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述《大乘起信論》與大乘佛法之修行(陳勇)

  試述《大乘起信論》與大乘佛法之修行

  陳勇

  自近代以來,雖然對《大乘起信論》的真僞問題有種種不同的看法和爭議,但它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對各宗派的巨大影響則不容懷疑。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看,《大乘起信論》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學入門必讀之經典,其思想深刻影響著廣大佛教修習者,由傳習此論而起信佛者不計其數。正如明德清所說:

  

  “起信論者,乃馬鳴大師爲破小乘外道邪見,宗百部大乘經典所作,以爲發起正信也。故立論宗法界一心,開真妄二門,徹生滅之本,窮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觀之妙門。總括一萬一千余言,理無不盡,事無不赅,可謂大教之關鑰,禅宗司南也。”①

  

  “發明唯心唯識之旨,統歸一心,爲性相二宗之綱要,深窮迷悟之根源,指示修行之捷要。所謂總攝如來所說深廣之義,實大教之綱宗,禅門之的旨也。”②

  

  從德清的評述中可以看出《大乘起信論》是在綜合了百余部的大乘經典的基礎上,基于印度佛教的如來藏系的思想,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即所謂一心(“衆生心”,亦即“真如”、“如來藏”)、二門(“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叁大(“衆生心”或“真如”的“體大”、“相大”、“用大”)、四信(“信根本真如”、“信佛”、“信法”、“信僧”)、五行(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五種德行)③。其思想對中國各個佛教宗派都産生巨大的影響,如華嚴宗的真如不變隨緣、法界一相的思想;天臺宗的性具說及止觀雙運的方法;禅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念爲宗,自心具足真如本性不假外求的思想,以及中國佛教後期的“禅淨合一”的思想等。

  

  筆者試從佛法修持的角度,基于個人對《大乘起信論》的理解及其大乘佛法修行的次第的理解,對《大乘起信論》有關思想作一梳理,並利用論中的代表性語言分六個方面加以論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大乘起信論》對大乘佛法修行的巨大指導作用以及《大乘起信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修行之所依: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本論爲衆生修學佛法而說,特別揭示“衆生心”爲佛法修行之本,所謂“衆生心”,即心真如。

  

  “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所言義者,則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叁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④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⑤“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⑥

  

  可以看出一切衆生悉有真如,即如來藏清淨真心。從本源上看都具體相用叁大。此心體本無迷悟,自性清淨,了無妄染,離名離相絕諸對待,唯一真源,並且一切聖凡都依此心而爲其體。也即唯識宗所說無漏種子。也如《佛性論》所說:“是故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據此,一切衆生如果依教如實修行都能乘此法到達如來地,最終究竟圓成佛果。所以衆生心是衆生每個人本具的,它是修行的依據。

  

  二、衆生之所成:依覺故迷,真妄和合,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以從本以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雖然從本性上來說,佛和衆生無差別,但衆生因無明而不覺悟,因迷而成衆生。如《華嚴經》說:“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相顛倒執著而不證得。”因由衆生最初的一念心即是無始無明住地,因不了知一法界的真實意義,因不覺悟而動念而有無明,進而依此而有生死流轉,最終迷此真心而爲識藏。所謂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以如來藏具有恒沙淨功德,今迷而爲識藏,變恒沙淨功德而爲染緣。所以真如實體但依妄染本無,故說體空,若離妄染則無空可說。因真如自體相,無有增減,並非前際生,也非後際滅,它是畢竟常恒的,且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以說真如自性是離四句絕百非,它從來與一切染法不相應。所說不空的含義,即是指作爲真心常恒不變的實體,它本來具有恒沙的清淨功德,但被妄染遮障不顯現,如妄染既離則本有淨法滿足。如同雲開霧散,浩月當空。所以衆生因無明而被妄染遮蔽了真如自性而成爲衆生。

  

  總之,如論中所說衆生從本以來有妄心念念相續。因念念分別,而致無始無明,最終輪轉六趣,所謂虛受一切身心大苦。

  

  叁、衆生之相:所謂衆生依心意,意識轉故,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

  

  衆生以一念妄動,而此無明是依真而起的,從而變如來藏心爲藏識,令生起無明業相,也就是能見相和境界相。由此見相既分,能所對待,繼而心境和合,起念相續,由此産生意識,此因無明不覺生叁細即業相、能見相、境界相。

  

  由之,見相一立,心境對待,而妄念取爲我有,分別淨穢,執之不舍,種種分別,念念相續,而以無明爲因,境界爲緣生起六粗之相,即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所以衆生的根本不覺即無明即業,即染種子,爲宇宙一切萬法的動力。能見相,爲衆生的細意識,既賴耶見分。境界相,是依賴耶而現起的根、塵、山河大地等器世間爲賴耶的相分,總之,無明能生一切染法,而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是妄境是衆生相。

  

  四、修行之內因外緣:自信已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道。

  

  衆生本有之佛性爲覺義。今被無明障蔽而不知,而爲不覺義。所說衆生佛性就是如來藏,也即佛之法身。今雖流轉五道而爲衆生,但本性則是湛然常住的,不動周圓的,也未曾欠缺過,只是因衆生一念無明妄心遮障而不顯現。但如來平等法身,乃衆生之本有,故依此法身而說是本覺。所謂不覺乃是相對應本覺而言,因一切衆生皆不名覺是故本覺成不覺,不覺成始覺,始覺同本覺,以同本覺故則無不覺,無不覺故則無始覺,無始覺故,則無本覺。總之,覺與不覺,本覺與始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

