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法門
普明
前言
佛陀的一代時教極盡圓融微妙,所謂事無不圓,理無不周;是叁界的明燈,爲度世的寶筏。處于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生逢如此多災多難的娑婆,世道人心日趨衰微,正義真理逐漸隱沒,更顯得佛法的可貴與殊勝。
物質文明愈進步,而人心愈空虛;人生閱曆愈深入,則求法愈殷切。然而,沒有心向道者,常感佛法深廣難以領悟,教理浩翰望而怯步。坊間種種佛學書刊多如春筍,本爲可喜的現象,但是有太多的信口雌黃,瞎子摸象,甚而曲解經意,強辭奪理,假如其結果不是饒益而是傷害,還不如下筆謹慎,開口小心的好。古德說:
“破戒猶可忏悔,破見不通忏悔。”
止觀之法是佛法中極爲重要的基本法門,在經典中處處可見到其蹤迹,求法者不可不 知,求道者不可不學。筆者身爲佛弟子,爲報四重恩,因此不揣翦陋,以一得之愚,而就正于諸位大德。
何謂止觀
如來教法不離戒、定、慧叁無漏學,其法義是;以戒爲基礎,在定的情況下,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而後圓滿的表現。止觀法門也是以戒爲基礎,故雲: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法。”但是,五度如盲,般若爲眼目,又說:“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
有定無慧是癡定,有慧無定是狂慧,因此叁學不可偏廢。《法華經》雲: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茲摘錄經論中對止觀的解釋:
《大乘義章》:
“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于散動故爲止;止心不亂,故複名定。觀者外國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觀;于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
《大乘起信論》:
“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雲何隨順
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可見止觀之重要。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
“此中菩薩,即于諸法無所分別,當知名止。若于諸法勝義理趣如實真智,及于無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智,當知名觀。”
《解深密經》卷叁:
“善男子!如我爲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于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複即于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
于此可見止觀之法,乃是于思惟而生正行,于正行導引思惟;可以由粗而細,也可以由細而粗,進而達到精微的境界。不只是觀法需要思惟,止法也需要在一念的主題之下善思惟。
止觀之法可爲任何修學過程之輔行法門,十大宗派均有其相當于止觀法門之修法。以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爲例,均可見到止觀的蹤影。再以禅法爲例:
禅是一種思考,一種表現,集合智慧的結晶;以“禅那”的譯義,爲思惟修、靜慮,都有著思考的行爲。不過這裏所說的思考不是臆度,不是揣測,而是行者于人與事的問題所引發的起心動念,無論是感性或理性的情識,加以認識,了解而有所發現,進而圓滿的表現。也就是以禅疑、禅思、禅悟的方法去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修養自己而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步入明見自性,一切本自無虧,悉已俱足了的世界。”
白雲禅師的止觀法門
本法門不是天臺宗的止觀法門,而是雲老禅師深入禅那六十余年所發明的心得。乃是輔助運用思想,發揮智慧,適合于任何宗派,任何行門,尤其現代人,喜歡獨立思考、邏輯推理者,可以引導您進入更高的層次,獲得佛法的饒益。本法沒有時間、空間的限製,任何環境,均可修行,清淨業識,進而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勝境。
方法——
止:止于一念
1、研究
2、分析
3、認識
觀:觀照菩提
4、察覺
5、返照
說明——
止于一念:于心所生起的任何一個意念,舉凡感性、理性的均可止于其間。修行應從照顧起心動念下手。初學先從影響自己最大的意念下手,以後可以由粗而細止于任何一念。
