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夠知道這些衆生心嗎?不知道。佛陀知道。他爲什麼知道,因爲他具備上面這五眼。特別是“慧眼”“法眼”“佛眼”,因爲這“慧眼”“法眼”“佛眼”對衆生心了如指掌,什麼道理,怎麼了解,“何以故?”怎麼了解法啊?“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這是靠什麼眼?“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那麼這個“皆爲非心”就是指“第一義谛”,都不是心,就是“空”的,就是“緣起”法,這就是“慧眼”。空性,證“第一義谛”,如來所證的諸心,如來說的,安立的,語言文字說的是什麼,我們剛才說“假”嘛,“法眼”,自名爲心,就是“中”,就把“空”“假”合起來就是“中”,這就是“佛眼”。所以“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這就包括了佛的“佛眼”、“法眼”、“慧眼”,正因爲佛陀具備這叁眼,才能夠知道衆生的心。所以這個所謂的眼,其實就是指的“智慧”。如來以“智慧”爲眼?爲什麼?“知見”嘛,我們佛法裏面不是講“知見”。如來以“智慧”爲眼,諸位,知道嗎?我不知道諸位以什麼爲“眼”,諸位,有人告訴我嗎?你們自己想一想你是以什麼爲“眼”?有人告訴我沒有?你們以什麼爲“眼”?大膽一點沒關系,這個都是討論交流嘛。大家以什麼爲“眼”?有人告訴我以“心”爲“眼”,你什麼心啊?我們以我見,煩惱爲眼,我們是以衆生心爲眼,衆生心是什麼?是分別心、我見、煩惱,以這些爲眼。所以我們看東西的時候總是帶著模糊的眼睛,帶著望眼鏡,看不見事物的真相,被有色眼鏡的顔色給遮住了,讓我們不能夠親證真如。佛陀就不一樣了,而諸位菩薩是以智慧爲眼,以空性爲眼,所以他們在生活中,在證得菩提中,能夠知道事物的本來面目,能夠過智慧的生活,這就是我們凡夫衆生與佛陀在認識事物上的分水嶺,衆生的角度就是煩惱、分別、執著、妄想,從這個角度認識事物,怎麼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呢?。諸佛用智慧來認識事物,所以他們在自己本地風光裏面生活,在本來面目中生活,所以他們坦蕩,他們自在,他們無礙,有那麼多心佛陀都知道,他怎麼知道?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說你那個衆生心都是一個樣,都不真實,都是妄想,都是緣起。這是宏觀上,齊心動年,什麼煩惱起什麼心,就得什麼結果,那都是有規律性的,比如貪心,貪煩惱,貪心的表現形式他在表情上是什麼樣子?一看就知道,正因爲佛陀具備五眼,所以衆生心他都能夠知道,你看就是這個樣子的,爲什麼說佛說“諸心皆爲非心呢?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道理在這兒!!!這個話應該說非常有名!我們開始講金剛經時也講過,德山禅師講過:一位老婦給問住了,你吃點心,你點什麼心啊??哪個心,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點什麼心??在曆史上有很多這個問題的談說。佛陀問彌勒菩薩:我給你授記,你將來要成佛,你是過去心成佛啊,是現在心成佛,還是未來心成佛啊?用過去心成佛,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到,現在也沒有成,現在心沒有停止過,一念接一念,象浪頭一樣一浪帶一浪的。哪有靜止過,哪有停止過,我們的心就象奔騰的流水一樣,奔流到海不付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河邊歎息說:逝者如斯夫。事物的變化心量的變化就象這個流水一樣。濯足之水轉眼及非此水,一萬個腳到河裏面去洗,縱然擡起來再落下去已經不是原來的水了。我們的心念變化就象那個變化一樣,現在心哪有停止過,那有靜止過?過去心更不可的了,已經過去了,能再回來嗎?能拿的回來嗎?那我們怎麼辦?我們不是沒有希望了,過去心不可得,找不到,現在心不可得,留不住,未來心還沒有來,沒有作用,那我們的心不就沒底了一樣。在我們生活當中,給我們學佛的人更多的啓發。我老是告訴我們的信徒,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怎麼樣來學習佛法,怎麼樣來用工夫?你們平時怎麼用工夫,告訴我。把這叁句話再轉化一下:不要懷念過去,不要沈迷在現在,更不要憧憬未來!你老是懷念過去沒用了,過去的東西已經成爲曆史,已經成爲教訓。也不要沈迷在當下,我怎麼樣,春風得意,得心應手,陶醉,就會産生新的執著,更不要憧憬未來,想到我明天怎麼樣,我下午怎麼樣,晚上怎麼樣,明天後天怎麼樣。我們講,今朝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朝穿不穿。黃泉路上無老少,孤魂多是少年人啊。諸位啊,不要老想著明天,後天怎麼樣,人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失卻人身萬劫難。總是憧憬未來,計劃不如變化快啊,那怎麼辦呢?要活在當下!!!怎麼個活法,當下一念,這一念怎麼活?禅宗裏面有一句話非常好,日日是好日。我們無論在修行中生活中,用這麼一種心態,起碼是向佛的當下靠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念一聲佛號,拜一拜佛,燒一燭香,觀想一下佛像,調整一下心態,是什麼心態呢?