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基本知識
日慧法師
自序
這本書,原是周日講座的幾篇講稿,今既成書付梓,照例序之,點綴篇首。
參與講座的朋友,多數都看了不少的佛學典籍,但都不太深入,有的還産生一些不很正確的觀念。基于這一點,我試圖爲他們有系統的談一些佛法知識。于是,提出了五個課題,即書目中所標列的五章。
在第一章中,首先揭示出佛法的中心思想在解脫。如經說,佛不爲別事說法,但爲解脫事。佛法,雖有叁時*輪之別,叁藏十二分教等衆多聖典,都無非是爲此一事。
五蘊,在佛法中,涵蓋的層面很廣,情、器世間既是因它建立,有情又是因它系縛,也因它解脫。所以,在第二章,對它作了比較詳細的敘述,並討論到心識的活動及了境之理,以至成立五蘊的次第等。最後,還介紹了生起如是諸法的六因四緣,俾供了解五蘊是如何緣起叁界一切法的。又,業力是這一章和後文都要討論的課題,而它對一切法的生起,又居于主導地位,故本章一開端便把這個器世間——叁千大千世間,作了扼要的說明,不致使下文討論業力時沒有著落。雖然叁千世界之說,不被現代學者認同,由這裏面,有種種不同的時空領域,或不同次元的世界做背景,似亦未可一筆抹殺。
第叁章,觀察法義談正見,仍隨著五蘊而來,簡單的依四法印和一實相法印,辨明正見和歧途。
第四章和第五章,談十二有支緣起與還滅。在談有支緣起時,我特別依行支說明作受因果之理,依識支說明各宗派對中有的看法,點出死後超度的不可靠;若欲來生不墮惡趣,必須憑仗生前,仔細檢點自己的心地和行爲。在談到有支還滅時,跟四谛結合起來解釋,以顯解脫道雖有多門方便,終必殊途同歸。最後,介紹了一個可淺可深而又切實可行的修習定慧方法——念息十六行。修數息如果不得力,不妨試用這個方法,說不定會好一些。至于修行的道次第,這裏雖然沒有討論,而實已寓于十六行的次第中了。若欲對道次第作詳細論究,那就不是本書的任務。
在本書中,討論各個課題時,不管牽涉到那一宗派的思想,無不將其差別厘清,或並存以供參考,或比較以定取舍,決不輕率會通,導致思想紊亂,因爲我總想藉這個簡短的篇章,誘導初學,進入研究佛法的思想理路。雖然,限于谫陋,恐終難免绠短汲深之譏!
有人問:爲什麼不辟一專題介紹禅定
我的答複是:在佛法的思想體系中,戒、定、慧叁學鼎立爲綱;然其間,絕對不共世間學,惟一足以主導解脫道的,是慧學。而此慧的來源,正是法義。從法義中獲得正見;由正見成就正慧。我當初計劃這幾個課題時,便是把重點放在法義的闡釋上,也就是放在慧學之上,所以,未另辟討論禅定的課題。雖然,在談十二有支還滅章中,援引《雜阿含經》,佛陀教須深:專精思惟,十二有支緣起還滅之理,住不放逸法,離于我見。于中,所謂的“住不放逸法”便是定,不過,不是禅叁摩跋底,而是念的無散亂。又,在本章後面所談到的定覺支、正定,以及念息十六行,若循著這條修慧的路線,都能盡諸煩惱,直入聲聞解脫,或菩薩無生法忍,不是很殊勝嗎
浩如煙海的佛法,本書所及非常有限,甚至還不足以窺得一斑,然亦深願能爲初學貢獻一臂力!
最後,我還有項聲明:從本書討論的這些課題看來,好像談的多是二乘解脫道,少及大乘菩提道。其實不然,因爲這些課題,都是叁乘的共同基礎。離開這些基礎,叁乘道都會失去依據;何況在這個基礎上,已提出了不少大乘的不共見。而這些不共見,又正是生起大乘勝解的因緣。
且又,若是學佛人,在這個基礎上,純以厭離世間苦的心,自求解脫,以自得解脫爲最後目標,不爲一切衆生進求一切佛法,對這種人,說是二乘——聲聞乘、獨覺乘。若是自求出苦,亦教他出苦,爲度他出苦,誓願求一切佛法,盡未來際,濟度一切衆生,這便是大乘人。所以,叁乘道不因爲基礎而異,異在求道人立志的大小。
1996年丙子中秋
日慧于觀自在蘭若之伏心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