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人類起源觀(覃江)

  佛教的人類起源觀

  覃江

  人是從哪裏來的

  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人,人們一直也在試圖解釋這個問題。各個宗教、哲學還有科學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答案。大多數宗教都持神造人的觀點,而近代以來進化論成爲一般人的科學常識。那麼佛教的人類起源觀是什麼呢

  

  《長阿含經卷六·小緣經第一》記載,佛陀住世時,有兩位婆羅門比丘,一位叫婆悉吒,另一位叫婆羅墮。他們以清淨正信跟隨佛陀出家修道,卻被其他婆羅門嫌棄斥責。因爲其他的婆羅門認爲在所有的種姓中,只有婆羅門種姓是從大梵天的口中出生的,所以只有婆羅門種姓才是第一種姓,其他種姓都是卑劣下賤的;只有婆羅門種姓是清淨的,其他種姓都是汙穢的。而這兩位婆羅門比丘卻舍棄清淨第一種姓,入刹帝利種姓的佛陀之法中修行,所以其他的婆羅門都看不起他們。

  佛陀知道這件事以後就告訴兩位比丘說:他們那些人都愚昧無知,卻又狂妄自大。在佛法中,不講種姓,沒有我慢之心。如果有沙門、婆羅門于佛法中持種姓之別,有我慢心,那麼他就不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告訴兩位婆羅門,在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姓中都存在善惡生和由善惡業引起的善惡報,並不是說只有婆羅門種姓行善業和受善報而其他叁種姓全部是行惡業和受惡報,婆羅門中也有行惡業受惡報的,其他種姓中也有行善業受善報的。所以並不能說只有婆羅門是清淨的,而其他種姓都是汙穢的。同時婆羅門也是由父母所生,並不是由大梵天的口中出生。佛陀告訴兩位比丘,所有的佛弟子不論以前是什麼種姓,什麼出身,一旦在佛法中出家修遭,如果有人問是什麼種姓的話,統統都要回答是沙門釋種子。所有的婁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都要恭敬供養佛法僧叁寶。接著爲了說明這些道理,佛陀就爲比丘們說明四種姓的來源,也就是人類的起源。

  佛陀講,在上一大劫末,天地崩壞,所有的生命都往生到第二禅之第叁天即光音天上成爲光音天人。此天的所有生命都不是父母所生而是自然化生的。他們也不吃五谷雜糧,而是以念爲食。每一位光音天人的身體都發出清淨殊勝的光明,代替語言進行交流。他們都有神足通,能夠在空中自由地飛行。

  當時的地球表面全部被海水所覆蓋,沒有陸地,沒有日月星辰,沒有白天和黑夜,沒有年月日的更替,只有漫長而無邊的黑暗。後來地球上開始出現了陸地,這時候光音天人的壽命終結,就降生到地球上。他們剛降生時仍然是以念爲食,具有神足通,能夠自由地在空中飛行,他們的身體仍然能夠發出清淨殊勝的光明。他們在地球上住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把自己稱爲“衆生”,也就是最初的人類。

  後來地下湧出像酥蜜一樣甘美的泉水,一些性情輕浮的人看到這些泉水就想:“這是什麼東西啊

  我來嘗一嘗吧!”他就用手指沾了一點泉水放到嘴裏嘗了嘗,覺得味道很好。于是就放縱地飲用取食。其余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來品嘗這美味的泉水,覺得味道很好。于是所有的人都敞開胸懷盡情痛飲。可是時間一長,這些人的身體開始變得粗濁,失去天身妙色,喪失了神足飛翔的能力,只能在地上行走;由天身發出的清淨光明也暗淡熄滅。世界又沈入無邊的黑暗當中。

  又過了很久,天空中開始出現日月星辰,于是有了“晝夜晦明,日月歲數”。世界有了光明以後,人們看到那些喝了很多泉水的人變得非常醜陋,那些喝得少的人還稍能保持面容光澤端正。于是這個世界上開始有了美與醜的分別。那些長得端正的人就變得很傲慢,瞧不起那些長得醜的人;那些長得醜的人就生起嫉惡心,憎恨那些長得端正的人。人們相互間就有了仇恨爭執。這個時候,地下的甘泉枯竭,自然産生一種叫“地肥”的美味,色味具足,香甜細軟。大家又以吃細軟“地肥”爲生。那些吃得多的人長得醜陋,吃得少的人長得端正漂亮,于是大家又生起更多的仇恨紛爭。後來,這種細軟的“地肥”也沒有了,生出一種“粗厚”地肥,雖然也很香美可口,但是比不上前者。人們這時就以吃這種粗厚地肥爲生。同樣,吃得多的人長得就醜,吃得少的人長得就漂亮,互相更加仇恨,生起更多紛爭。後來這種粗厚地肥也枯竭了,從地裏自然長出粳米來。這種粳米沒有糠秕,“色味具足,香潔可食。”人們就以吃這種粳米爲生。

  人類在地球上住得久了,吃了這麼多地上的東西以後,開始有了男女性別的差異。《增一阿含經》講:“彼時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娛樂。”男女相處久了就有了情欲,就有了性行爲。這時其他的人看到他們這樣就說,你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就把他們從社群中驅趕出去,叁個月後才讓他們回來。

