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祥”的價值(本源)

  “安祥”的價值

  福建 本源

  

  禅是什麼

  這是難以用語言、文字能夠講清楚的問題。對之,人們只能從心的蘊涵中,去施設思惟靜慮時的種種境象;或者是,從追求啓發潛意識的內證工夫上,去剖析精神與物質的本來面目,依此玩味禅的真谛。所有這些,包括理論方式和實踐方式,都是無可非議的。然而,如何圓滿地去表達禅的本意,這是人間佛教的需要。耕雲先生的著作《安祥集》,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方便而的概念,這就是“安祥”。

  “安祥”一詞,出自我國古言名相。東漢文人蔡邕《與何進書薦邊讓》雲:“安祥審閱,守持內走”;意“謂言語行動從容自如”。(見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第1001頁)禅的本意即曰“定”,其作用謂“善心一境性”。可見,以安祥去概括定的語義,並融會禅的本意是確切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師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遵循這個原則,安祥之禅符合人間佛教的意義。

  安祥是一種心態,它規定並製約著人的思想行爲,使之朝著人生價值的方向發展。這正是佛法的著眼點,亦是安祥的可取之處。當我們把佛之法遁于人的關系中,去分析它的價值時,此時,人對法有二種不同的把握方式:一曰“比量”、二曰“現量”。《安祥集》說:“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邏輯推理而産生的一種形式;也就是靠慎思明辨來了解、說明法,這就是“比量”。如果我們無須透過慎思明辨,而當場將法和盤托出,真接感受,這就是“現量”。”意思是講,若我們以比量的方式去把握法,那這個法無非是概念的承載物,它與人的關系是互相外在的,因此是不可能達到究竟和諧的;若我們以現量的方式去把握法,那這個法則是心境直觀感受到的東西,它與人的關系是互相內在的,因此是終可能達到究竟和諧的。初祖達摩告示二祖慧可那所謂“安心”即禅的道理,指的便是把法安置在現量的心境上。這樣的心境在人的思想行爲中,表現爲何種心態呢

  安祥之概念的意蘊,對于表達這樣的心態是再恰當不過的了。故“安祥是法的現量”、“安祥是禅的生命”,此言不差。

  佛教教人的目的,就在于“棄迷開悟、離苦得樂”。棄迷開悟是謂禅的境界,它反映于人的思想行爲上則表現出對人對事、于情于理,皆是有正確的感受。如何才能夠獲得一切之正確感受的心態呢

  《安祥集》說:“那就是一種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私欲、沒有攀緣、沒有矛盾、離開一切執著、一切相對底調和、統一的心靈狀態。”對此,我們只有歸結于“守持內定”之安祥的功夫了;當然,這種觀點或立場是以價值判斷的哲學範疇爲出發點的。

  佛法是追求真理的教法,亦是顯示生活最高藝術的教法。佛法之真理追求,唯在內而不在外。這個“內”,就是心之諸法實相,它表現爲“與真理相契無間之豁然大悟”的禅的終極境界。這樣的境界是與人的情操、理趣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此乃佛法的真精神。人畢竟離不開生活著的環境。把人生活著的環境改造成爲真、善、美的世界,這是所有人共同認可的道理。而這個道理首先要求人自身也必須具備著真、善、美的精神,生活的最高藝術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爲了賦予精神以真、善、美的最高生活藝術,有必要揚棄心、物分道的二元觀念。只有這樣,心物二者才能夠在人及其生活著的環境範圍內統一起來,使之共同遵循真、善、美的准則而隨著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攜手前進。在這個過程中,心靈的安祥是必不可少的。它那內無所思、外無所求的情操,它那如如不動而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理趣,理所當然可做爲功利欲的棄汙劑。有仁者論及可用孔孟儒家之道的學說,去抵製西方腐蝕思想的影響,這當然有可行之處。務必看到,西方的弊病主要表現于物質高度發達而精神極度空虛,若窮其究竟則是人的功利欲太盛之故。然而,孔孟之道亦有功利的存在,如“學而優則仕”、“刑不上大夫”的教條,不正是驅使人的心靈延著功利欲的方向發展嗎

  用孔孟之道去抵製西方之腐蝕思想,終會在功利的問題上鬧出矛與盾打架的是非來,是終不可取的。爲此,耕雲先生的《安祥集》爲世人奉獻出一顆智慧的心,這就是“安祥”的價值之處。你要尋求感覺之美嗎

  你要尋求感受之美嗎

  你要尋求永不枯竭的幸福嗎

  那就體驗實踐一下安祥之禅吧!

  

  禅刊 1990年度第二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