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高僧圓悟克勤大師
李豫川
禅宗臨濟一脈,自晚唐義玄大師(787--867)創立後,六傳至北宋石霜楚圓,分爲楊岐方會(992-1069和黃龍慧南(1002-1049)兩派。其中楊岐方會一派,後成爲臨濟正宗。可以說臨濟宗後期的曆史,也就是楊岐方會一派的曆史。
楊岐方會再傳至五祖法演(
-1104),(五祖是指湖北省蕲春縣的五祖山,法演曾長期在這裏開堂說法,故有此稱。)門下又出了一位名重古今的高僧,這就是被當時人譽爲“僧中管仲”的圓悟克勤大師。
據《大明高僧傳》記載,克勤大師俗姓駱,字無著,號碧岩,北宋仁宗趙祯嘉祐八年(1063年)生于彭州崇甯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境內)。少年時代即出家于妙寂寺,皈依自省和尚,後又于寺受具足戒。不久,去成都等地,先從師照通和尚學經問法;後又在參禮敏行和尚,研讀《楞嚴經》;俄而遊真覺寺,參學于惟勝禅師等教內前輩。約在宋哲宗趙煦元祐元年(1086年)離川東下,谒見法演,于門下潛心領悟禅理,前後約十數年,終得法演真髓。法演弟子中有“叁傑”,即“佛果”克勤、“佛鑒”慧勤、“佛眼”清遠,時稱“東山叁佛”,而以“佛果”克勤最爲著名。
後來,法演去五祖山駐錫,克勤留住太平(今安徽省當塗縣,一說今安徽省太平縣。)宋徽宗崇甯初年(約1104年),以老母年邁,返回成都。翰林郭知章請他開法于六祖寺(今成都市昭覺寺)、大覺寺(今成都市寶光寺)等地。政和元年(1111年),謝事南遊湘鄂,在荊南(今湖北省江陵縣)與宰相張商英(1043-1121年)辯論《華嚴經》之要旨及禅門之宗趣。張商英深爲信服,以師禮待之;並請他出任澧州(今湖南省澧縣)巫山靈泉院方丈。他在靈泉院,爲文評述北宋雲門宗高僧雪窦山(在今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明覺大師(980-1052年,名重顯)的《頌古集》。闡發其奧旨,爲禅門後學指明了方向。門人輯錄之,題名《碧岩錄》。他逝世後,其高足徑山宗杲,以此書與禅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真趣不合,乃燒棄之。至元代,人們又搜集其燼余,重加傳刻,計十卷。黃檗大智爲之注釋,書名也一度改作《種電鈔》。
在中國佛教史上,《碧岩錄》的出現,標志著禅宗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由講“公案”、逗“機鋒”的《燈錄》(如《景德傳燈錄》)、《語錄》、(如《古尊宿語錄》)階段,發展到注釋“公案”、“機鋒”的階段。因此,《碧岩錄》在禅門聲價頗高。這本書和《圓悟心要》一起,被收入日本的《大正藏》,日本佛教界奉爲必讀經典。
楊岐方會一派,不僅繼承了臨濟正宗的思想,而且還融合了華嚴宗、天臺宗的思想。例如《古尊宿語錄……會和尚語錄》言:“只個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認爲心是世界的最靈物,它既是成佛的根基,又是世界的本原。又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塵才舉,大地全收。”認爲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心派生的,故舉“一塵”則大地全收。這正是佛經所雲:“于一毫端,現寶王刹”的意思所在。“一微塵”、“一毫端”可說是事物的最小者,但它卻可以收盡大地,現出佛國。原因就在于大地、佛國、與微塵、毫端,同是心的派生物,同是以心爲本體;所以它們可以大小相印,一即一切。這種思想,以華嚴宗發揮得最充分。楊岐方會對于外宗思想的繼承,入宋以後逐漸影響到禅宗各派。
宣和年間(約1122年),宋徽宗賜號克勤大師“圓悟禅師”。除昭覺寺、寶光寺、靈泉院外,他還擔任過建康蔣山(今江蘇省南京市鍾山)、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天甯萬壽寺、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寺等國內七大叢林住持。建炎叁年(1129年),六十七歲的圓悟禅師返蜀,仍住昭覺寺,開堂傳戒,講經說法。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八月五日,這位佛學大師圓寂于寺內,年七十有叁,高宗趙構賜谥“真覺禅師”。墓園今尚存,爲昭覺寺最著名的古迹。
