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挖掘佛道兩教的和諧思想(黃華)

  挖掘佛道兩教的和諧思想

  黃華

  中共中央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中指出,要“發揮宗教在促進和諧社會方面的積極作用。”這是黨中央發出的關于宗教問題的最和諧的音符,它標志著我們黨對宗教社會功能認識的一次深化、一次新的飛躍,它讓廣大宗教徒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

  和諧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美好境界,也是佛道兩家所向往的社會理想。和諧社會的建設離不開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人的心地的清純,而和諧文化又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怡養人的心靈的精神資糧,是鑄就人的生命之魂的力量源泉。“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爲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爲規範、製度體製于一體的一種文化形態”(鄧偉志)。五四運動之前的中國傳統是以儒學爲主、佛道爲輔的叁合一文化,這叁家有一個共同的主旨——“和”,“和而不同”、“和實生物”、“以和爲貴”是叁家的共識。所以中華文化可以稱之爲和文化。中華的和文化,其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其內涵是人心和善;其要求是與人爲善,美人之美;其基礎是互相包容,各美其美;其境界是美美與共,天下和美。縱觀儒佛道兩千多年的曆史不難發現,“和”是它們的思想內核,“和”引領著叁家的價值取向,“和”指導著叁家的行爲規範。幾千年來,56個民族之所以能夠長久地統而不分,聚而不散,美美與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56個兄弟都吸吮過祖國母親“和”的文化乳汁,身上都有著“和”的文化血脈。

  在特定的文化生態中繁衍下來的人群,對孕育自身的民族文化有一種天生的至深至烈至親的認同感;而這種民族文化對創造它的人群也有一種外來文化所不可能替代的親和力和教化功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曆代中國社會的延續,在它的肌體上無疑存在著母體的文化基因,社會上林林總總的諸相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傳統文化的痕迹,要使這個社會充滿生機,人與人之間合作共生,當下該做的是更好地激活佛道兩家的文化基因,讓紮根于中國人文精神之中的佛道文化各盡其美,爲正在構建的和諧社會注入原生的活力。

  先略言佛教。和諧社會這一命題中的“和諧”,原本也是佛教徒同修共生的內在要求。佛陀在世時規定比丘要修習的“七法”之第一法就是“歡悅和諧,猶如水乳”,這是說同住一處的僧衆彼此間要和睦相處,水乳交融 ,心生歡喜。佛教的根本理論是緣起論,“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然界是由不同種類的生物聚合而成的,人類社會盡管有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互斥性,但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佛教的教義是從緣起論這個思想源頭中流出來的,如“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極具感召力的大願,就源自《梵網經》中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這個對人與人之間親緣關系的認識,而這個認識又植根于對衆生真實不虛的普愛之心。

  佛學是心學。佛教是心靈之教,它最注重心。《大般若經》雲:種種世法,皆由心造;若善若惡,皆由心起。《維摩诘經》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建設和諧世界從何入手,中國的佛教界對此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在2006年4月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提出了“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科學命題。當今世界,許多人心煩意亂、心浮氣躁,對治的良藥是發揮佛教教義中“和”的思想資源,弘揚心靈文化,調心、攝心、安心,靜心去沈思,用心去祈盼,以內心的平和與安定來營造外界的和諧安定。世人只有從自我修心開始,發平常心、歡喜心、菩提心、慈悲心,由“心動”而行動,才能造就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人間天堂。

  再淺說道教。道教是唯一從中國本土中滋生出來的宗教,它的肌體上天生帶有生育它的母體的文化因子,因此,和諧自然地成了道教文化的內核。《道德經》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宇宙原本就是“太和萬物”,“太和”是宇宙的最高境界,也是自然界的最高秩序。爲此,《道德經》告示人類:“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和”在先,而後再去“保全太和”。《陰符經》還進一步警示人類:“自然之道不可違”,切不可所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恣意去破壞宇宙的“太和”常態。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南華真經》上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這就是說,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做人要以德爲本,以德爲行,抑惡揚善,慈儉濟人,以和爲貴,和以處衆,內和外順,和光同塵。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道教從對人類生存危機的終極關懷出發,提出“天人合一,天人相通,天人相應”的命題,確立起“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的根本理念。它告誡我們:人類作爲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當去促進整個宇宙的更加和諧與完美,而不應該以毀滅別的物種來滿足自身的欲望,扼殺宇宙的生機。否則,將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

  道教是以長生、重生、樂生爲人生觀的宗教。《太平經》中說“樂生最善”,並認爲“我命在我,不在天”,要長生,就要惜生,要注重“性命雙修”,講求心物和諧,不爲物役,澡雪精神,擺脫俗累。

  概而言之,道教所崇尚的“道”,是一種關愛生命、提高生命質量的生存之道,是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和諧之道,是遵循自然規律、保持萬物太和的和美之道。

  綜上所述,佛道二教的經典中,積累著中國人生命繁衍的文化信息,蘊含著中華民族曆史積澱的體驗和哲理,镌刻著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迹。如今,爲了積極參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佛教中的有識之士又提出“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新“六和”精神;道教則大力倡導“生命和則康,家庭和則興,社會和則安,國家和則強,自然和則美”的和諧理念,兩者都與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八榮”道德觀念相對應,成爲怡養國民心靈的精神資糧。所以,我們應當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大力弘揚其中的理性精神,讓炎黃子孫飽吮華夏文化之原流,以澆溉當今國人之心田,浸潤民族肌體之生命,激發社會和諧之生機,提升當代中國之文明。

  (作者單位:蘇州市教育學院)

✿ 继续阅读 ▪ 靜慮(釋頓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