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安般念”傳承考
覃江(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
摘要:本文對早期漢傳佛教的一種重要禅法——“安般念”的傳承系統進行考察,繪出其禅法傳承的基本譜系,確定了五個主要的傳承系統。這是中國禅學史研究的一個方面,並提供了基本而重要的線索。
關鍵詞:“安般念”;禅法;傳承
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中將“安般念”分爲叁種禅,所謂“分一息道,立叁種禅”。這叁種禅法是:一、六妙門,二、十六特勝,叁、通明禅(1)。
但是,大小乘各種經論所傳授、記載的“安般念”從未包括有通明禅,在它們關于“安般念”的分類當中也未提及這種禅法。關于通明禅之出處及傳承,《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八雲:“此觀方法出《大集經》文,無別名目。北國諸禅師修得此禅,欲以授人。既不知名字,正欲安根本禅裏而法相迥殊;若對十六特勝,則名目全不相關;若安之背舍勝處,觀行方法條然別異。既進退並不相應,所以諸師別作名目,名爲通明觀禅。”(1)這裏講得很清楚,通明禅法源出《大集經》而爲諸師所修證,創立之初也並沒有合適的名稱,並特別指出與屬于“安般念”的十六特勝全不相關。所以它並不屬于從小乘演化至大乘的“安般念”。從修習的內容來看,通明禅也與“安般念”有相當大的差別,其修法已非屬于單純的持息。行者在初修“通明禅”時即通觀息、色、心叁事。《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八雲:“雲何修習
行者從初安心,即觀于息、色、心叁事,俱無分別。”(1)因其所觀的對象已經不是純粹的呼吸,故通明禅並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安般念”。因此,本文對“安般念”的考察,不包括通明禅。
在中國禅學發展史上,“安般念”是後漢至隋唐最重要的禅法之一,經典翻譯不斷,修持者衆多,傳承不絕,影響廣泛。慧皎《高僧傳·習禅》雲:“自遺教東移,禅道亦授。出入盡于數、隨,往返窮乎還、淨。”(2) 數、隨、還、淨正是“安般念”中“六妙門”的修法。
本文將重點考察在這段時期,漢傳佛教“安般念”禅法的傳承情況,繪出一個基本的傳承譜系。重點考察的是幾個源流清晰、傳承明確、影響重要的禅法系統,它們構成了“安般念”禅法傳承的主要法系,也是中國佛教早期小乘禅法的主要流派。但是並不是說。在這幾個法系之外,就沒有“安般念”的傳譯、修持等活動。相反,由于這一禅法的重要性,涉及的經典數量龐大,修習人數極多。但是,有些經典的翻譯並不是單純爲了“安般念”的傳授,雖然價值重大,影響面卻難以估評,如《成實論》、《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有些人物的傳承無從考索,卻功夫極深,影響巨大。由于這些情況無法在此面面俱到地呈現,本文只能就“安般念”禅法傳承的主要譜系進行考證,這是需要首先說明的。
一、安世高系統
漢傳“安般念”的傳譯始于後漢安世高,其禅法是衆護(僧伽羅刹)的傳承。安世高于後漢建和二年(148)來到洛陽,至建甯中,先後譯出大、小《安般守意經》等。《小安般守意經》失傳,《大安般守意經》現存于大正藏第十五卷。康僧會、謝敷曾爲之序;釋道安爲之注並序其注(3);康僧會助陳慧作注(4 );支遁等亦曾爲之注。今本錯注入經,經、注不分,經、注倒亂脫誤的痕迹明顯,難以厘清。此經爲漢傳“安般念”之始,修習“安般念”及其它禅法者多依此經。謝敷謂:“其文雖約。義關衆經;自淺至精,衆行具舉。”(3)
我們要了解經文原旨,只能依照其序。康僧會之序文以四禅、六事總結本經所傳“安般念”。其文日:
夫安般者,其事有六,以治六情。系意著息.數一至十。十數不誤,意定在之。小定叁日,大定七日,寂無他念,怕然若死,謂之一禅。
已獲數定,轉念著隨,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隨,由在數矣。垢濁消滅,心稍清淨,謂之二禅也。
行寂止意,懸之鼻頭,謂之叁禅也。
還觀其身,自頭至足。反複微察,內體汙露,
謂之四禅也。攝
心還念,諸陰皆滅,謂之還也。穢欲寂盡,其心無想,謂之淨也。(3)”
釋道安亦雲:“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階之差,寓骸故有四級之別。” 亦是以四禅、六事歸納本經。