  這時佛陀對婆悉吒感歎道:“昔所非者,今以爲是。”過去人們認爲是錯誤的,今天卻人人都以爲是正當的。這時人們樂于行淫,縱欲無度,毫無節製,漸漸感到羞愧。《增一阿含經》講,當時人們爲了男女同居,不讓人看見,就建起房屋,遮蔽身體。有了房屋以後,人們更加肆無忌憚地過性生活,于是女人敢有了身孕。人類從化生變成胎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當時人們吃的粳米是隨取隨生,從來沒有缺乏過。一些較爲懶惰的人就想早上要吃的時候早上就要去取,我晚上要吃的時候晚上又要去拿,太辛苦了,幹脆我一次就把一天所需的粳米拿夠,這樣既方便又省事。于是他把一天的粳米一次拿夠了。等到別人來招呼他一起去取粳米時,他就告訴別人:“我已經拿夠一天的了,你們自己去取吧。想拿多少都可以。”其他人想:“這個人真是狡猾,竟然事先儲積了一天的粳米。這樣的話,我也要儲積,我要取夠叁天吃的糧食。”于是這個人一次就拿了叁天的粳米。又有別人招呼後來的這人去取粳米,他告訴別人他已經取夠了叁天的粳米,讓別人自己去隨意拿取。那些人就想這個人真是狡猾,那些人也學他們一樣儲積糧食,一次取夠五天吃的粳米。這下大家都爭著取用儲積,結果就變得稀少而不潔,開始有了糠批,而且收割以後就不自然再生。這一下怎麼辦呢?

  于是人們商議說,爲了耕種糧食,我們來劃分土地吧!于是大家就樹起標志,分地種田。佛陀告訴婆悉吒:“這就是世界上田地的由來。”人們劃分好土地疆界以後,有人漸漸生起了盜心,跑去偷別人的莊稼。別人發現他這樣做就教訓他說:“你自已有田地,卻來偷別人的莊稼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以後不要再幹這種事了。”可是他還是照偷不誤。屢教不改,有人就抓住他,對大家說:“這個人自己有田地卻偷別人的莊稼。”而被抓的這個人卻說:“這個人打我。”看到這兩個人爭執不休都感到非常憂慮,就想:“人性轉惡,世界上才有像這樣的不善,才産生穢惡不淨。這是生老病死的根源啊!這些煩惱會招來墮叁惡道的果報。這些都是由于田地導致的,如今應該怎麼辦呢

  唯一的辦法就是選一個人出來做主,保護那些莊稼得到保護的人,懲罰那些應該得到懲罰的人。這個治理者可以不用種田,由大家出一些米來供給他,好讓他專心地解決這些糾紛。”于是大家就選出一位“形體長大,顔面端正,有威德者”,告訴他:“汝今爲我等作平等主.應護者護,應責者責,應遣者遣,當共集米,以相供給。”于是這個人就專心公正地斷理糾紛,而且還勸人行善。大家見他如此賢能都高興地稱他爲“大王”,于是世界上這才有了大王的稱號。這位大王用正法來治理百姓.所以又稱爲“刹帝利”,這也是世間刹帝利種姓的泉源。這時有人想:“家是大患,是毒刺.如今我甯願放棄家庭,獨自住于山林中,閑靜修道。”于是他就出家,獨處山林,禅定修道,要吃飯時就拿著缽到村落裏去乞食。村民們見到這樣的修行人,都很樂意供養他,都稱贊他說:“這個人真了不起啊!能夠舍離衆惡,出家修遺。”世界上就有了婆羅門這個名號。而這些婆羅門中有一些不喜歡坐禅的,就到世間,以讀誦講習經典爲職業,就被稱爲“不禅婆羅門”或“人間婆羅門”,于是世間就有了婆羅門種姓。

  又有一些人好經營房屋,積聚財富,這種人就稱爲吠舍。

  另外一些人心靈手巧,善于製造,于是世間就有了首陀羅。

  以上刹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就是世間的四種姓。還有一種就是沙門種姓。

  最初在刹帝利種姓中,有人厭煩了自己世間的生活,剃除須發,穿上法衣,出家修道,于是世間就有了沙門的名號。其他婆羅門、吠舍、首陀羅叁種姓如此出家修遭也稱爲沙門。

  四種姓中若有人身口意行不善業,命終以後必受苦報;或有人身口意行善業,命終以後必受樂報;或有人身口意行善不善業,命終以後必受苦樂報。

  在四種姓中若有人剃除須發,披上法衣,出家修道,也就是在沙門種姓中有人由于修習七覺支,憑惜無上清淨梵行的道力,不久證得阿羅漢果,“于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複受有。”世間四種姓中都有人成就阿羅漢,只有阿羅漢在所有五種姓中才是最爲第一的。

  佛陀說完四種姓即人類起源後,婆悉吒、婆羅墮當即無漏心解脫,“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上的人類起源說乃是佛口言,所有的佛弟子都應該深入經藏,信解行證,歡喜奉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