一念代萬念,最後什麼都沒有了。想要再有同時、同景、心情,這麼個心情,再念一句佛號,已經沒有了。你在做事過程當中,你在想著把這件事情當作是曆史人生中最後一次希望,唯一的一次希望,不可能再有第二次機遇,把握機遇嘛,我們就要把我們全身心投入,把我們的智慧、把我們的力量貢獻出來,才能把事情作好,把功德幹好,把最佳狀態拿出來。當這一天過去後,第二天還是這樣,第叁天還是這麼樣,我想,如果每一天能這樣的話,那是活在當下,那樣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分分是好分,秒秒是好秒,這樣的人生,我想應該是閃亮的,是無悔的。所以你才能真正做到“識心達本早回還,人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自是人生萬劫難。”你才能真正辦到,不然的話,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我個人的體會。怎樣實現這個無悔的人生?當我們在人生路途上步履蹒跚,道路曲折,苦苦的探索的時候,我們都應該讓人生無怨無悔。怎麼無怨無悔呢?就是活在當下,把你任何時候學習功德修行的心態調整到最佳心態,把你所有的智慧力量貢獻出來。你就能作到《金剛經》上所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有人問:這些心不可得,那怎麼辦啊?怎麼辦?就這麼辦,不可得的目的就是要你不要懷念過去,不要沈迷現在,不要憧憬未來要活在當下,在當下實現無悔的人生,在當下實現覺悟,實現超越,實現生命的價值,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要很好的認清,要體會我們怎麼辦?怎麼修行?怎麼修法?過去禅宗講查念嘛,我想那個查念和這個道理一樣。儒家講人生修養,“吾日叁醒吾身”,叁是多的意思,每天無數次的反省,覺察,自我批評,慢慢的有智慧的人在語言上、行爲上就不會有過失,過錯,這和佛陀的修行路線是一致的。怎麼用修?怎麼觀察?怎麼查念?不知諸位用過工夫沒有?我們現在可以體驗。你現在可以閉上眼睛,注意呼吸,或聽力。當你沒有靜下心來,注意聽力的時候,你會覺得什麼事情都沒有,可是當你真正淨下心來,萬籁聚集時,你會覺得那個時候什麼妄想都出來了,怎麼都淨不下來了,想把妄想拔掉,想去掉妄想的心也是個妄想心,越忙越亂,妄想還是妄想,那個不是用工夫,所以我們講用工夫就是活在當下,怎麼活在當下,就是努力實現無怨的人生,達到佛陀給我們開示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目的。叫我們不可得的這叁個心的目的是什麼?積極的意義是什麼?佛法永遠是積極向上的,佛法講空有它的積極意義,是爲了讓我們發揮更好的主觀能動性。空是什麼?不是否定麼?不可得也不是否定,是肯定,是對人生價值的肯定,所以這一點上希望大家要多用點心,怎麼樣來修行?怎麼樣來用智慧,打坐,念佛,等等的一些持咒,誦經都是修行的形式,我個人認這些方法因人而異。我個人認爲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智慧的火花閃爍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工夫,讓生活變成佛法,讓佛法融化在生活當中。這一品叫“一體同觀分”,一體就是究竟無我,諸位能不能把它們聯系起來,一體同觀,一體就是指慧眼,根本無分別智。你有了根本無分別智,證得空性,是這個體。同觀是什麼?就是法眼啊,觀衆生機啊,才有佛眼啊,才能二谛圓融啊。一體同觀,觀的是這個。體,是指空性。空性是什麼?就是第十七分裏面講的“究竟無我”,究竟無我的基礎上一體同觀,就象一潭清水一樣,什麼影相都能映現出來。證得無分別智後,所有的都和你的一樣了,所以和前一分第十七分有內在的聯系,有前後啓承轉合的聯系。諸位,在這個問題上多去思維一下,這個一體同觀非常重要。
下面就這一品做兩句話的總結:活在當下真修行,努力實現無悔人生。這兩句話,希望大家能夠把它記住。
下面我們講第十九義分“法界通化分第十九”,“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德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這一品看起來內容非常短,但是這一品裏面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什麼道理呢?我們看這個文字啊,“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說,這個福德多。佛就跟他講,如果你認爲這個福德有實在性,如來就不會說它多。因爲這個“福德無故”,沒有實在性,佛陀才說他這個福德多。那麼這個地方什麼意思呢?我覺得這個在前面也一再地強調,在講,就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布施。用什麼樣的心態,這個地方更進一步了,前面講布施嘛,但也講到過布施的福德,但這個地方把它提高到另外一個高度。所以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福德,我覺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多的,比如說你幹了一件什麼事情,說你功德無量,你心…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