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短信善護念
華蓮
隨著手機的普遍使用,絕大多數人都會用到手機的短信收發功能。作爲一個佛教徒,特別是已受叁皈五戒的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如理如法地使用短信功能,也可以衡量我們身口意叁業的修持程度。
這是由前不久遇到的一件事啓發我的。一天晚飯後,同屋五六個人正做著各自的事情,其中一位大姐的手機鈴聲響起來,她看後哈哈大笑不已,原來是收到了一則諷刺醫療行業的幽默短信,她說:“太有意思了,我給你們讀一段呵……”于是,她便津津有味地讀起來。
這則短信還編得挺長。剛開始聽時,確實被它尖銳的諷刺觸動,但隨即便有種不對勁的感覺。因爲這些言辭真的令聽者開始對這個行業的種種人事抱怨和不滿起來,而且相互間越說越激動,頗有同感,繼而又推及更多的行業。隨後,有兩人就說:“來來,現在就發給我吧,我也要轉發給幾位朋友,她們看了一定也會大笑的。”
那一刻,我真的很想說:“不要這樣,我們沒必要傳播這樣的短信。曾經我也收到過類似的短信,也曾因覺得好玩而轉發過。但某一天,當我猛然意識到傳播這類短信的弊端時,再也不以此爲樂。這些短信一時看似辛辣諷刺,但結果只能引起他人更多的抱怨、諷刺、牢騷、甚至是憤慨的情緒。在傳播的那一刻,我們肯定已忘失了原有的寬容和慈悲。我們應當常觀自心的慈悲喜舍,忏悔往昔業障尚且不及,何況更造口業呢?如果我們傳播的短信有助于自律與廉潔,使得人心向善,或者能讓更多人提出合理化建議,進而改善風氣,振奮人心,這才是值得我們用心的地方。善護口業,保持清淨心,這是佛子的本分。”
然而,話在嘴邊,當時卻沒有勇氣說出來,事後自覺非常慚愧。
曾經在我迷茫困惑、失落無助時,我遇到法師及善知識發來的智慧語錄,不僅令我心開意解,煩惱頓消,還一直成爲鼓舞我堅持不懈的動力。我覺得,在佛法的修學路上多給周圍人一些善緣,這樣也會令自己感得更多善緣。所以在猶豫之後,我決定把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希望能和更多的佛子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提醒自己、引導他人,時時不忘身、口、意叁業的清淨。
在此我也誠意轉載我曾收到的短信,願所有見聞者能心生歡喜,自利利他——
※我們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內心的反映;在心情開朗時,見到的人都友善親切;在心情煩躁時,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當你的心充滿祥和,到哪裏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橫蠻的人教授忍辱之道。在你的心開始懂得以智慧去觀察時,生命的真谛便會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于你,因此你用不著抛棄,要抛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爲我所用,非我所屬。當你明天開始生活的時候,有人跟你爭執,你就讓他贏,這個贏跟輸,都只是文字的觀念罷了。當你讓對方贏,你並沒有損失什麼。所謂的贏,他贏了什麼?得到什麼?所謂的輸,你又輸了什麼?失去什麼?活著一天,就是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爲什麼我們會在與橫蠻的人相處時生氣呢?因爲他的嗔心喚醒了我們本身之嗔恨。當你心中再無嗔恨時,面對惡人並非什麼受不了的事;事實上,你根本不再會覺得世上有任何惡人。每個人都喜歡自主。但如果你在他人對你說了句什麼後就大發脾氣,你就是正在把自主權付托給了他;慢慢地,除了你自己外,每一個人都成爲你心的主人。如果你向往自主的話,先學會主宰自己的心。
※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多得是。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爲了什麼?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屈,你應該要想,他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不要因爲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爲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安祥的精神境界——就是以豁達淡泊、順應自然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的種種無常變化,將痛苦憂傷的情緒降伏到最低點,于每一分,每一秒中都具足喜悅、滿足,內心一片安甯,沒有任何不滿、懷疑、抱怨在心頭。最微小的小草,也會與旁邊的花朵分享滿杯的露珠。一切美的基礎在于一顆和善而樂于助人的心,這種善良的心理,使你的容貌顯示出來,就是如此美麗。
※人生有百分之十是看你的行爲,而其余的百分之九十,則看你如何接受。如果我們不去爲別人的說法和做法而忙亂,心中必會安祥得多。人生並不是受環境的支配,而是受你自己的習慣思想的擺布。智者,不會坐著爲他的損失垂淚,而會愉快地起立,尋找減少損失的對策。以溫和的態度對待毀謗你的人,其實對方已被你征服。能克服自己的暴怒,便能克服最強的敵人。
※若是無法成就偉大的事,就用偉大的方法,去做微小的事。在你的內心,有一塊磁鐵,可以吸引真正的朋友,那塊磁鐵就是“無私”,也就是處處先爲別人著想。尺有不能量短的時候,寸有不能量長的時候,每樣事物都有它的缺陷,所以再高的才智也會有所蒙蔽。你應該滿足自己的命運,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永遠超人一等。
一則短信,一句法語,一種智慧,一份善緣。讓我們在短信中不失實踐善護口業、善護自心的修學之道。
禅刊 2010年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