1、研究:止于一念之後再研究這一念是什麼
爲什麼有這一念
這一念來自何處
佛法是要解決一連串的爲什麼。
2、分析:分析這一念的內容,及內容的每一個因素,愈詳細愈好,要能深入的探究自己的意念所包含的內容。
3、認識:于收集的資料加以了解、分辨比較之後必然有所發現。把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的保留起來;與道不相應、與生死無關的舍棄,完成謹慎的選擇。如此就是于止法中,圓具了從意念生起,如何體取理與事的真實面目:
觀照菩提:以自我的意識,從主觀而進入客觀,由粗而細,確定認識的可信度有多高,由運用思想而發揮智慧,轉業成道,達到清淨寂滅的境界。
4、察覺:于質料的比較之後所選擇的結果,難免是自我意識;因此,必須加以淘汰、清洗,以智慧發現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的利益之所在。如果其結果是毫無利益的,與道不相應、與生死無關的,則應放棄此一念。
5、返照:如果于察覺的結果,確定是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的,其利益是可信的,那麼,必須針對習氣修養自己,于日常生活所得的結果是什麼
並且,返照生與滅的現象,也就是回複止于一念的生起,當意念生起時,究竟生之所以生,生從何來,滅之所以滅,滅向何處,最後才能顯現菩提道果,畢竟是什麼樣的境象。
修法的順序,先止後觀、先觀後止,或止觀同時均可。必須多次回互經常練習,由粗而細,由細而微,才能顯現可信的覺悟。
只要方法正確,正勤精進,必然可以獲得利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止觀與五蘊的關系
“止”是止于一念,先要止于起心動念的分別心,于不亂的情況下,進行研究、分析、認識,而不是計較、執著。也就是把握現前的一念,于能、于所作意思惟,探究解決許許多多的爲什麼
由此正行安住而生起身、心輕安。
“觀”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發覺其所認識的有多少是自我意識
于道的層次有多高
也就是于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周遍尋思。這些運作都不離五蘊的變化。
修行止觀必先認識五蘊的運作。五蘊所表現的就是“我”。五蘊發起作用時,就是吾人的起心動念;五蘊的變化過程,即是一個意念的生滅現象。
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其大意如後:
色蘊——根與塵接觸,也就是外色與心法相應而發境,色蘊形成。
受蘊——因色蘊的內涵,引發某種變化,而生起領納後的情識作用。
想蘊——依感受而引發思想的作用,包括關系的、聯想的,或潛意識的。它是一種因境分別而發動的回互作用,包括攝取、選擇、籌謀等想像的運作。
行蘊——于思想的變化過程中,依據各種內容的結論,而確定的行爲,是屬于蘊之于內的心識作用。如果隨業而轉,即發起貪、嗔、癡等善惡行爲;如果轉業成道,即發起戒、定、慧等修養行爲。
識蘊——依于行爲的確定,而有的了別與識知的造作;或者說是行爲以後的結果,也就是認識之後的肯定。不過,這種肯定,並不是問題之後的答案。
認識五蘊之後,必須把握五蘊變化和作用的樞要。色蘊中所形成的內涵,全在受想的變化而肯定作用;進一步,吾人可以發現變化和作用之前,受想與行識之間,必須建立起間隔。想、行之間的間隔修養,正與止觀之法互相吻合;也就是利用此間隔修止觀,正是行者轉業成道的關鍵時刻。想、行的間隔愈大,也就是思想的空隙愈大,則佛法的成就愈高。
運用止觀之法轉業成道時,其五蘊變化的流程如下:
色蘊是煩惱→受想從道,運用止觀之法加以修養→轉煩惱成菩提,行識處于菩提之中。
本法門的熏習,由生而熟,由熟而巧,最後完成于一刹那之間。
善知方便道
行法之前,必須具備種種助緣與方便,才能使學人由隨順而入于正行;茲略述其要:
1、依住于菩薩法假安立,也就是深入經藏依教奉行。
2、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
3、具足清淨戒,清淨聞思,建立正知正見。
4、親近善知識。
5、初學者須有靜坐、調身、調心等基礎。
6、不得少爲足。
結語
止觀法門是一種可信可靠,理事融通,必然可獲益的法門,可爲任何法門的輔行法門,例如:可以作爲禅法的基礎工夫,亦可以運用于探究經教的法義;實則,它的本身即具有殊勝的功德,可以完成不同層次的覺悟。例如:
1、能使行者從初禅而滅受想,次第成就。
2、能對治初地以至如來地,種種煩惱與所知二障。
說一丈不如行一尺,只要正勤精進,必然功不唐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初學者難免理、事難圓,有太多的與道不相應、與生死無關的認識,必須放棄。這是修學的必經過程,只要持之以恒,加上毅力與道心,必定可開拓另一個天地,達到“看破、放下、自在”的灑脫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