笑看风云、拙错记录
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今天晚上呢,我们接着上次的教程,给大家继续讲。那么上一次的课,我们已经把第十七分《究竟无我分》结束了。今天我们开始讲第十八分《一体同观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不知道大家去看过没有,就是它跟第十七分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因为我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我就强调过,你不要看《金刚经》有时候觉得前后的内容不太一致,或者是不太连贯。那是表面上看,其实不是这样,它非常紧密的。就比如说,我们现在要讲的《一体同观分》,跟前面的第十七分《究竟无我分》到底有什么内涵呢?所谓一体同观分,这个一体指的什么。不知道诸位注意到了没有,一体到底指的什么?我们在这里先跟大家说一下答案,这个一体,就是前面的究竟无我。无我是说什么?就是佛法讲的空性、讲的真如、讲的法性。这个就是一体。至于怎么可以这样讲,说一体就是究竟无我呢?我们把这一品讲完的时候,我们再来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品应该说,涵盖了学习佛法中间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前面讲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是佛陀的功德、果德。所以我们经常强调,当你福德和智慧圆满的时候,真正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就会具备“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包括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这都是佛陀在果位上积聚的功德。那么这就接触到一个“五眼”,我们把这“五眼”大概地讲一讲。我觉得既然在这地方接触到,我们应该对它有所了解。
所谓“肉眼”呢,就是指的佛陀的应化身,就比如释迦牟尼在印度应化的那个身,和我们有情众生一样的肉身,也跟我们一样要穿衣、吃饭、走路,也要休息。那么我们这里要知道,我们过去也一直强调,佛陀虽然应化在人间,但是他在整个生活中是过着智慧的生活、自在的生活、无碍的生活,生活在智慧中,智慧在生活中。所以这个地方虽然佛陀跟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一样有肉体上的这个眼睛,这个眼眶,这个晶体,但是佛陀的这个肉眼跟我们的肉眼还有一点不同。为什么,过去我们不是老讲三十二相嘛,那佛陀的这个眼睛非常的明确,晶莹、透明,它不象我们的眼睛,一会儿生病啊,一会儿近视,一会儿远视,一会儿角膜炎,一会儿沙眼、红肿、发炎等等。果位上的佛陀的肉眼,虽然从表面上看跟我们的眼睛一样,可是它不象我们有情众生的这些肉眼那么多毛病。为什么,我们有情众生,我们这个身体是果报,是业报身,过去造的恶业所感,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有漏的嘛。所以我们有情众生的身体是业力所感,而诸佛应化在人间,他的这个色是身是愿力所感,愿力所成就。所以这个“因”是迥然不同的。构成我们有情众生的是业力,而构成佛陀的这个应化的色身最重要的是愿力,要度脱众生嘛,所以他在世间应化。所以《华严经》里讲“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智之见”,就是觉应众生进入佛法大海,他是乘愿力而来。那么由这个愿力所感的这个色身,它是无漏的,所以佛陀的这个肉眼,它就不象我们有情众生这个业力所感的肉眼具备那么多的毛病。我们是业力,佛陀是愿力。所以愿力所感的这个肉眼,它是清澈、明亮、光明、没有障碍、没有象我们有情众生这个,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么多眼疾、这么多眼病。所以尽管佛陀有肉眼,但是它跟我们有情众生的肉眼有不同的地方。那么我们知道为什么不同,一个愿力,一个业力。
第二个“天眼”。所谓“天眼”,这个要有禅定,按照现在这个说法,就是他的内心高度集中,心里高度集中,那么我们的能量,人身的本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那么这种“天眼”呢,它要到了色界二禅以上才具备。这种眼,不是我们刚才讲的“肉眼”有形的,以下几个,四眼虽然无形,但是有作用。它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它的视野、视线可以不受阻碍,就象我们过去理想中的穿山精一样,可以透过墙壁、透过山峰、透过阻碍物,可以看透,不受距离的限制,这就叫“天眼”。很多人,现在那些练气功的,不都想开“天眼”,就是这个东西。那个没有功夫是不行的,不是想当然的。这个“天眼”,有些人老说哪个地方长出第三只眼睛,那是“天眼”,那根本就不懂。