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八▪P2

  ..續本文上一頁間法,才能夠真正生清淨心,要知道清淨心不容易呀!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往往抛棄這了世間的執著,又産生了新的執著,又有了出世間的執著。所以我們老不自在,老有煩惱,有的人學佛都學出煩惱來,。。。。這個相當重要呀。過去講一個公案,在隋代時有個道信禅師。各位,認識嗎?不認識?那還和我一樣,還是凡夫,你要認識道信禅師了,那你就是再來人了,就恭喜你了。道信禅師是得道的人,他那個時候,有個牛頭禅師,在南京的牛頭山,修行非常好,打坐非常用功,他在洞裏打坐,老虎都幫他看門,你看,這是什麼工夫,已經達到了人我一體,老虎都給他把關,你看多有道德。道信禅師去看他的時候,正好老虎在那守著,道信禅師看到老虎就故作驚訝狀。牛頭禅師就說:“修行人怎麼還要怕老虎呀?”道信禅師一看覺得這個人真有點名堂,就想度化他,牛頭禅師坐在石頭上,待到牛頭禅師起來後,道信法師就在石頭上給他寫了一個字“佛“字。牛頭禅師一看,就不敢坐了,不能把“佛”字坐到屁股下呀。道信禅師就問他:“你心裏還有這個在呀?”牛頭禅師一聽,這個人還是有修行的,就拜他爲師跟他學習。這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案。這說明什麼問題,我們要如實地生清淨心,不著世間法,也不執著出世間法。但是,我們講了這個公案以後,你不要鹦鹉學舌,你也去這樣,弄個佛字坐在屁股下面,你這還是執著呀!你執著通過這種方式表現你沒有執著,這是個展現的欲望!這個展現的欲望還是執著。這個辦法不能輕易用呀。祖師是開悟了的。你們哪裏悟了?你跟我一樣。

  所以生清淨心,要遠離兩邊。要遠離世間法的執著,也要遠離出世間法的執著,中道,不著空,不著有,不著世間,不著出世間,但是有個前提。往往有些人非常狂妄,以爲我已經離開執著,可以爲所欲爲了,可以诃佛罵祖了,可以不尊重叁寶了,這是很危險的。這是天大的執著啊,是最可怕的執著!爲什麼?因爲你執著世法出世法的絕對空。你執著這個,就會造成不怕因果,不怕輪回,不怕造業,這個空見。佛陀曾經告誡我們,“甯取有見如須彌山,不著空見如芥子許。”爲什麼?執著有見,還怕造業,還不會去破壞因果。如果執著空見,不怕造業了,破壞因果了。那個地獄就不只一層了,恐怕要有一十八層等著你呀。所以在學佛的時候要警惕,俗話講“到哪個坡才唱哪首歌”。你不到那個境界,你就不要幹那個傻事,就要老老實實,腳踏實地,煩惱要一分一分的斷,智慧才一分一分地顯現。所以不要因爲我們講了幾個公案,就想學祖師那樣,這個是不能模仿的。

  下面:“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話我記得前面講過,這裏再具體的給大家講一講。大家聽到這個故事沒有?一池塘水,按唯識法講,這一池塘水,在我們講是一池塘水,可是在池塘裏的魚蝦,覺得是它的遊樂園,它自由自在呀,所以我們講“如魚得水”呀。諸佛菩薩看那一池塘水是寶莊嚴地,在餓鬼看來那一池塘水就是膿,就是血。所以這是唯識法裏有名的一個理論:“一景四心”。同樣一個景象,四種不同的生命就有四種不同的認識。這什麼意思?佛菩薩覺得是寶莊嚴地,凡夫覺得是一池塘水,餓鬼就覺得是膿血,魚蝦就覺得是樂園。比如我們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我們面前的一只手,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同一個境界,同是一池塘水,四類生命就會有不同的認識。爲什麼?因爲每一類生命內心的智慧程度不同。人認爲是一池塘水那是人的境界,人的認識。餓鬼看到那是一潭膿血。那是業力的招感呀。爲什麼說是餓鬼呢?咽喉象針尖那麼細,想吃吃不進,想喝喝不進。看到香噴噴的米飯,到他嘴裏就成了火炭,看到幹淨的水,到他那就成了膿血。業力招感!在魚蝦那裏是遊樂園,那是它的境界;在諸佛菩薩就是寶莊嚴地,爲什麼?他清淨心呀。所以同一景象四種不同生命會有四種不同的境界。那是因爲我們覺悟的程度不同,業力不同。如果我們有清淨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清淨心,各位?那你看到膿血是什麼東西?要如實啊,不能打妄語啊。哦,有些人說是水,有些人說就是膿血,有些人說肮髒……答案非常多。

