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禅師與臨濟寺
許惠利
海雲禅師是金元之際北方佛教的臨濟宗師,他一生的活動對元代臨濟宗乃至整個元代佛教的發展,都産生過重大影響。
海雲是山西岚谷甯遠人,俗姓宋,法名印簡,海雲是其號,生于金泰和二年(1202)。他的事迹,無念常《佛祖曆代通載》、程矩夫《雪樓集》、《大蒙古燕京大慶壽寺西堂海雲禅師碑》(以下簡稱《海雲禅師碑》)記載甚祥。
海雲禅師的一生可分爲四個時期。
第一、起蒙學佛
從七歲到十五歲,是海雲禅師啓蒙學佛時期。《海雲禅師碑》記雲:“自七歲入學,授《孝經》,至首章遽問其師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
”父母聞而異之,恐儒學非所以爲宜,乃攜見傳戒顔公,祝其發,明年禮中觀沼公爲師,乃訓今名,受以淨戒,使修童子行……。”不言而喻,海雲幼年雖然聰慧,但由學儒到學佛的環境轉變是由其父母決定的。令人驚奇的是,海雲一入佛門便如魚得水,八、九歲年齡即脫穎而出,不同凡響:“一日被中觀五條衣升座,演其前後所說法語以示諸同列。見者叱之。師即曰:“不記佛言,叁世諸佛所說之法,吾今四十九年不加一字;顧我終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陳”。中觀聞之,喜曰:“此兒將來釋門之龍象也!”遂令入室。一日扶中觀行次,舉以法燈雲“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誰力,汝作麼生會
”師即將中觀手掣之。中觀乃曰:“此野孤精!”……”(《海雲禅師碑》,以下引文未注明者均據此碑)。
金崇慶元年(1212),師十一歲,受金衛紹王恩賜納具足戒。隨中觀寓于岚州廣惠寺,已能升座演法。貞佑叁年(1215),被金宣宗賜以通玄廣惠大師之號。
第二、依附蒙古
金貞佑五年(1217)蒙古太師國王木華黎攻陷甯遠,海雲與中觀被執。成吉思汗得知,遣使于太師國王曰:“卿言老長老、小長老,是告天下之人,可好存濟,無令欺辱,與免差役。令達刺罕國王奉诏,乃(原碑字殘)居興安之香泉寺。署中觀爲慈雲正覺大禅師,中觀不受;以師(海雲)爲寂照英悟大師,其所須之物,官爲之給。由是,天下皆以師爲小長老稱之。”爲什麼蒙古的封號,中觀不受,海雲卻接受了呢?有一段緣由,當甯遠未陷時,“中觀慮其城陷不免,乃謂師曰:“吾今老矣,死亦爲宜,汝方妙齡,求生路可也”。師聞是言,即泣而言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今在艱危之際,豈忍棄師而獨求生乎!脫或不死,若遇識者,問吾師安在,其將何辭以對!況衲子家風,又何有生死之可惑而亂于心乎!”中觀聞之,喜其志在于孝,乃複謂曰:“汝心既定計,汝緣當在北方,吾亦將得與汝順乎天道而俱北矣”。”可見,海雲依附蒙古是有心理准備的。
第叁、畫火開悟
成吉思汗十六年(1221),海雲侍中觀示寂後,“乃來燕過于松輔,夜宿岩下,因畫火大悟。即自扪其面曰:“噫!今日方知眉橫鼻直”!始信天下老宿不诳語。爾後至景州谒本無玄禅師,問:“師從何來?”答曰:“雲牧幽谷”。曰:“何處去
”曰:“月照長空。”玄首肯之……。”旋經洵州,或問師曰:“上人不居山林,反入城市何也
”答曰:“河裏無魚市中取”。複至燕京慶壽寺,住持中和“相與問答,深有所契,遂留之以爲記室。尋以向上犍槌差別機智種種勘驗,師淘汰日久,大機圓應,大用齊彰,透盡臨濟正宗,綽爾心空”。“中和乃曰:“汝今已到大安樂之地,好善護持”,遂以衣頌付之。”
至此,海雲已得臨濟真髓,心開意解,得大自在。
第四、雲遊傳法