“天眼”是无形的,那是一种作用,一种功能,并不是哪个地方长出一只眼睛来,不是的。所以“天眼”的功效、作用不受距离的限制,不受阻碍物的限制,可以透视一切,可以观察一切。这个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佛陀果德上的肉眼的功用——具备“天眼”这么一个功能,就是不受限制。过去我们在讲五眼的时候,有的人就说,师父啊,我也要跟你学五眼。我说为什么呢?他说你讲的那个五眼好,我说哪儿好啊?他总是讲那个“天眼”最好,我说为什么好呢?他说你讲那个“天眼”不受限制,不受距离的限制,不受阻碍物的限制,这个我最实用。我说为什么实用呢?我可以看到人家兜兜里的钱啊。我就可以直到怎么想办法弄过来啊。我还可以看到人家家里有什么好东西,我就可以想办法。啊,你看这个,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那还能有“天眼”?“天眼”我们刚才不是讲了嘛,就是要非常深厚的禅定,你就是要心念高度的统一、高度的一致才能够有这种功能、这种作用的显示。所以说有这种心态,我学了以后,我就可以看到人家,怎么想啊,怎么弄,我就可以怎么去对付别人,去陷害别人,这种心态不好的。
下面一个“慧眼”。这个“慧眼”,简单来讲,就是佛陀能够真正证得“空性”的智慧的力量,就叫“慧眼”。其实就是指的智慧。证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能够切证“第一谛”、切证“空性”、切证“法身”。证“空性”那个功能的就叫“慧眼”。有了这种智慧,才能证得“空性”,才能够在有相的事物上证得无形的“空性”,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智慧的不染污性,那就是“慧眼”。
“法眼”。所谓“法眼”呢,虽然那个智慧力能够证“空性”,那么证“空性”的那个功用是绝语言的,绝思维的,所以有时候禅宗里面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至于说的都不是证得的本身,证得事物的那个境界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不可以用文字来形容,那个只有惟“证”方知。所以我老说《坛经》里面的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个境界,那就是“慧眼”的功能。那“法眼”是什么呢?那我们都证得“第一义谛”,证得“空性”以后,绝语言,都不说了,也不行啊,那我们众生怎么得度呢?众生怎么能分享佛陀的智慧和法喜呢?所以还要说。还要说,那要怎么说啊?这里面就有安立,就有方法,就有教学的这些方便法门。那这就靠什么,这就靠“法眼”的功能。他有安立四书题,安立语言,安能文字,弄些方法,然众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通过这些方法,也能进入智慧大海,也可以跟佛陀一样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拥有“慧眼”,证得“空性”,证得“第一义谛”,不受染污,保持无漏。为了让每一个众生都能够达到这么一个目的,那就需要“法眼”。
最后一个“佛眼”。“佛眼”是什么?就是能够把我们刚才讲的“慧眼”证得的“第一义谛”,“法眼”开演“四十谛”,这两个圆融起来,不偏离一边,以便把两个综合起来,这种功能就叫做“佛眼”。所以天台里面不是讲一个“三观”嘛。一心三观,空,假,中。如果把三个眼,最后这个“慧眼”“法眼”“佛眼”作比较的话,“慧眼”就指的那个“空”,就证得根本智,“法眼”就指的那个“假”,由“空”入“假”,世俗篇上安立世俗谛的道理,“佛眼”就是“中”。“空”、“假”、“中”这一心中得,“慧眼”、“法眼”、“佛眼”其实是一心,一念中都具备,这为什么是安立三世呢?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它,是从它不同的功能,来给它安的这些名称。所以这五眼其实是对佛陀内心所证悟的境界,乃至说法度众生这些方便的一个概括。那么这个地方佛陀问须菩提,你觉得佛陀有这五眼吗?须菩提说,有。那意思是什么?就是佛陀在果位上具备了这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那所有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其实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
所以下面他就接着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正因为佛陀具备了上面的这五眼,他对不可尽量的,就刚才讲的“一沙一世界,一国一如来”,恒河里面那么多沙,那么多沙里面那么多国土,那么多国土里面那么多佛世界,那么多佛世界里面那么多人,你想我们凡夫众生,单靠我们这个心量、这个意念、这些眼…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