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法,才能够真正生清净心,要知道清净心不容易呀!我们一般学佛的人,往往抛弃这了世间的执着,又产生了新的执着,又有了出世间的执着。所以我们老不自在,老有烦恼,有的人学佛都学出烦恼来,。。。。这个相当重要呀。过去讲一个公案,在隋代时有个道信禅师。各位,认识吗?不认识?那还和我一样,还是凡夫,你要认识道信禅师了,那你就是再来人了,就恭喜你了。道信禅师是得道的人,他那个时候,有个牛头禅师,在南京的牛头山,修行非常好,打坐非常用功,他在洞里打坐,老虎都帮他看门,你看,这是什么工夫,已经达到了人我一体,老虎都给他把关,你看多有道德。道信禅师去看他的时候,正好老虎在那守着,道信禅师看到老虎就故作惊讶状。牛头禅师就说:“修行人怎么还要怕老虎呀?”道信禅师一看觉得这个人真有点名堂,就想度化他,牛头禅师坐在石头上,待到牛头禅师起来后,道信法师就在石头上给他写了一个字“佛“字。牛头禅师一看,就不敢坐了,不能把“佛”字坐到屁股下呀。道信禅师就问他:“你心里还有这个在呀?”牛头禅师一听,这个人还是有修行的,就拜他为师跟他学习。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案。这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要如实地生清净心,不着世间法,也不执着出世间法。但是,我们讲了这个公案以后,你不要鹦鹉学舌,你也去这样,弄个佛字坐在屁股下面,你这还是执着呀!你执着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你没有执着,这是个展现的欲望!这个展现的欲望还是执着。这个办法不能轻易用呀。祖师是开悟了的。你们哪里悟了?你跟我一样。
所以生清净心,要远离两边。要远离世间法的执着,也要远离出世间法的执着,中道,不着空,不着有,不着世间,不着出世间,但是有个前提。往往有些人非常狂妄,以为我已经离开执着,可以为所欲为了,可以诃佛骂祖了,可以不尊重三宝了,这是很危险的。这是天大的执着啊,是最可怕的执着!为什么?因为你执着世法出世法的绝对空。你执着这个,就会造成不怕因果,不怕轮回,不怕造业,这个空见。佛陀曾经告诫我们,“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着空见如芥子许。”为什么?执着有见,还怕造业,还不会去破坏因果。如果执着空见,不怕造业了,破坏因果了。那个地狱就不只一层了,恐怕要有一十八层等着你呀。所以在学佛的时候要警惕,俗话讲“到哪个坡才唱哪首歌”。你不到那个境界,你就不要干那个傻事,就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烦恼要一分一分的断,智慧才一分一分地显现。所以不要因为我们讲了几个公案,就想学祖师那样,这个是不能模仿的。
下面:“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话我记得前面讲过,这里再具体的给大家讲一讲。大家听到这个故事没有?一池塘水,按唯识法讲,这一池塘水,在我们讲是一池塘水,可是在池塘里的鱼虾,觉得是它的游乐园,它自由自在呀,所以我们讲“如鱼得水”呀。诸佛菩萨看那一池塘水是宝庄严地,在饿鬼看来那一池塘水就是脓,就是血。所以这是唯识法里有名的一个理论:“一景四心”。同样一个景象,四种不同的生命就有四种不同的认识。这什么意思?佛菩萨觉得是宝庄严地,凡夫觉得是一池塘水,饿鬼就觉得是脓血,鱼虾就觉得是乐园。比如我们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面前的一只手,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境界,同是一池塘水,四类生命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为什么?因为每一类生命内心的智慧程度不同。人认为是一池塘水那是人的境界,人的认识。饿鬼看到那是一潭脓血。那是业力的招感呀。为什么说是饿鬼呢?咽喉象针尖那么细,想吃吃不进,想喝喝不进。看到香喷喷的米饭,到他嘴里就成了火炭,看到干净的水,到他那就成了脓血。业力招感!在鱼虾那里是游乐园,那是它的境界;在诸佛菩萨就是宝庄严地,为什么?他清净心呀。所以同一景象四种不同生命会有四种不同的境界。那是因为我们觉悟的程度不同,业力不同。如果我们有清净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清净心,各位?那你看到脓血是什么东西?要如实啊,不能打妄语啊。哦,有些人说是水,有些人说就是脓血,有些人说肮脏……答案非常多。