  是呀!從客觀上講膿血就是膿血。我要告訴你,膿血就是曹溪法乳!就是清淨甘露!爲什麼?不應住色生心嘛!不要覺得它是膿血嘛!不要受顔色的限製嘛!要平等心嘛,清淨心嘛。膿血就可以使我們生清淨心,使我們開悟!不住膿血的色,你就生清淨心了。不住膿血的色,就是甘露嘛。膿血與甘露平等,膿血與曹溪法乳平等。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提醒大家怎麼樣不住色。不要看這個答案和結果,而要看這個方法。各位,不要說膿血就是曹溪法乳,這不是騙自己?我們一般人看到膿血,哎呀肮髒呀,臭的不得了呀!這就住色聲香味觸法了嘛,這就是分別心嘛,就不是平等心嘛。所以我們通過這個說明怎樣擺脫我們凡夫住色住聲香味觸法的執著。當然,能夠擺脫了凡夫的色聲香味觸法,還能不能擺脫聖者的色聲香味觸法嗎?所以“膿血”既是“曹溪法乳”,又非“曹溪法乳”,“膿血” 既是“甘露”,又非“甘露”,此中真味,要用心體會。如果說擺脫了“膿血“的相,就認爲它是“曹溪法乳”的相,就認爲它是“清淨甘露”的相,你又錯了啦!又是住色聲香味觸法了。所以我講“膿血”就是“曹溪法乳”,意思是什麼?諸位懂不懂“曹溪法乳”是什麼?曹溪代表六祖。六祖的法乳是什麼?“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給我們的真正的法乳之恩。所以我們講膿血是曹溪法乳,就是告訴我們從膿血裏邊體會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懂得這樣的原理,那這裏邊,就展示著佛學的智慧,就展示著曹溪法乳之恩哪。所以我希望大家,通過這句話,我們反複的講,怎樣學到六祖的方法。下面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前面那句話“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什麼心呀?生清淨心呀!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清淨心,不住善不住惡而生清淨心,不住世間不住出世間而生清淨心。過去有一個鳥巢禅師,白居易碰到他的時候,他住在樹上,白居易說你多危險呀,他說我不危險,你才危險!白居易問:“我怎麼危險?”禅師說了八個字:“薪火交燃,識性不停。”爲什麼?從長遠看,我們人的生命就是“薪火交燃”,象柴火一樣,柴燃成火,火又燒柴。“識性不停”,造業嘛,業沒有停止,所以生死輪回,不會停止。

  白一聽有道理呀,就問怎麼才能解決?禅師就講了:“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有的人講我學佛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就行了,我說不圓滿,還要“自淨其意”呀,怎麼樣自淨其意?就是這句話“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什麼心?就是清淨心。下面: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馬上就說了,有人身象須彌山那麼大,大不大呀?不大,何以故呀?因爲他非身,之所以說他是大身。即使你有須彌山那麼大的身,那還是有相,還不叫大,只有把須彌山那麼大的身都能看透,破除執著,證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如果須彌山那麼大的身,都是有形有相,都不大,只有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有形有相,都不是大;無形無相,才是真的大。前面,須菩提說完他自己的體會後,釋迦牟尼佛就是談他自己的經驗,意思是說: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大家都要如此,才能夠真正最後成就無上菩提。我想這才是這一品的用意。

  下面,第十一品,“無爲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一段,我覺得他也在給我們展示一個道理:法布施勝財布施。可是老這樣講,沒有新意也不行呀。這裏我們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談一下這個道理。我們先來將這段文看一下: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

  恒河是印度當時的一條河,恒河裏的沙有多少?沙那麼多的恒河又有多少?沙那麼多的恒河裏邊的沙又有多少?所以須菩提說了“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然而世尊問“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這是個什麼概念?天文數字。你說那個福德多不多?然而佛對須菩提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前面的福德那麼多,如果把金剛經這個道理給他講,那功德更大,怎麼講?金剛經是成佛的道理,如果你給他講了,他懂得這個道理,就是告訴他成佛的方法,比你布施他多少東西意義要大得多。

  我始終有一個觀念,人擁有的財富越多,往往心態就很難擺正。有的人很有財富,你給他再多他不會滿足的。所以我們在幫助衆生,度化衆生的時候,也要給他財富,但更重要的是要給他智慧,要給他覺悟的武器,給他覺悟的方法!覺悟的武器是什麼?覺悟的方法是什麼?就在《金剛經》裏找啊。爲什麼給人講《金剛經》,勝前福德呀?《金剛經》就是覺悟的武器,覺悟的方法,成佛…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