成吉思汗十七年(1222)以後,海雲雲遊四方,傳法授戒,如閑雲野鶴,蹤迹不定。“曆燕之慶壽、竹林,易之興國,興安之永慶,昌平之開元,真定之臨濟,雲中之龍宮、華嚴諸大刹。而主永慶者二,慶壽者叁。放浪遼海上,手刺血和金泥書大乘叁聚戒本,十有六部,布之天下。……凡主大會七度,弟子千余,名王才侯受戒律者百數,士民奔走依向者以千萬計。皇太後尤深敬禮,累號燕趙國大禅師、佑聖安國大禅師、光天鎮國大士。”(《雪樓集》)蒙古統治者對他表示了很高的敬重。窩闊臺汗叁年,太宗聞師之名,特遣使賜以“稱心自在行”。貴由汗二年(1247),定宗“頒诏,命師統僧,賜白金萬兩”(《佛祖曆代通載》),此爲蒙元帝國命僧官主持全國佛教事務之始。辛亥年(1251),“蒙哥皇帝即位,頒降诏恩,顯遇優渥,命師複領天下僧衆……給以銀章。”是年四月,忽必烈大王取師之自號,改燕京普濟禅院爲“海雲禅寺”。
特別是海雲作爲臨濟宗師,對複興臨濟祖庭起了很大作用。
正定臨濟寺是臨濟宗祖庭,初創于東魏興和二年(540)。在城東南二裏許,又稱臨濟院。唐大中八年(854),義玄禅師抵達鎮州(今正定),繼普化禅師住持臨濟,以叁玄(叁種原則)、叁要(叁種要點)、四料簡(四種簡別)等接引禅衆,歸者雲從,臨濟寺遂聲名大振。唐鹹通元年(860),檀越墨君和大尉于城內舍宅爲寺,仍以臨濟爲額(即今寺),迎義玄入居。鹹通八年(867)義玄示寂,弟子分舍利建二塔,一在大名,一在臨濟,臨濟寺香火尚旺,唐以後,臨濟宗風盛久不衰,而作爲祖庭的臨濟寺,則因戰亂頻仍日益衰敗。窩闊臺汗七年(1235)“歲在乙未,鎮陽史帥疏請(海雲)住持府中之臨濟禅寺。師重念祖師道場之地,即應命。既至,乃爲興修成壯麗”伽藍,時人稱他爲臨濟中興名匠。
根據《海雲禅師碑》記,海雲在臨濟寺僅住了一年有余,便又被請去住持竹林寺。而就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海雲除主持修葺寺院外,還處理了一件關系全國僧侶命運的大事。
海雲抵臨濟寺的第二年,朝廷差忽都護大官人試經選僧道。萬松老人歎曰:“自國朝革命以來,沙門久廢講席,看讀殊少”,(《佛祖曆代通載》)擔心僧衆難以應試。乃同禅教諸老宿並差官,請海雲董其事。“丞相廈裏以忽都護大官人之言問之曰:“今奉(原碑字殘下同)旨差官試經,以爲識字者可爲僧,其不識字者悉令還俗……”。師曰:“若今了知此事,深佛法,應知世法,即是佛法,道情豈異人情哉。古之人亦有負販屠釣者立大功名于當世,載在史策,千載而下,凜凜然如有生氣。且僧之作用本去塵俗,不尚世學,以悟爲期,……建法幢、立宗旨、轉大*輪,當世豈宜與僧士同科。國家宜以卻邪,從儉養民,興修萬善,敬奉叁寶,了知報應,以答上天佑助之恩,永延國祚可也。我等沙門之用舍何足,……丞相以是言白于大官人,大官人從而聞。由是,雖承考試,無複退落。尋有诏肯,悉依聖祖皇帝存濟,聽僧道如故。””這是蒙古國首次頒行僧道試經製度,海雲此舉保護了衆多僧人,其影響是深遠的。
另據趙孟頫《松雪齋集》載《臨經正宗之碑》雲:“海雲大宗師簡公住臨濟院,世祖在潛邸,數屈至尊,請問道要。”因得高僧住持,臨濟寺的道譽也隨之提高。
蒙哥汗七年(1257),海雲“趣畫天風海濤飛雲之狀于(山西大同)華嚴西壁,诘朝而逝,年五十六。還葬慶壽之西南隅,賜谥佛日圓明大宗師。諸大弟子分舍利葬秦趙者爲塔七……。”其中一座,即建在臨濟寺內。
趙孟頫的《臨濟正宗之碑》後雲:“元貞無年(1295),成宗有诏,迎西雲(海雲再傳弟子)大宗師住大都大慶壽寺。今皇帝欽承祖武,刻玉爲印,以賜西雲……領臨濟一宗事。仍诏立碑臨濟院,命臣孟爲文。”其所稱“今皇帝”,《畿輔通志》據《雪樓集》載《大慶壽寺藏經碑》考核,爲元仁宗。這說明趙孟所書之碑立于元仁宗皇慶(1312-1313)年間,時已進元朝中葉。足見,海雲禅師駐錫臨寺的時間雖短,然而他卻爲有元一代臨濟寺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禅刊 1989年度第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