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對安祥禅的體會(斯朋錫)

  我對安祥禅的體會

  上海 斯朋錫

  

  安祥這二個字非常好,值得贊美,安就是平安,祥就是吉祥,視野是超越語言文字的,禅即是佛。世界上還能有什麼語言文字能與它比美呢!

  安祥的心態應該是平衡的,不希求什麼。

  每當我禮拜佛的時候,內心總是充滿著對佛陀的尊敬,把它比作慈父,比作良醫,比作法雨。我跪在拜墊上,除了虔誠瞻仰莊嚴佛像外,什麼都沒有求,因爲不想求,求就是邪。安祥是從內心産生的,不假外求,《金剛經》上有偈爲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生活在人世間,在人與人接觸的過程中,做好事是人的本分,應該不求報答,如果在做好事的動機中産生求報的念頭,那就是有條件的交換,是違背安祥禅的要求,這念頭就是邪,萬一對方做不到,就會心懷怨望,生恚心,這就破壞了心態平衡,失去了安祥。《金 剛經》上教導要淨心行善,應該修一切善法。安祥集上耕雲先生說:“安祥應該爲而不有,善而不居。”就是這個意思。我也以此爲准則,特別是對老年人、殘疾人、貧苦人更應該如此。當然生活中不免有煩惱,這就要用觀照般若反省自問,離開我執、邊見,照之即覺,煩惱也就被破除。

  閱讀佛學書刊,閱讀安祥集,能夠産生安祥。

  我喜歡佛經,執著的愛它,今年起又訂了《禅》,收到了贈閱的安祥集,耕雲先生的文章深入淺出,字字珠矶,使我愛不釋手;我認真學習,圈圈點點劃劃想想,竭力地解行合一,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即使被人誤解,蒙受一些委屈,我也不想爭辯。《壇經》上明明寫著:“無瞋無喜、無是無非。”在生活上,條件雖越來越好,但欲望卻越來越低,生活到也恬靜充實,有時會突然地發自內心地愉快起來,在適當時機,我特別要勸人做到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淨口、淨心。

  安祥是法的現量,隨時可以和盤托出,安祥即是正受,是一種統一調和的心靈狀態,是愉悅的人生享受。內心安祥的人,人人喜歡接觸。去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從普陀登甯波的航船的前艙座位上、一位四十開外的人和我素不相識,他由衷地朝我微笑,笑得那樣甜美、和藹可親,我立即走了過去和她握手致意,說不出什麼話來,大概是雙方那顆純真的心互相融合了吧!

  我在沒有看安祥集以前,因爲受了因是子(蔣維喬先生)呼吸習靜法的影響,曾經打過坐,在入靜的時候,好象腦子被膠水粘住了産生不出妄想,坐得好的時候,腦子非常清醒柔和,享受了人生。後來機緣來了,我有幸抄了兩部《壇經》,感到是無上法寶。我常常在想: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和耕雲先生的《安祥集》之間的緊密聯系關鍵究在何處

  求大德開示。

  平日我常念《金剛經》,但很不夠,每次都有雜念跳出來,每丟每起又每丟,有時念到後面想不起前面是否“真的”念過了,感覺上好象自己並沒有念,怎麼就那麼快的念了呢

  等到念完了回向偈,把經本一合:心裏的感覺是什麼也沒有。耕雲先生:這種感覺對嗎

  

  我要擴大安祥禅的閱讀範圍,一本書十人讀,加深對《安祥集》的認識,人人發菩提心,修學安祥禅,去垢、止惡、究理、明心,和諧社會、美化生活,不要自己埋沒自己,完成人生的使命。

  耕雲先生的安祥集已經爲我們傳播了安祥的種子,讓我們都來廣度有情利樂衆生吧!

  

  禅刊 1990年度第二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