  

  今衆生因無明不覺之力,而生相生幻,動其心源,于叁界中流轉六趣,而本具之性淨本覺,雖不離五陰一切染心染境,而不被彼所染,反以不動之體相二大,冥熏衆生之無明,而或翻染之用大,故曰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生而衆生覺性本自具有智慧德相,但爲妄想顛倒而不證得,今由始覺之功治障離垢,斷煩惱礙、智礙,破和合識顯現本有,能與衆生作內熏之因,故令衆生覺悟無常厭生死苦,發心修行求出離道。

  

  以本覺內熏起始覺之智,起厭求心,由及所流教法外熏之力,發起信解,漸漸修習,到初地菩薩能如實修行,得隨分覺,起真實智,這樣的修習到圓滿即究竟覺。終至破和合識內根本無明,染緣盡,覺體淳淨,顯現法身。

  

  五、修行之的訣: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

  

  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若能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

  

  “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之法生,心滅則種種之法滅故。”⑦

  

  所謂一真法界,本無色心,因衆生最初一念不覺即無明,以無明力即變一心而爲業識,依業識見相二分,以爲色心和合,故而有五陰之衆生,妄境不空。是則衆生五陰皆因一念而有,故知衆生妄法皆依妄心住持,于真心中了不可得。故今不必計衆生之真僞,但觀一念起處,本自無念,無念即無生,無生則衆生本無,又何有色心諸法,是故叁界虛僞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所以教令真觀無念,即當下頓入真如門。以一念之迷,則萬法齊彰,故雲心生則種種法生,若了一念無生,則叁界頓空,故雲心滅則種種法滅。此論直指一心,但了一念無生,則頓登佛地。所謂若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此觀無念一著,實是佛諸指示修行之的訣。

  

  六、修行之次第:破邪、顯正、發心、四信、五行、求生極樂。

  

  “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于我,則無邪執,是我見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⑧“......複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衆生,其旨趣者,皆爲離念歸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⑨

  

  邪執破則正自顯,正如因病設藥皆是對待之說,未能究竟離言,今則藥病俱遺,能所兩忘,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智路絕,世出世法,一切皆非,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一切佛法之修行皆與發心修爲所趣向。依《大乘起信論》有叁種發心:信成就發心,解行發心,證發心。

  

  信成就發心,依叁聚衆生(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而發叁種心:直心——正念真如法。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再依上叁心立四方便,依真如起行爲行根本方便,起于大悲,修諸福德攝化衆生。能止方便,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修離過行,發起善根增長方便,未作之善令其發起,已作之善令其增長。大願平等方便,發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解行發心,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之六波羅密既檀波羅密、屍波羅密、羼提波羅密、毗黎耶波羅密、禅波羅密。證發心,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佛法大海,信爲能入。四信,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緣,叁者信法,四者信僧。信樂念真如,則內因殊勝,信叁寶,則外緣增勝,以因緣俱勝,內外交熏,令信心速得成就。

  

  有信無行則信不堅,不堅之信遇緣便退,故修五行以成四信之心,令不退也。一施門,財施、無畏施、法施、叁檀等施。二戒門、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遠離貪嫉欺詐谄曲嗔恚邪見。叁忍門,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四進門,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勇猛精勤,忏悔除惡業障,勸請除謗法障,隨喜除嫉妒他障,回向菩提除樂有叁障。

  

  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此爲趣大乘之要門。前四門是助成方便,而論意正在止觀一門。總歸真如是叁昧根本,名一行叁昧,具有不思議大用,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叁昧。

  

  初學衆生未得正信,內心既劣,外缺勝緣懼怕退失,故如來設勝方便,攝護其心,專意念佛求生淨土,以依佛力,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退畢竟得生。

  

  綜上,《大乘起信論》以“真如緣起”說爲其基本理論,按照一心、二門、叁大、四信、五行的順序修行,就能迅速成就佛果,達到解脫的境界。此論既有大乘佛法義理之闡釋,又直揭修行之的奧,以及修行中所遇魔障之示舉,可謂義豐文約,解行俱兼,對修行者生起信心,正明知見,依教如實修行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不愧爲大乘佛法修行之宗綱。《大乘起信論》自它流傳那天起,一千多年來在中國佛教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作爲大乘佛法的基本經典始終有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德清著《大乘起信論直解》,《續藏經》72冊153頁。

  

  ②德清著《大乘起信論直解》,《續藏經》72冊156頁。

  

  ③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序言9頁。

   ④《大正藏》32冊575頁。

  

  ⑤⑥⑧《大正藏》32冊579頁。

  

  ⑨《大正藏》32冊580頁。

  

  參考文獻:

  

  [1]德清著《大乘起信論直解》,《續藏經》72冊。

  

  [2]印順著《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2年版。

  

  [3]法藏著《大乘起信論義記》,《大正藏》44冊。

  

  [4]慈舟著《大乘起信論述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7年版。

  

《試述《大乘起信論》與大乘佛法之修行(陳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