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安祥集》體會
——悟入空性話安詳
妙華
悟入諸法本真空性是得到安祥自在的人生之本。空性即法界即真如即如如,也即是形形色色萬物之道。它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體悟它則“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經》)又如《法如行狀》所說:“世界不現,則是法界,此法界如空中月影,出現應度者心。”再如《楞嚴經》卷叁佛告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等等形象具體地描述了世界萬物未生之先之空性,它不因減少一物而欠缺,也不因增加萬類而窒礙。
此空性不同一般人眼中之虛空,因爲虛空實則不空,只是虛空微塵根不能識。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空,因爲此空是取掉某種東西的相對空,即時空轉移。這個“空性”是不以判斷、名相等二元的方法所能思維表達的,在這裏只有肯定和絕對,沒有相對可言。如果說大千世界乃至無始以來盡劫以後有絕對永恒絕對的話,我說“空性”就是絕對。
悟入這個超絕思維之空性,方能真正體會“叁界無安,猶如火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才能真正發起出離之心,建立修道之志。
一般來說,絕大部分人對人生問題只是說說而已,曲裏回環也只是口頭禅。世界積塵太深,真能透過重重假相悟入法界並能依悟修證之人比鳳毛麟角還少。況悟入法界也還是需要以大般若慧爲先導,從事、理上下一番“精神集注”的功夫,這要比得一場絕命的病還難以忍受,在你精神疲憊絕望之時再努力一下才有可能得此法喜禅悅。悟入以後也不是萬事在吉了,這只是見道。接下來是艱苦而長期的修證。在日常生活,社會交往中以四行(即達摩禅法中的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或其他法門實踐方法漸漸往昔惡業之余力,久而久之方能“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內裏甯靜淡泊,外表安祥自在。
這就是說,安祥禅有其深遠之本,並不是強做坦然和安祥。安祥是禅悟在生命個體上的表現,是生命對禅的享受,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認識特質。一個內心充滿矛盾和窒礙的人,一個在肉欲物欲中逐流的人,他無法使自己安祥,因爲他不達本真,是物和形的奴隸。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人格分離,即便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涵養很高的人,也因沒有體悟生命之根本而在生活的煩惱和困擾當中耗盡生命。
反之,隨緣之人是安祥的,因爲他是無我的,如行雲流水似的,沒有執著。行報怨行的人是安祥的,因爲他在受苦之時常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怨訴,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本故。””(印順《中國禅宗史》9頁)。無所求之人是安祥的。因爲他知道:“世人長迷,處處貪著……智者悟真,理將欲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安。””稱法之人是安祥的,因爲法性本淨,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法身無怪,于身命財,行施六度,心無吝惜,叁輪體空,不倚不著,是故安祥。
由于吾輩障深慧淺,對佛法淺嘗辄止,所以未曾聞法先起分別,被世間事相迷惑本真不能顯發。難以深信,難以悟入。悟入不了何以見道,未曾見道,修道如暗夜入山毒害險失。錯將快樂或一時之順緣當成安祥自在,實是對安祥之大誤。
不悟之法界,不依悟去修,所得安祥是暫時的、表面的、無根的、不究竟不徹底的,學人千萬不可少沾法樂便認爲是歸家了啊!
禅刊 1990年度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