是呀!从客观上讲脓血就是脓血。我要告诉你,脓血就是曹溪法乳!就是清净甘露!为什么?不应住色生心嘛!不要觉得它是脓血嘛!不要受颜色的限制嘛!要平等心嘛,清净心嘛。脓血就可以使我们生清净心,使我们开悟!不住脓血的色,你就生清净心了。不住脓血的色,就是甘露嘛。脓血与甘露平等,脓血与曹溪法乳平等。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要提醒大家怎么样不住色。不要看这个答案和结果,而要看这个方法。各位,不要说脓血就是曹溪法乳,这不是骗自己?我们一般人看到脓血,哎呀肮脏呀,臭的不得了呀!这就住色声香味触法了嘛,这就是分别心嘛,就不是平等心嘛。所以我们通过这个说明怎样摆脱我们凡夫住色住声香味触法的执着。当然,能够摆脱了凡夫的色声香味触法,还能不能摆脱圣者的色声香味触法吗?所以“脓血”既是“曹溪法乳”,又非“曹溪法乳”,“脓血” 既是“甘露”,又非“甘露”,此中真味,要用心体会。如果说摆脱了“脓血“的相,就认为它是“曹溪法乳”的相,就认为它是“清净甘露”的相,你又错了啦!又是住色声香味触法了。所以我讲“脓血”就是“曹溪法乳”,意思是什么?诸位懂不懂“曹溪法乳”是什么?曹溪代表六祖。六祖的法乳是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给我们的真正的法乳之恩。所以我们讲脓血是曹溪法乳,就是告诉我们从脓血里边体会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懂得这样的原理,那这里边,就展示着佛学的智慧,就展示着曹溪法乳之恩哪。所以我希望大家,通过这句话,我们反复的讲,怎样学到六祖的方法。下面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前面那句话“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什么心呀?生清净心呀!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清净心,不住善不住恶而生清净心,不住世间不住出世间而生清净心。过去有一个鸟巢禅师,白居易碰到他的时候,他住在树上,白居易说你多危险呀,他说我不危险,你才危险!白居易问:“我怎么危险?”禅师说了八个字:“薪火交燃,识性不停。”为什么?从长远看,我们人的生命就是“薪火交燃”,象柴火一样,柴燃成火,火又烧柴。“识性不停”,造业嘛,业没有停止,所以生死轮回,不会停止。
白一听有道理呀,就问怎么才能解决?禅师就讲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有的人讲我学佛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就行了,我说不圆满,还要“自净其意”呀,怎么样自净其意?就是这句话“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什么心?就是清净心。下面: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马上就说了,有人身象须弥山那么大,大不大呀?不大,何以故呀?因为他非身,之所以说他是大身。即使你有须弥山那么大的身,那还是有相,还不叫大,只有把须弥山那么大的身都能看透,破除执着,证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如果须弥山那么大的身,都是有形有相,都不大,只有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形有相,都不是大;无形无相,才是真的大。前面,须菩提说完他自己的体会后,释迦牟尼佛就是谈他自己的经验,意思是说: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大家都要如此,才能够真正最后成就无上菩提。我想这才是这一品的用意。
下面,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一段,我觉得他也在给我们展示一个道理:法布施胜财布施。可是老这样讲,没有新意也不行呀。这里我们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道理。我们先来将这段文看一下: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恒河是印度当时的一条河,恒河里的沙有多少?沙那么多的恒河又有多少?沙那么多的恒河里边的沙又有多少?所以须菩提说了“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然而世尊问“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这是个什么概念?天文数字。你说那个福德多不多?然而佛对须菩提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前面的福德那么多,如果把金刚经这个道理给他讲,那功德更大,怎么讲?金刚经是成佛的道理,如果你给他讲了,他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告诉他成佛的方法,比你布施他多少东西意义要大得多。
我始终有一个观念,人拥有的财富越多,往往心态就很难摆正。有的人很有财富,你给他再多他不会满足的。所以我们在帮助众生,度化众生的时候,也要给他财富,但更重要的是要给他智慧,要给他觉悟的武器,给他觉悟的方法!觉悟的武器是什么?觉悟的方法是什么?就在《金刚经》里找啊。为什么给人讲《金刚经》,胜前福德呀?《金刚经》就是觉悟的武器,觉悟的方法,成佛…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