由以上兩序可見本經之主旨爲四禅、六事。現經中無法歸屬于此一系統者,可能皆爲後人之注解。如今本中十六特勝。在修法方面,經中傳十黠、四種安般、六潔意。實際上都是指六妙門。經文還詳細討論了人出息的各種情況,以及修“安般念”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偏差等等。
這一系禅法由安世高傳給韓林、文業、陳慧等人。陳慧等又傳吳康僧會,僧會助陳慧注解了《安般守意經》並作序。
西晉時,竺法護譯出僧伽羅刹的全本《修行道地經》。東晉釋道安注解安世高所傳禅經,作《安般守意經注》並《序》。道安弟子廬山慧遠亦傳“安般念”。又晉支道林亦爲《安般守意經》作注。
二、鸠摩羅什系統
姚秦弘始叁年(401)鸠摩羅什到達長安,至弘始十五年(413)年圓寂,其間翻譯了大量禅經。據《出叁藏記集》卷二、《高僧傳》卷二、《曆代叁寶紀》卷八、《大唐內典錄》卷叁等,羅什所出禅經計有:《禅法要解》二卷、《禅要經>、《禅經》叁卷、《菩薩禅法經》、《坐禅叁昧經》、《禅法要》叁卷、《禅經要經》叁卷、《思惟要略法=》一卷、《阿蘭若習禅法經=》二卷。其中《坐禅叁昧經=》的傳承及內容,僧毅《關中出禅經序=》:“尋蒙抄撰衆家禅要,得此叁卷,初四十叁偈,是鸠摩羅羅陀法師所造,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其中五門,是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羅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覺中偈,是馬嗚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初觀淫、恚、癡相及其叁門,皆僧伽羅叉之所撰也。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
這說明,羅什所傳禅法是諸家禅法的雜抄,而且大、小乘禅法都有。其中的五門禅、“息門六事”則是《坐禅叁昧經》傳五門禅以對治衆生五種病:“若多淫欲人不淨法門治,若多嗔恚人慈心法門治,若多愚癡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若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安般念”是對治衆生思覺多之病,因修“安般念”人定較易。對初修“安般念”者,當修數息;已經修行者當修止;而久修行人當修“數、隨、止、觀、轉觀、清淨”六種及十六分。
羅什禅經的譯傳對漢地禅法的傳播、修持等産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羅什門下,則以僧敬對“安般念”下的功夫最大,對其傳承的貢獻也最大。
《高僧傳》卷六:“釋僧龊常歎曰:“經法雖少,足識因果,禅法未傳,厝心無地。”什後至關,因請出(禅法要>叁卷。始是鸠摩羅陀所製,末是馬鳴所說,中間是外國諸聖共造,亦稱菩薩禅。敏既獲之,日夜修習,遂精煉五門。善人六淨。”(2)
羅什人關以後,當時名僧廬山慧遠致書咨疑,後慧遠將書信編爲《大乘大義章》,其中對“安般念”依《成實論=》、《大毗婆沙論=》等詳爲解說。
叁、佛陀跋陀羅系統
東晉義熙初年,佛陀跋陀羅由智俨之請來到中國,傳佛大先及達摩多羅的禅法,後在廬山譯出《達摩多羅禅經》等一批禅經。慧遠爲這批禅經作了統序,詳述佛陀跋陀羅禅法傳承及禅經內容。
釋慧遠《廬山出修行方便禅經統序》:“如來泥洹未久,阿難傳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
其後有優波崛,
頃鸠摩耆婆宣馬鳴所述,乃有此業。
今之所譯,出。自達磨多羅與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訓之宗,搜集經要,勸發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詳略之異。達磨多羅阖衆篇於同道,開一色爲恒沙。其爲觀也。明起不以生。滅不以盡,雖往複無際,而未始出於如。故日: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則是如,如則是色。佛大先以爲澄源引流,固宜有漸。是以始自二道,開甘露門,釋四義以反迷,啓歸途以領會。分別陰、界,導、以止觀,暢散緣起,使優劣自辨。然後令原始反終,妙尋其極。其極非盡,亦非所盡,乃日無盡,人于如來無盡法門。非夫道冠叁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於法身,歸宗一於無相,靜無遺照,動不離寂者哉!”(5)
