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象器之大磬
戒毓
“磬”,以銅鑄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側,法會、課誦時,引導一切唱誦的起落,由維那以棓 ( 木製之棒 ) 擊鳴。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禮佛,皆鳴叁下。
佛教的“磬”,大致有“圓磬”(即“大磬”)、“匾磬”、“小手磬”(即“引磬”)等叁種。“圓磬”有如缽狀,多用銅鐵等金屬所造,大者徑約二、叁尺,高不足二、叁尺。小者徑約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禅林象器箋》說:“小磬如桃大,底有竅,貫緒,連縛小竹枝爲柄,以小鐵桴(槌)擊之,名爲引磬。蓋因導引衆故名。”現今之引磬,已改用木柄,貫以銅線。
“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磬”是“法器”中的主腦,在寺僧集體行動時,由“維那”或“悅衆”用它指揮大衆進退起止,號令贊誦。維那管用“大磬”,“悅衆”持用“引磬”。上殿時,“悅衆”一人或數人,站在維那師身後,悅衆是維那師的部屬。維那起腔,悅衆接腔;維那轉腔,悅衆跟腔。他們必須聲聲響朗、字正腔圓,以防大衆高低失准,參差不齊。
佛教的“磬”有別于中國古代樂器的“磬”。樂器“磬”板樣曲折,《考工記》所謂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缽形,《祗園圖經》說:“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缽器矣。樂器之“磬”用玉石或石塊磨成石片,形狀如“矩”,中間折曲,兩端低垂,又叫做“銈(金圭也)”。據說起源于虞舜時期,就開始成爲很重要的樂器。當時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基本出産於泗水(在今山東省境)兩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顔色類似漆樹,夾雜少許細白的紋理,看上去好像是玉類一般。到了南齊時代才有鐵造的“磬”,梁代才有銅造的“磬”。
佛教之“磬”,是禅林中最爲神聖的一種法器。《禅林象器箋·呗器門》引《祗園圖經》說:“佛衣服院,阿難所止,常護佛衣。執玉槌,用擊磬,聲聞叁千世界。音中變亦說諸佛教誡弟子法。磬是梵王造之,及佛滅度,娑竭羅龍王收入海宮。”
禅刊 2011年度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