綜觀圓悟禅師的一生,爲追求人生真理,弘揚佛法,遍曆楚水吳山,大江南北,芒鞋竹杖,度嶺穿雲,走遍了當時祖國疆域的叁分之一。蜀嶺京華,普設講筵,宣說法音,栽培後進,直至病榻傳經,悲願彌笃。春風化雨,桃李盈門,弟子遍及海內外,嗣法者達七十五人,最著名者爲徑山宗杲、虎丘紹隆(
-1136年),並稱爲圓悟門下“二甘露門”(意即兩位最高知識)。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宗杲大師,這位“看話禅”的創始人,北宗元祐四年(1098年)誕生于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幼時聰穎過人,甫滿十七歲即出家爲僧。初學曹洞宗,後非之。遂至汴京天甯山萬壽寺依止克勤大師,克勤收爲入室弟子。得法後,名振京師,望重叢林,先後住持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寺、福建省福州市長樂洋嶼、泉州市海昏雲門閹等地。所至之處,四方學者雲集,遂大闡“看話禅”宗風。所謂“看話禅”,簡單地說,是指對“公案”(一種問題)加以考究,達到大徹大悟,從而求得真理。與他同時的曹洞宗高僧宏智正覺(1091-1157)所倡導的“默照禅”(即只顧坐禅靜心,從內心體會絕對自由的境界,不需要“公案”)相對立。宗杲大師生性淡泊,無應世之意。圓悟禅師晚年在成都昭覺寺時,曾對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1097-1164年)說:“(宗)杲首座不出,無可支臨濟法道者。”不久,張浚回到杭州,任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宰相),延請宗杲大師駐錫浙江省余杭縣西北的徑山寺。道法之盛,冠于一時。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大師圓寂于徑山寺。世壽七十五歲,孝宗趙克賜號“大慧禅師”。法嗣九十余人,後分爲靈隱、北澗兩派。其譜系爲:“宗覺妙道,明了本真,恢宏祖印,聯廣慧燈,性空法界,紹繼續榮,圓通果滿,福德轉輪。”此後禅流無不以“看話頭”爲入門,自宋元以迄于明清,七百多年,其風未衰。
虎丘紹隆一系,後亦分爲松源、破庵兩派。該系僧人在南宋滅亡後,有的浮舟東海,去到日本,大盛法流,對日本禅宗很有影響。
大家都看過日本電視連續劇《聰明的一休》。事實上,那個年紀幼小而聰穎過人的一休和尚,在曆史上確是真有其人。他的全稱是一休宗純禅師,南宋初年渡海來華,參禮圓悟克勤大師,深悟茶道中有禅法,大師書贈他“茶禅一味”的墨迹,他視爲至寶。回國後,一休宗純駐錫京都大德寺,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村田珠光一起,闡揚茶禅之道,提倡真正的茶道應當是破除我執。從此大德寺和茶道就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至今,日本還珍藏著圓悟克勤、徑山宗杲的手書墨迹,政府視爲國寶。
圓悟克勤大師生前兩度住持的昭覺寺,後人譽爲“川西第一禅林”,被日本和東南亞各國衆多的禅門弟子視爲祖庭。曆史上,許多日本佛教徒,遠涉重洋,專程前來昭覺寺瞻仰圓悟禅師墓。日人井複籌有詩雲:“學術原期佐帝王、坎坷底事太淒涼。。卅年未試屠龍手,且伍禅林拈寶香。”
“文化大革命”期間,圓悟禅師墓遭到破壞。魔氛摧伏之後,昭覺寺第十七代方丈清定大和尚率領全寺僧侶信士,重新修葺了圓悟禅師墓園。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筆撰寫了《重修圓悟禅師墓碑記》以及墓門匾額、長聯:
昭覺堂開應衆機,草偃風行叁十棒;
圓悟老來垂雙手,葉落歸根千百秋。
爲古墓增色不少。
禅刊 1991年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