達摩多羅和佛大先的禅法,兩者詳略不同,內容也相異。《達摩多羅禅經》主要表現了佛大先的禅法。全經共二卷十七分。上卷八分傳“安般念”。下卷九分,第九至十二分傳不淨觀,第十叁分傳觀界,第十四分傳四無量定,第十五分傳觀陰,第十六分傳觀人,第十七分傳觀十二因緣。所以從份量來看“安般念”乃本經之重點。上卷以二道— —方便道、勝道和四分—— 退減分、住分、升進分和決定分,來組織“安般念”。上卷第一分爲方便道退分,第二分爲勝道退分,第叁分爲方便道住分,第四分爲勝道住分,第五分爲方便道升進分,第六爲勝道升進分,第七分爲方便道決定分,第八分爲勝道決定分。
佛陀跋陀羅傳禅法予寶雲、慧觀、玄高等人。
四、釋僧稠系統
僧稠的禅法系統是北朝最重要的禅法之一。道宣《續高僧傳》卷二十稱:“高齊河北獨盛僧稠。”僧稠先從北魏西域高僧佛陀禅師的弟子道房學習止觀,攝心得定,行四念處法,乃至眠夢覺見都無欲想。又詣趙州障供山道明禅師,受十六特勝法,“鑽仰積序,節食鞭心。九旬一食,米惟四升。單敷石上,不覺晨宵。布縷人肉,挽而不脫。或煮食未熟,攝心人定,動移晷漏,前食並爲禽獸所啖。又常修死想,遭賊怖之,了無畏色,方爲說諸業行,皆摧其弓矢,受戒而返。嘗於鵲山靜處感神來娆,抱肩築腰氣噓項上,稠以死要心,因證深定,九日不起。後從定覺,情想澄然,究略世間全無樂者。”(6 )修成以後,回少林寺向佛陀禅師呈己所證。佛陀禅師日:“自蔥嶺已東,禅學之最,汝其人矣!”(6 )一生屢現神異,數爲帝師,晚年撰《止觀法》兩卷。其禅法除見于僧傳外,敦煌卷子中還有保留。
後僧稠傳禅法于雲詢、智曼、僧邕、智舜、淨影慧遠等。
五、天臺智者系統
智者大師著有《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法門》、《禅門口訣》等。智者所傳“安般念”與小乘所傳有較大的區別:在小乘“安般念”的基礎上,摻人了不少大乘的觀念。這些反映出小乘禅在向大乘禅的轉變過程中的特點。
智者將“安般念”分爲叁種禅法:一、六妙門,二、十六特勝,叁、通明禅。又將這叁種“安般念”歸爲天臺禅法之“亦有漏無漏”禅,並將其視爲“淨禅”。叁種禅法的設立是根據衆生不同的根性。《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七雲:“一者自有衆生慧性多而定性少,爲說六妙門。六妙門中慧性多故,于欲界初禅中即能發無漏,此未必至上地諸禅也。二者自有衆生定根多而慧性少,爲說十六特勝。慧根性少故,下地不即發無漏,定性多故以具上地諸禅方得修道。叁者自有衆生定慧根性等爲說通明。通明者,亦具根本禅而觀慧巧細,從于下地乃至上地皆能發無漏也。”(1)
智者將六妙門分爲十分:“第一曆別對諸禅六妙門,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第叁隨便宜六妙門,第四隨對治六妙門,第五相攝六妙門,第六通別六妙門,第七旋轉六妙門,第八觀心六妙門,第九圓觀六妙門,第十證相六妙門。”(1)
十六特勝傳至智者似乎已較爲混雜。智者提到“有叁師,製立觀法不同。”所謂叁師是指:“一者有人雲,此阿那波那等十六法對四念處,若約四念處而明。
一師解雲,前五對身,中叁對受,次二對心,後五對法。
次師別解雲,若對四念處起十六行無往不爾。但分之不調如無漏。十六行約四谛中,一谛下有四,四四十六,有漏亦複應爾。
次第二師雲,此十六法應須豎對諸禅八觀法相關故。所以者何
一知息人,二知息出者,此則對於數息。叁知息長短者,對欲界定。四知息遍身者,對未到地定。五除諸身行者,對初覺支。六受喜,對初禅喜支。七心受樂,對初禅樂支。八受諸心行者,對初禅一心支。九心作喜,對二禅內淨喜支。十心作攝,對二禅一心支。十一心住解脫,對叁禅樂支。十二觀無常,對四禅不動定。十叁觀出散,對空處。十四觀離欲,對識處。十五觀滅,對不用處。十六觀棄舍,對非想非非想。”
這叁師具體指何人,目前尚不清楚。而智者所傳主要是最後一位的傳承。他所傳的十六特勝將空觀貫徹始終,並與諸定相配合,這是其他經論中從來沒有的,也可說是出自智者的獨特傳承與創造。
後來,由于天臺宗有自己的教觀,真正傳承修習“安般念”禅法的人就很少了。
參考文獻:
[1]大正藏46[z].
[2][粱]釋慧皎,湯用彤校注.高僧傳[M].中華書局,1992,426—427.
[3]大正藏55[z].
[4]大正藏l5[z].
[5][粱]僧裙,蘇晉仁,蕭煉子點校.出叁藏記集[M].中華書局,1995, 342.
[6]大正藏50[z].
《漢傳“安般念”傳承考(覃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